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米格集团没有再度发声,声称自己将要研制全新的米格-41截击机,以取代目前在俄罗斯空军中服役的米格-31高空高速截击机,恐怕很多军迷,都已经快要忘记“截击机”这个特殊的机种了。
随着现代战机航电系统性能的加强,以及战场复杂程度的加深,基本上各国空军已经很少再装备类似截击机这样人物范围面较窄的专用战斗机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类似F-15E,苏-30这类多用途战斗机。
那么,依据现在的情况来看,截击机,又或者说是高速截击,对于目前各国空军来说,还值得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去研究吗?米格集团又能否凭借还未现身的米格-41战斗机,在截击领域打一场翻身仗?
截击机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截击”而生。换言之,就是空军整体战力弱于对手的一方,为了截击优势一方从空中所发起的进攻,而特地设计出来的一种专门拦截的机种。因此,截击机本身的设计特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高空、高速和重火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截击机开始大量诞生并得到快速发展。最为典型的就是二战德国空军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和二战日本的“震电”战斗机,前者在拦截美英重型轰炸机部队时展现出了巨大的杀伤力,而后者则是二战日本专门为国土防空作战,拦截美国陆航B-29“超级空中堡垒”的“局地战战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包括美国、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了现代空军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各种战略轰炸机配合热核武器,可以对敌方的纵深要地施行毁灭性打击,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如何更为高效地拦截对方的战略轰炸机部队,也成为影响战争胜利重要因素。
截击,尤其是高空高速截击,开始成为冷战开始后各国空军研究的重要课题!
冷战时期的各国空军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国空军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随着高性能喷气式发动机的应用,各国空军的战机不仅能够飞得更远、更快,同时飞得还越来越高。
冷战期间的截击机同样也发展出了两个派系,第一个派系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专门拦截对手在高空飞行的战略轰炸机。第二个派系,则是以拦截对方高性能战机突防为主的派系,比如冷战期间西德空军的“全垂直战斗机”计划,就是打算在机场全部被毁的情况下,战斗机仍然能够使用垂直起降的方式,拦截苏军的对地攻击机机群。
第二种截击机派系更强调减少对机场等地面设施的依赖,冷战期间的西德、瑞典是这类派系的典型国家。讲究的就是在遭受敌人第一轮突然打击之后,自己的空军还有升空作战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截击机在苏联就相对较少,因为冷战时苏联空军更强调主动发起第一波进攻。站着挨打?不可能的。
冷战时苏联空军和美国空军走的主要是第一种截击机派系,美国空军在冷战初期,从F-101战斗机到F-106战斗机,基本上都是高空高速截击机。苏联空军这边情况其实也差不多,尤其是米格-21战斗机这种机头进气的截击机,外形上更像是一枚“人操火箭”,突出的就是在高空高速环境下的作战性能,以实现对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高效截击。
不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截击机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一方面,美国空军和苏联空军设想中的三马赫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并没有出现,截击机并不需要在高空高速性能方面做得太极端。另一方面,各种远程防空导弹的性能开始逐渐稳定,代替截击机担负起了高空高速环境下的部分截击作战任务。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截击机从诞生到发展黄金期之间的时间长度很短,其本身任务的单一性,导致其可替代性较高。特别当洲际弹道导弹和反洲际弹道导弹成为冷战中后期美苏双方角力的重点领域时,截击机,尤其是高空高速截击机的地位,开始愈发尴尬起来。
虽然发现预想中的三马赫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并没有出现,苏联空军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再倾注大量的精力在截击机上,但是,因为苏联国土辽阔,远程防空导弹并不能达到苏联空军理想中的防空效果,所以,苏联空军也仍然保留有米格-25等截击机。
以米格-25截击机为例,虽然其设计目的就是用来拦截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和高空高速侦察机的。但是在服役之后,苏联空军发现米格-25截击机虽然机动性能一般,但是得益于其良好的高空高速性能,改装成侦察机之后,反而能够成为一款不错的战术侦察机,这也就是后来的米格-25R。
米格-25战斗机在苏联空军中并没有打出十分亮眼的战绩,但是却在国外用户的手中有不俗的表现。伊拉克曾经从苏联进口了一批米格-25截击机,在两伊战争期间,凭借其高空高速优势多次击毁伊朗空军的F-4战斗机和F-5战斗机。
而在后来的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战斗机在美国空军严密的防空网之下,仍然凭借高空高速优势突破了美军的防空圈,击落了一架美国海军的F/A-18C战斗机,这也是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空军所取得的唯一一个空战战果。
米格-25截击机对F/A-18C战斗机的成功击杀,也证明了在后冷战时期,苏制高空高速截击机除了用作侦察机之外,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性能优势,突破由导弹、预警机和多用途战机所构建的防空网络。
此时的米格-25截击机,虽然和F-15等多用途战斗机相比,其综合战斗力并不如前者,已经属于“老迈”机型。但是因为其在高空高速等特殊领域拥有较大的优势,因此仍然在后冷战时期的现代空战战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老而不死,是对其最精准的描述。
因为米格-25以及随后米格-31截击机的出色表现,使得米格成为了苏制截击机的代名词。作为苏联研制的最后一款高空高速截击机,苏联空军为米格-31规划了非常完备的发展路线,分成三个阶段,完成米格-31M、米格-31BM和米格-31SM。
这三个阶段的改进方向,主要是提升截击机的作战半径,使米格-31截击机成为一款能够执行“面防御”的全能型截击机。同时,对米格-31截击机的航电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增加其多目标拦截能力和对隐身目标的拦截能力。
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空军本来打算用将苏霍伊系列战斗机作为自己空军的主力机种。但是随着苏-57等战斗机的不断难产和延期,最终俄罗斯空军只好又把米格-31截击机捡回来,继续深挖其潜力。
俄罗斯空军除了强调米格-31截击机的“截击”属性,将其归入“空基反导”体系之外,还强调了米格-31截击机的“进攻”属性,让米格-31截击机搭载“匕首”弹道导弹进行作战,增强自己对于美国反导系统的反制能力。
但这也就是米格-31截击机的发展上限了,对于米格集团来说,如果还想靠截击机获得更多的发展,那就只能够将眼光放在“太空战”上,将“截击”的范围从大气层内,扩充到大气层外。换言之,米格集团需要设计一款“太空截击机”,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
实际上,美国也在发展自己的“太空战机”,其X-37B验证机已经多次成功进行了太空飞行,给俄罗斯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和传统的反卫星武器不同,“太空战机”不仅能够更高效的对敌人的卫星系统进行打击,而且其本身也能够成为一颗“移动卫星”,在不同的轨道高度灵活调整,为己方提供更为及时的战场情报。
而米格集团目前正在策划的米格-41“太空战机”,除了强调拥有X-37B已经拥有的能力之外,还增加了反超高音速武器和太空战的内容,也就是米格-41除了会拦截对方包括超高音速导弹在内的各种来袭目标外,还能够与敌人的“太空战机”,比如X-37B在太空进行“太空战”。
米格-41截击机,实际上就是钻了现在导弹武器在太空领域性能发挥受限的空子。在导弹武器或者激光武器能够实现在太空中自由作战之前,“太空战机”,又或者说是“太空截击机”就还存在很大的生存空间,米格集团也有望凭借米格-41这一款产品,继续延续自己的辉煌。
图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