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蔚来有两条消息。

一是,蔚来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就蔚来中国总部入驻达成协议,并收获70亿元的投资;

二是,4月蔚来共交付3155辆汽车,环比增长105.8%,同比增长180.7%;

看上去,蔚来形势是一片大好,李斌也是难掩兴奋之情,“蔚来已打通人民币融资渠道,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更是蔚来汽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战略转变。”

然而,客观来讲,蔚来与合肥的合作真有双方预期的那么乐观吗?

目前,蔚来中国总部落地合肥是一个总协议,未来还会有新的补充协议。已知的协议内容包括:蔚来将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中国总部,建立总部管理、研发、销售服务、供应链制造一体化基地,并适时启动第二制造基地的规划建设。合肥也将对蔚来中国总部的设立以及后续研发与制造基地的建设给予全面支持。

据了解,受投资签约消息影响,蔚来股价在盘前一度暴涨20%,市值达到35亿美元。

显然,当蔚来总部落户合肥后,蔚来的最大收益是获得合肥政府的融资,“这是蔚来对钱的妥协”,业内专家分析认为。

这也难怪。对于当下的蔚来来说,最大且最紧要的问题是融资。去年开始,蔚来一直在积极推进融资事宜,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李斌兜兜转转,在北京、湖州两地推进的投资协议,却经历了不少插曲,最后都不了了之。

为此,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2019年蔚来进行了大规模裁员,据悉裁至7500人以提升运营效率。不仅如此,蔚来的高层人员也开始频繁变动、离职。这些变动对于企业内部经营、股价波动等,都将会带来影响。另外,工厂的产能和供应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目前蔚来ES8和ES6的销量情况来看,销售收入可能还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低迷期。

此时合肥伸出援手,可算是解决了蔚来的当下之急。

可是,在解决了钱的问题后,蔚来还是要面临发展的问题。

确实,合肥已被列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电子信息产业也在强势崛起,但从综合能力上看,其竞争力还是不足以与之前的总部所在地上海相提并论。蔚来总部落户合肥,首先在区位优势上已经落于下风。

而且,蔚来虽然早与合肥本土企业江淮签有合作协议,但在安徽境内,作为造车新势力的蔚来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竞争力,且不说江淮本身就有新能源造车的基础和自我发展需求,仅是国家层面推动的江淮大众项目,可能就对蔚来的未来发展构成极大的挤占空间。

更何况,合肥本身城市体量不大,在已有江淮和江淮大众的情况下,还有没有能力继续扶持蔚来发展,也是要持保留态度的。

试问一下,蔚来有能力立足安徽,拓展全国吗?实在是悬。

在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是总部经济概念,其原理是企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企业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基于这条理论,蔚来总部落户合肥,其实就是放弃了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让蔚来减少了扩大发展的可能。

“在企业发展早期,落户合肥无疑是有利的,但从长远来看,合肥会成为蔚来发展的制约。”经济学者的分析绝不是危言耸听。

这个问题,同样会落在合肥政府身上。

合肥极力拉拢蔚来,最主要原因是迎合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也是迎合未来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趋势,由于一直以来汽车都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合肥又看到了智能化、电动化趋势,因此希望发展智能电动汽车推进汽车产业发展,并通过引进一个具有创新想法和实践的头部公司带动这一节奏,而蔚来汽车明显是一个最佳选择。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而项目落户有望打造合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千亿级产业。

蔚来中国总部项目将带动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电子等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并与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同频共振,构建产业闭环。其项目的定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有利于合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提升合肥在全国乃至全球汽车领域的创新和引领地位。

据悉,合肥市政府也在为整体汽车产业做战略布局,有意让蔚来与江淮等本地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加深合作互补,打造以新能源为主要技术特征的高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蔚来是其中重要一环。

可问题在于,当蔚来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蔚来还会甘心偏居一隅吗?这个是需要打上问号的。

而且,像蔚来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虽然发展潜力被看好,但面临的风险同样很大。在安徽的近邻浙江江苏,已经先后发生了庞大青年和赛麟事件,蔚来会不会步入后尘,谁也不知道。万一一语成谶,合肥政府的投资就将万劫不复。

所以说,无论是未来的“蔚来”,还是“蔚来”的未来,暂时都不能妄下结论,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世界里,仍需要蔚来与合肥的双重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