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最權威警告”:全球物種滅絕速度前所未見

近日,來自聯合國的一份報告展示了一個淒涼且不祥的圖景:由於人類活動,地球上的物種正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滅絕。

聯合國環境署成立的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平臺(IPBES)在週一發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目前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至少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速度快數十至數百倍”。

IPBES主席Robert Watson在報告發佈會上表示:“ 我們和所有其他物種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惡化。人類正在侵蝕全球經濟、生計、糧食安全、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基礎。”

報告發現,在地球上估計有800萬種動植物物種中,大約有100萬種動植物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其中許多物種將在幾十年內滅絕,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

據報告,自1900年以來,大多數主要陸地棲息地的本地物種的平均丰度至少下降了20%。超過40%的兩棲類物種、近33%的造礁珊瑚和超過三分之一的海洋哺乳動物受到威脅。

對於昆蟲物種來說,情況還不太清楚,但現有證據支持一種初步估計,即10%的昆蟲受到了威脅。自16世紀以來,至少有680種脊椎動物瀕臨滅絕,到2016年,用於食品和農業的所有馴養哺乳動物中有9%以上已經滅絕,至少還有1000多個品種受到威脅。

IPBES這份關於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全球評估報告是有史以來最全面的。這份報告由來自50個國家的145位專家作者在過去三年裏彙編而成,另有310位貢獻作者也參與了其中。報告對過去50年的變化進行了評估,提供了經濟發展路徑與其對自然影響之間關係的全面圖景。

人類活動成“罪魁禍首”

報告認爲,造成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自1970年以來,人類人口增長了一倍,目前估計達到76億,而全球經濟增長了近4倍,世界貿易增長了10倍,城市地區自1992年來增加了一倍多。

報告對全球生態影響最大的五大因素按程度進行了如下排序: (1)土地和海洋利用的變化;(二)直接利用生物;(3)氣候變化;(4)污染和(5)外來入侵物種。

IPBES表示,壓力正以幾個相互關聯的方式推動全球自然變化。最重要的是人類通過農業、漁業、伐木和城市化改變了對陸地和海洋的利用,世界三分之一的陸地面積和近四分之三的淡水資源現在被用來生產農作物或牲畜。

報告中強調,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一個特別原因是,由於貿易和人類活動的增加,物種的擴散遠遠超出了它們原來的棲息地。這些外來物種,從入侵的雜草到老鼠,可能會破壞當地物種在他們的新家園,那裏缺乏自然控制和捕食者。

報告顯示,海洋生物特別容易受到人類的影響。自1980年以來,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10倍,現在影響到86%的海龜、44%的海鳥和43%的海洋哺乳動物,而33%的魚類資源正在不可持續地被捕撈。

IPBES也指出,要想有所作爲,現在還爲時不晚。爲了遏制生物多樣性的下降,社會各階層都需要作出“革命性的改變”。

但IPBES也承認,變革可能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但爲了更廣泛的公共利益,這種反對是可以克服的。

華爾街見聞 葉楨(封面及內文圖自攝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