重庆很大而且发展还不够均衡,何况在8.24万平方公里的辖区内,主城区就犹如沧海中的闪光小客轮一般,漂浮在重庆市的西部地区。

繁华的主城区,洪崖洞

而更遥远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则像是渝中半岛那些闪光背后,羽翼之外的模糊地界——对于那些偏远较贫困的山区,我想很多重庆人,包括我自己都不熟悉。一天没事儿躺床上翻卫星地图,突然在重庆的东北角临近神农架的地方,发现个奇葩的小村子。

下庄村(截取google earth)

这个叫下庄的小村子窝在一个天坑里,与坑外的海拔落差竟有一公里之多,从卫星地图上看似乎只有一条悬崖天路与外界相连......我那时候觉得挺稀奇的,想不通人类为啥要住那地方,是因为当年不小心掉下去懒得爬坡才住下的么?后面来了兴趣,干脆起身打开电脑一搜——原来这个村子远不止看上去的那样简单!于是,找时间就去这围城之外的深山老林里穿梭了!

从巫山县城到下庄村大概需要两个小时,直接志玲姐姐导航过去就可以了,会经过骡坪镇和大垭村,路况如丝般顺滑,但从这里开始,便可以说是进入山区公路了。

直到冲破这些古老的岩层,从一个狭窄小口驶入一个巨大的垂直空间,才真的有种进入桃花源的错觉——至此,你与外面的那些凡尘俗世没有了任何的关联。这个地方被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天坑下,离原始林区不远,要潜入一段峡谷方可到达,你不用担心堵车,因为这里根本就没什么车。毕竟这里既不是景区,也不是城镇。我站在这里眺望着下方那条细如蛛丝的盘山路,迎风尿完后不禁抖了一抖......从这儿往下还有一公里的单行盘山公路才到尽头。

下庄村位于这个三角形天坑的坡脊上,充其量也只有几十户人家,要不是位于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里,其实下庄村跟其他的小村落没有什么区别。

村里的土胚房

土墙,农具和具有当代主义风格的沙发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村里很多住过好几代人的老房子

村里的小学

令人怀念的黑板报

小朋友刚好放学

一阵鞭炮声,原来赶上村子里嫁姑娘,新郎过来接亲了!

乡下结婚吃饭都是请镇上的师傅搭桌摆灶现场搞定,虽然这排场和气质比不上城里的大饭店,但论实在和地气,乡下的土师傅和土灶做出来的饭菜,那味道真的是不一样的。

男方那一大帮子人一来,炒菜做饭的师傅忙里忙外,马上准备开挂起锅,我凑过一问:

师傅,你这锅里炖的啥?

师傅锅盖一揭,里面的卤汁咕咚咕咚响:炖的髈子嘛!(蹄髈,肘子)

这都是在外面买的吗?

师傅摆摆手:诶,那不是,都自己现杀的猪哦。

乡村里的婚嫁就是这样,用心讲究但却不拘小节,让城里的人很难揣摩这种节奏和秉性。

傍晚的时候村子里逐渐消停了下来,村民们忙完农活吃完晚饭都聚在自己屋前的空地上聊天拉家常。

下庄村的这条悬崖天路是村民在村支书的带领之下,自力更生修建的;从1997年开始,历时七年,一共死亡了6个村民。而在这条路没有修建之前,出村去镇上的唯一通道,就是徒手翻过正中的那段崖壁,一个来回需要两天的时间。而且据说坡度能达到80°,相当于攀岩。

所以在2003年之前,下庄村里还有50多个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离开过这个天坑,没见过公路,更没见过汽车;而在之前翻崖出村的过程里,光目前这代人就摔死过二三十个。至于现在上坑下坑的这条水泥路,其实也是在去年才修好的,之前只是一条简单的机耕道。

其实我们这个村子在很早的时候是要比其他村好的.....

我问,为啥?

我们这儿地势不一样,种的西瓜真的特别好......大哥有点激动,眼睛鼓得圆圆的:我后来翻山跑到镇上去,看到外面的瓜贩子卖瓜,打得都是我们【下庄西瓜】的口号!那时候虽然路不通,但是相比其他村子也不落后,后来就不行了。

WHY?为什么?

后来外面村子都通了路哒,我们这里就渐渐落后了。

你们当年真的是下了决心修这条路的?

大哥双手抱在胸前,斩钉截铁的点点头:那是真的下了决心的哦!全村当时400来人,一人出十块钱,凑了4000块钱.....其实那时候都穷.....主要还是出人。

每家每户都出人?

都出人!支书请了测量队的人设计好就开始放炮,第二年就修到了那坡坡上面(峡谷出口)...

我说第二年就修到那里了?咋修这么快?

我们是从上往下修嘛,你从下往上修,往上放炮那肯定要出事......当然最后也死了6个人.......大哥点了根烟,吐了一口气,望了望悬在头顶的那条路,说可惜了那几条人命......

不管是山外的人还是山里的人,只要来到下庄村,其实永远无法回避的就是那条悬崖天路,只不过在外人惊叹之际,可能下庄人既会觉得自豪,也会觉得沉重。

毕竟从坑里走向坑外一切都不容易,而在这儿风雨世居的几百年里,下庄人总算在21世纪干了件特牛的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