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去學校開家長會,班主任開場後約摸半小時,教室門口站着一位西裝筆挺的中年男人:“抱歉!抱歉!今天孩子的媽媽生病了,我單位也開會,來晚了,來晚了。”

在衆家長的注目下,他邊往裏走邊扶了扶金邊的眼鏡,搜尋着可以坐下的位子。

“請問您是哪位同學的家長?”班主任沒有因爲秩序被破壞而惱怒,溫和地問道。

“張XX,我是他爸爸。”

我們班有這位同學?今年沒聽說有新的插班生呀,我心裏犯嘀咕。

“請問您的孩子是哪個班的?我們班沒有叫張XX的同學呀。”老師也是狐疑的表情。

他慌忙掏出手機,快步到門口打電話,“啊?六年3班呀?你怎麼不早說呀……”

大家忍俊不禁。

《奇葩說》傅首爾:忙不是理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均衡陪伴”

想起多年前成龍接受採訪時說,因爲太忙,從來沒有接過房祖民放學。後來他聽說兒子的願望就是爸爸能去接他放學,他深感內疚,特地跑到兒子的小學門口等他,可是左等右等也等不到,而此時房祖民正在中學門口等他。

撇除明星、政要、超級精英……咱們普通家庭的爸爸陪孩子的時間是否及格呢?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佈研究數據:父母陪伴孩子的有效時間是,每個星期至少21.2小時才及格,也就是說每天至少要陪夠3個小時纔算合格。

《奇葩說 第五季》有一期辯題:「 奇葩星球新規定,爸爸每週陪伴孩子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正方觀點——

“這個規定觀妙就妙在,它提出了‘均衡陪伴’的概念。

首先是時間上,關鍵詞——每週,這就是規定的人性化之處,爲什麼不是每天?因爲考慮到爸爸們‘日理萬機’,娛樂生活非常豐富,給你們留一點彈性;爲什麼不是每個月,爲了防止爸爸們把陪孩子當成‘寒假作業’,快開學了,挑燈夜戰,撐開孩子的眼皮說,‘來,爸爸這個月還差24小時……’

每週就特別科學,工作日不行,還有周六,週六不行還有周日,週日你還忙?全世界你最忙?

第二,‘均衡陪伴’,爸媽都得陪。媽媽們含辛茹苦,可孩子卻更喜歡爸,爲什麼?因爲距離產生美,因爲嘮叨孩子,逼孩子學習的都是媽媽。每週12小時,如果孩子喜歡爸爸,我爲你鼓掌,大家分享愛;如果孩子討厭你,也讓孩子知道大人都是一樣的,恨要共同分擔。”

《奇葩說》傅首爾:忙不是理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均衡陪伴”

傅首爾不愧是“行走的段子手”,3分鐘30個段子,幽默且犀利,戳中了多少老母親的新愁舊恨?

屏幕前的你,是媽媽還是爸爸?

你會支持正方還是反方?

你知道孩子會怎麼選嗎?

《奇葩說》傅首爾:忙不是理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均衡陪伴”

中國家庭教育的普遍現狀:喪偶式育兒、隱形爸爸爸爸們的普遍理由:忙!

爲什麼育兒路上,最焦慮的永遠是母親?

因爲父親角色的缺位,逼着母親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責任,當媽太不容易了,既要爲自己的職業發展勞心勞力,還要承擔孕育新生命的生理痛楚和心理創傷,更有漫長的育兒路上和娃鬥智鬥勇的艱辛。

由於長期得不到“隊友”的理解和支持,上個月有一位初三女生的母親,不堪重負,選擇在凌晨跳樓自殺,在文章《晚上和孩子吵完架,好媽媽凌晨跳樓自殺:家長比孩子更脆弱》發佈後,大量的網友留言令我心驚也心疼,掙扎在痛苦中的母親不在少數。

普通家庭中的爸爸們到底有多忙?是真的忙?

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發佈的《4-6歲幼兒父親參與養育狀況》調查結果:

4-6歲幼兒父親每天工作的時間平均爲8.4小時/天,花費在路上的時間爲1.69小時/天;

幼兒母親每天工作的時間平均爲7.16小時/天,花費在路上的時間爲1.74小時/天;

父母親忙碌程度的差異並不大。

但工作日,幼兒父親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平均爲2.23小時/天,母親爲3.07小時/天;

雙休日,父親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平均爲6.68小時/天,母親爲10.53小時/天。

以一週來計算,爸爸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平均比媽媽少了11.9個小時。

以上時間,還沒有計算家務勞動的時間,也就是說,相比媽媽,爸爸如果再喊自己忙,恐怕就天雷滾滾了吧。

爲什麼爸爸總說沒空陪孩子,卻有空悶頭睡大覺呢?爲什麼刷抖音呢?爲什麼有空打遊戲呢?

與其說是因爲忙,不如說是因爲懶,因爲捨不得自己休閒玩樂的時間。

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應該是全世界最忙碌的人之一了,他說過:“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我也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哪怕再忙,都要一身西服革履地趕來給掌上明珠吹生日蠟燭。”

請各位父親捫心自問,有多少人用忙作爲藉口來逃避陪孩子的責任。

《奇葩說》傅首爾:忙不是理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均衡陪伴”

顏如晶在【正方結辯】的一番話,值得每位爸爸深思——

“時間到底能不能衡量愛?愛本來是不能用來衡量的,但我們人總是很愛計較,總愛衡量,所以我覺得時間是最好衡量愛的方法,因爲時間最公平。

如果我說每一個爸爸養孩子,沒有給足夠的錢,就不能夠當爸爸,這不公平,窮人怎麼當爸爸?

如果我說,你沒有給孩子一個好樣子(顏值),就不能當爸爸,也不公平,因爲基因嘛。

但是時間最公平,全世界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你要證明你愛我,請把你的時間給我。不給我時間,你就不叫愛我。”

《奇葩說》傅首爾:忙不是理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均衡陪伴”

傅首爾說,她的兒子支持反方,孩子的回答真實得令人動容,“我不支持,是因爲我怕爸爸做不到,我就沒有爸爸了。”

孩子寧願要一個掛名爸爸,都不想沒有爸,那爸爸們爲什麼不能稍微努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爸爸呢?

《奇葩說》傅首爾:忙不是理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均衡陪伴”

✍ 1.

晚飯時,我問兒子:“如果出一項規定,爸爸每週陪伴孩子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不支持。”

“爲什麼呢?”

“因爲‘爸爸’這個稱號不是取決於陪不陪孩子,而是從你們生下我這一刻就決定了。雖然希望爸爸能多陪我,但是不陪也不能取消。”

出差半月有餘,傍晚纔剛剛踏進家門的孩子爹聽了略顯激動:“兒子說得太對了!提倡儘量多陪伴孩子是對的,但爸爸就是爸爸,怎麼能輕易說取消呢?”

我沒搭他的腔,繼續問兒子:“有人說很多孩子更喜歡爸爸,是因爲距離產生美,爸爸面前孩子耳根清靜;而討厭媽媽,是因爲媽媽總是逼孩子學習,嘮叨孩子的各種習慣,你煩我嗎?”

“不會呀!你也沒太嘮叨我,我爸也沒讓我清靜呀。而且我知道你管我也爲我好,我爸總是出差那也是沒辦法,我都理解。”

“嗯,兒子說得太好了,我們是彼此理解的一家人。”

✍ 2.

節目最後,節目組採訪了幾個孩子和爸爸。

他們先給讓孩子在一大堆玩具中,挑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孩子們都很開心。

接下來,工作人員問:這個玩具和爸爸陪你玩一天,你選哪個?

孩子們不約而同地選擇:爸爸陪我!

其中一個孩子說:“爸爸平時陪我太少了,每天都打遊戲打到深夜,選這個玩具是因爲爸爸喜歡踢足球,我想他應該會跟我一起玩這個玩具的。”

✍ 3.小結——

看,我們的孩子都這麼通情達理,做爸爸的是不是更應該反思一下,問問自己:

我到底是真的爲了家庭拼搏而忙到沒有時間陪孩子?

我能不能再努努力,做好時間管理,去掉一些人生中更不重要的選項(比如玩遊戲、刷抖音、不必要的飯局)?

我能不能再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

《奇葩說》傅首爾:忙不是理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均衡陪伴”

關於父親的陪伴,比時間更關鍵性的要素是質量:爸爸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關注和愛?

李誕:

愛可以培養, 恨也可以, 如果爸爸不回來, 我還可以想象, 覺得他可能挺想我的。如果他真回來了, 坐在那兒,我可能就能斷定, 他是真的不愛我。

顏如晶說,她跟爸爸語音1分鐘都會覺得尷尬,她都不知道要怎麼度過12個小時的獨處,因爲爸爸不瞭解她,她也不瞭解爸爸,所有爸爸的事蹟都是通過媽媽嘴裏知道的。

是啊!有些爸爸不是不在身邊,而是明明在身邊,你卻情願他不在。

爸爸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關注和愛呢?

1.首先,感情是需要時間來培養的。

顏如晶說:“孩子這一生唯一的觀衆就是父母,其他人都是後面加入的。連續劇錯過了可以補,但孩子這一生的連續劇錯過了,以後就永遠看不了了”。

《奇葩說》傅首爾:忙不是理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均衡陪伴”

2.“爲子馴父”,媽媽要抓統一思想

媽媽之愛子,片刻不肯怠慢,總是第一時間衝在前面,沒留給爸爸相應的空隙,他插不上手,也無需插手。

我曾經愛心爆棚,立誓要把他們爺倆慣到別人要不起,兢兢業業地付出,被自己感動不已。

可是,家人做久了,難免就會有積怨。當我意識到,自己一味地付出,卻是“三輸”的局面,我便開始抓統一思想。

我有意識地給先生分享育兒方面的文章,向他強調家庭教育中“陰陽平衡”的重要性,遇到現實中的例子,也會及時與先生溝通探討,讓他逐漸改變觀念,主動自發地學習親子溝通方式,更多地陪伴孩子。

《奇葩說》傅首爾:忙不是理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均衡陪伴”

3.父子,有時是磁鐵的異極相吸,有時則是同極相斥,和諧與衝突交替並存,媽媽要當好“和事佬”,做好“傳聲筒”

我家先生習慣性端着“父親”的架子,不肯放下權威,習慣性要求、教訓、指責,這是他認爲正確的方式。

兒子已經有了自主意識,他在意自己的判斷和感受,不肯輕易向“權威”妥協。

父子戰爭,我總要適時出來調停,既接納孩子當下的感受和情緒,也要就事論事,把理講透,雙方和解。

我常常跟兒子說,父親對他的愛是深沉的,父母之愛的表達方式不同,但深度相同。我向他描述父親的優秀,讓他心生敬意;我偶爾也會告訴他父親的責任和壓力,讓孩子理解成人的不容易。

先生常常出差,我會向他傳達孩子的掛念:“今天兒子說他非常想念你,希望你同末可以回來陪他去打籃球。”

我也會不經意地讓孩子爸知道孩子的牽掛與疼惜。

《奇葩說》傅首爾:忙不是理由,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均衡陪伴”

每一個孩子,都將長大。引用一個長大的“孩子”的話,作爲結語

我們也許會因爲從小缺少陪伴,而合理化“不需要陪伴”這件事情,但是當孩子長大,當我們和父母之間出現分歧以至於彼此無法交流時,我們才明白,小時候那些被錯過的重要瞬間,組成了如今橫亙在我們和父母之間的鴻溝。

——顏如晶

悟空問答有一個問題:爲什麼很多孩子們對父親不尊重,愛理不理,卻極其尊崇孝順他們的母親?

試想一下,會是什麼原因呢?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青春期時與你橫眉冷對;

如果,你不希望成年的兒女與你相對無言;

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多給他一些高質量的陪伴。放下手機,關注他此刻真實的需求,聽他聊聊成長的煩惱,像個朋友一樣傾聽,在需要時,給他一些幫助,給予他一些力量。


沒有人是天生就很會當父母,爸爸也需要在學習、實踐、總結和修正中成長。

感謝閱讀全文。

我是宸媽愫愫,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育兒路上,難免有困惑,抱團成長,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