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伟大变革,国民经济蓬勃发展;40年的沧桑巨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伟大变迁。4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电力事业也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在千千万万名国家电网公司员工中,“时代楷模”张黎明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典型代表获得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伴随着改革开放,他用实际行动贡献着工人智慧和工人力量,书写电力员工奋进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蓝领工匠”张黎明:点亮新时代产业工人创新路

张黎明在搞发明创新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1986年8月21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天津开发区,他欣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就是在这一年,伴着改革的春风,张黎明进入塘沽供电局实习,在这里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蓝领工匠”张黎明:点亮新时代产业工人创新路

工作中的张黎明一丝不苟,严格负责

刚刚参加工作的张黎明,感受最深的是老一辈工人不惧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的宝贵精神。1989年的深秋,220千伏汉大线的219号铁塔发生故障,因219号铁塔位于一个回形水塘中央,按照带电作业规程规定,带电工器具和作业人员要保持干燥状态。因为上塔作业需要年轻人,这时,班里那些年近五旬的老师傅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就跳进泥塘,站到冰冷刺骨的水里,用肩膀扛起梯子架起了一座“人桥”,让张黎明带着工具从“人桥”上通过。踩着这条颤巍巍的“人桥”,张黎明坚定了甘为人梯、有了困难我先上的决心。在随后30多年的工作中,每当张黎明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当年池塘里的那些老师傅,这让他总是敢于迎着困难上,奋力前行。

滨海新区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落户,每一分每一秒,张黎明的工作都在服务和支撑着这个整体的运转。关键时段24小时值守、手机从不关机,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接到电话、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让企业用户和居民想用电时就有电,就是张黎明的工作目标。2014年10月的一天,已近晚上12点,海河隧道建设工地突然停电,工程负责人给张黎明打来求助电话。海河隧道工程是我国首次在高地震区修建沉管隧道,备受瞩目,深夜求助肯定事非寻常。就在这时,公司调度也打来电话,要求开展全线故障排查。一刻不耽误,张黎明紧急联系值班人员赶往现场开展抢修,只用了2个小时,被挖断的电缆就得到了修复。这条隧道也成为了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发展和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

从塘沽区到“塘、汉、大”组成的滨海新区,张黎明始终坚守在他热爱的配电岗位,他的足迹遍布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交出了巡视8万多公里、绘制线路地图1500多张、2万余次操作无事故的成绩单。因为热爱,所以坚守,无论黎明黑夜,无论风霜雨雪,他都奋战在抢修一线,捧着一颗滚烫的心,点亮万家灯火。

服务队意味着责任和奉献

2007年滨海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应运而生,张黎明自愿从管理岗降至生产岗,站在了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上。

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黎明服务队向社会各界公布服务热线电话后,他的手机号出现最多的地方,是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街道市民服务手册和便民爱心卡上。“张师傅,快来救救我,我心脏不好受,喘不上气,儿女也联系不上。……”2015年3月的一天,黎明服务队的一位帮扶对象,家住丹东里社区70多岁的陈雨兰大娘打来电话求助。看见满脸大汗、呼吸急促的陈大娘和她偏瘫的老伴的焦急神情,在得知救护车20分钟后抵达时,张黎明斩钉截铁地做了决定:“咱送大娘去医院!出了事,我担着!”他将大娘从三楼背下来平躺在车椅上,用了不到5分钟,就将老人送到了附近的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帮她垫付了医药费,一直等到大娘脱离险情后才离开。

一条风雨兼程路,走出万家灯火情。没有一丝犹豫,张黎明在服务群众时也是如此坚毅果敢。2016年11月20日夜间,天津迎来入冬后首场降雪,某配电线路掉闸,水木清华小区停电,严重影响居民的冬日用电。可是现场抢修的情况却比预想复杂,电杆在风雪中结冰,摩擦力太小,用于登杆的脚扣固定不牢,难以攀爬。经过紧急商议,张黎明决定砸开一段冰层,装上脚扣,与抢修队员用肩膀牢牢顶住脚扣,“搭人梯”托举操作人员举着加长拉闸杆上杆作业。风雪正急,冰冷飞舞的雪花不停地刺向张黎明的脸,直到顺利送电,大伙儿才松了口气。

心里装着群众,张黎明总是说,“只要对社区居民有利,我们就做!”多次到老旧小区抢修或者看望孤残老人时,张黎明发现楼道总是不“亮堂”。居民尤其是老人,本来上下楼就不方便,再加上光线不好,行动就更为困难了。这成了黎明的一块“心病”。怎么能够少花钱办好事,让楼道彻底亮起来呢?张黎明自费购置了好几种节能灯泡反复实验,制作了一种通过声音控制开启的节能灯,每个灯泡的电费每年才1块钱。主动与居委会联系协调后,“节能互助·点亮邻里”老旧小区楼道照明计划顺利启动。这项活动从2016年启动至今,服务队共点亮了37栋老楼148个“黑楼道”,2000多户居民从此不再受摸黑爬楼之苦。

创新让工作更快乐

改革开放40年,电力人始终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而张黎明的创新源动力却很简单,“通过创新,让老百姓尽量感觉不到停电,生活质量能不断提升,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蓝领工匠”张黎明:点亮新时代产业工人创新路

张黎明虽然学历不高,却是个爱学习、善钻研的有心人,工作中他总是随身携带螺丝刀、小剪刀等,一有创意点子就着手试验。一种特殊手提箱就是这样被设计出来的,并成为抢修专业的必备装备,这就是“急修BOOK箱”。这种新型工具箱,如同一本“工具书”,将工具和常用备件分门别类地放置在适当的“页面”上,到了现场可以很方便地“翻阅”、提取,工具缺失也可随时发现。“急修BOOK箱”自问世后,在天津电力系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抢修一线员工的随身“宝贝”。

工作场所更是张黎明的创新阵地。他时刻留心工作、服务中的“疑难杂症”,用心琢磨,常将点滴创新“火花”变成创新“火炬”。在长年的抢修工作中张黎明发现,更换变压器保险时,抢修人员“全副武装”登杆操作,几处操作下来,一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能不能改变一下操作方式,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张黎明反复思考试验,对刀闸进行优化改造,利用物理学重力跌落原理巧妙地将刀闸设计成可摘取式,让抢修队员不用爬电杆,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换,修复时间缩短至8分钟,既安全又省时。这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并得到推广应用,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减少因停电带来的损失300多万元。截止目前,他带领创新团队开展了技术革新400余项,获国家专利158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作室还孵化出“星空”、“蒲公英”等10个创新工作坊,培养出了更多肯钻研、爱创新的“蓝领创客”。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张黎明被中宣部光荣地授予了“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新的起点加快了张黎明前进的脚步,第二代带电作业机器人已经在人工智能的多项关键技术环节取得突破,并将应用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惠风溪)智慧能源小镇建设。服务队也进一步创新了与社区服务网格联动等机制,为民服务收获更多的成果。张黎明说:“我只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大军中的一员,也正是这支劳动者大军用勤劳和智慧托举着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身处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我将和我的队友们一起,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拿出更大的干劲、闯劲、钻劲,以更优质的服务、更精湛的技术,干好服务队,黎明再出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