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是女性择偶愿望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还有古代人们推崇的“郎才女貌”,所谓的“郎才”,就要求男性的能力、才华,通俗地说就是男人的“本事”,男人能力的差异,就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强弱,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作为大小,进而获得生活所需的多少,也就决定了对女性的保障程度和对生活放心程度,这也是女性择偶时的侧重点。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受旧的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束缚,出现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现象,受此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几乎不参与社会活动,加之受“女人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毒害,因此难以具备自我生存的能力,受此影响,女性择偶的心理不得不侧重于所选配偶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生存所需,把男性能否在婚姻生活中具备让自己有足够生活保证作为首选条件。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知,就是认为男人择偶时是实际的、比较理性,考虑较多,而女性却好幻想、爱做梦,即女性在择偶时喜欢浪漫,充满理想色彩看重表象,似乎男人是冷静沉稳,求真务实,实则不然,其实这种看法纯粹是种错觉,存在较大偏差,男女择偶表现不仅不是这样,而且是恰恰相反,根本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男女择偶时的心理有什么差异?有两个本质区别

第一、“侧重点”不同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受旧的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束缚,出现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现象,受此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几乎不参与社会活动,加之受“女人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毒害,因此难以具备自我生存的能力,受此影响,女性择偶的心理不得不侧重于所选配偶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生存所需,把男性能否在婚姻生活中具备让自己有足够生活保证作为首选条件。

俗话说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是女性择偶愿望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还有古代人们推崇的“郎才女貌”,所谓的“郎才”,就要求男性的能力、才华,通俗地说就是男人的“本事”,男人能力的差异,就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强弱,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作为大小,进而获得生活所需的多少,也就决定了对女性的保障程度和对生活放心程度,这也是女性择偶时的侧重点。

第二、“现实性”不同

都说女性择偶时喜欢风花雪月和充满诗意的爱情,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可以说是个天大的误会,其实,女性择偶时实际是非常现实的,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变更标准,完全随行就市,根据社会现状来决定自己配偶人选。就拿古代来说,女性渴望嫁给名门望族、士绅官宦、商贾富户等,这些都是朝思暮想、心向往之的理想婚姻,就连一般读书人都是她们偏爱的。

因为在那个年代崇尚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才能入仕,才可能出人头地,才会有美好的前途,选择读书人可以有种预期,有着未来的利益希望,即便是读书未取得功名,一事无成,但是当初能读书者都非一般人家,再加之那时能识文断字的在一个地方寥寥无几,可以说是百里挑一,这样可以教个私塾、代写文案、做个账房管家什么的,养家糊口满足生存不是什么问题,远强于一般的布衣。

等到了现代,社会分工多元化,职业多样性,女性则将自己这种择偶的现实性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什么年代何种男人吃香,就选何种男人,哪类男人走红,就爱哪类,当工人吃香,最大愿望就是嫁个领工资、吃商品粮的,梦寐以求的嫁个工人;当农民被赞颂时,也会走入“广阔天地”,嫁个农民伯伯“战天斗地”也是荣光的,当社会崇尚军人时,军官、兵哥就是“最可爱”的人,找个军人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恢复高考,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择偶时学历、文凭成了重要考核条件,曾经小个体户、商贩不入法眼,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地位显著提高,商人又极具吸引力,当公务员受到热捧时,找个体制内的就成了最佳选择,现在人们都痴迷于地位、财富时,什么“官二代”、“富二代”、“大款”、“富豪”等成为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的不二人选,总而言之一句话,不管你社会如何变迁,时代怎样改变,

只要所处社会、生活年代被推崇的、被羡慕的男士阶层都是女性择偶的最佳选择标准,她们从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完全是与时俱进,和时代同步。而对于男性来说,与女人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几千来在择偶标准除了漂亮,就是温柔、贤惠、体贴,始终难出左右,无太大的变化,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古语,就完全概括和总结了男性择偶的心理,所谓的“淑女”,就是他们期盼的理性伴侣,其他再无所求,而且千年不变。

那么“温柔”、“贤惠”、“体贴”这些内涵概念为何?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完全都是笼统、模糊的,也是抽象、空洞的,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基本是空幻的,由此看来,女性在择偶时心态是极其现实的,从不虚头巴脑,不切实际,是纯粹的现实主义者,而男人则是理想化,要求完全是空泛务虚的,男女择偶心理远非人们想象和认为的那样,二者可以说恰恰相反,女性择偶心态永远是现实的,而男性一直是好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