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名为《天津博郡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B系列电动车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示》的文件显示,天津博郡汽车有限公司将投资约3.9亿元对天津一汽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拟新增10万电动车产能,其对应车型正是iV6。

根据规划,博郡iV6是博郡在天津基地投产的首款产品。

去年上海车展,博郡发布iV6,车身尺寸分别为4700×1905×1640mm,轴距为2900mm,采用溜背式跨界轿跑SUV造型。动力上使用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种不同版本,四驱车型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5秒。配置方面,新车采用10.25英寸与12.3英寸双液晶屏,支持语音和手机远程操控,将搭载容量为90kWh的电池组,续航里程分为530km、610km和605km。

该车此前已经接受预订,原计划在今年第一季度交付,但至今仍未出现交付信息。

可即使如此,博郡仍愿意拿出巨资去扩充产能,其计划新建一条PACK生产线,实现B系列车型(即iV6)的投产,在不增加原有产能的前提下,拟建设产能为双班年产10万辆电动车生产线。加上南京基地的10万辆纯电动车年产能,博郡将拥有20万辆的年产能。

新车迟迟不能交付,市场还没有打开,就先想着扩大产能,这样的思路,非常人能理解。或许就是有钱人的任性吧。

可问题是,博郡很有钱吗?

就在这份文件公布几天前,天津博郡工厂门口正经历着一场超百名员工的大规模维权。据了解,此次维权事件爆发的原因为博郡拖欠832名员工的工资与五险二金。虽然职工代表们与博郡交涉近三小时,但有员工在贴吧中总结称“第一次维权失败了”。

这不是博郡第一次因欠薪而引发的冲突。事实上,早在2019年5月,博郡汽车就被曝出消息,因拖欠员工上一年的年终奖(约3.5个月)被起诉,当时拖欠薪水的员工据称超过800人。

这足以说明,看似一切光鲜的博郡,其实内里早已空虚,如今“存粮”告罄的博郡汽车,恐怕已经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去年9月份,博郡汽车与一汽夏利在天津正式成立合资公司-“天津博郡汽车有限公司”。根据双方协议,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25.4亿元,其中博郡以现金出资20.34亿元,持股比例80.1%,一汽夏利以经评估备案的整车相关土地、厂房、设备等资产及负债作价5.05亿元出资,持股比例19.9%。

今年3月,一汽夏利发布公告称,生态环境部已将企业的环保信息进行了变更,天津一汽夏利企业名称变更为“天津博郡汽车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变更为“HUANG XIMING”(即博郡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黄希鸣)。至此,博郡汽车已经成功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和现成的生产线,加上产品研发工作也已经完成,量产交付的前提条件均已具备。

需要指出的是,博郡与一汽夏利合资进展并不顺利,按照计划,博郡汽车应在2019年12月18日之前缴付出资10亿元,但截至今年1月13日,博郡仅向天津博郡缴付出资1400万元。由此引发博郡汽车陷入资金困境,且一度引起热议。加上受此次疫情影响,天津博郡的发展前景被蒙上一片阴影。

当然,在整体市场大环境下,博郡被曝出困境难题不是新鲜事儿,但比市场环境更艰难的,恐怕是人心的涣散和信心的失落。

2019年9月,张天被传出已经辞去在博郡担任的营销副总裁职位;今年3月5日,曾担任博郡汽车市场营销和销售副总裁职位的陈曦,已正式加盟奇瑞汽车EXEED星途品牌;3月9日,从领克刚刚“跳槽”才数月、担任博郡汽车市场传播总裁的张震也在其微信“朋友圈”正式发布消息宣布离开博郡。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2020年是淘汰之年,也是择优之年。一方面,头部企业的市场销量正在稳步攀升,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高,留给还未能实现量产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另一方面,资本热度正在下降,投资人或集中于优势明显的前几家造车新势力,或干脆退出,也会让掉队的新势力企业越来越难以为继。

目前,摆在博郡汽车面前的不仅仅是补齐工资、改造生产线问题,而且还有是否保留生存下来信心的问题,正如外界流传着的一种声音:“对于博郡来说,能够撑到量产下线都很难说。”

无论如何,且看这一回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