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米格集團沒有再度發聲,聲稱自己將要研製全新的米格-41截擊機,以取代目前在俄羅斯空軍中服役的米格-31高空高速截擊機,恐怕很多軍迷,都已經快要忘記“截擊機”這個特殊的機種了。
隨着現代戰機航電系統性能的加強,以及戰場複雜程度的加深,基本上各國空軍已經很少再裝備類似截擊機這樣人物範圍面較窄的專用戰鬥機了。取而代之的,都是類似F-15E,蘇-30這類多用途戰鬥機。
那麼,依據現在的情況來看,截擊機,又或者說是高速截擊,對於目前各國空軍來說,還值得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去研究嗎?米格集團又能否憑藉還未現身的米格-41戰鬥機,在截擊領域打一場翻身仗?
截擊機顧名思義,就是爲了“截擊”而生。換言之,就是空軍整體戰力弱於對手的一方,爲了截擊優勢一方從空中所發起的進攻,而特地設計出來的一種專門攔截的機種。因此,截擊機本身的設計特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高空、高速和重火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截擊機開始大量誕生並得到快速發展。最爲典型的就是二戰德國空軍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和二戰日本的“震電”戰鬥機,前者在攔截美英重型轟炸機部隊時展現出了巨大的殺傷力,而後者則是二戰日本專門爲國土防空作戰,攔截美國陸航B-29“超級空中堡壘”的“局地戰戰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包括美國、蘇聯在內的許多國家,都認識到了現代空軍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各種戰略轟炸機配合熱核武器,可以對敵方的縱深要地施行毀滅性打擊,削弱敵人的戰鬥力。另一方面,如何更爲高效地攔截對方的戰略轟炸機部隊,也成爲影響戰爭勝利重要因素。
截擊,尤其是高空高速截擊,開始成爲冷戰開始後各國空軍研究的重要課題!
冷戰時期的各國空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各國空軍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隨着高性能噴氣式發動機的應用,各國空軍的戰機不僅能夠飛得更遠、更快,同時飛得還越來越高。
冷戰期間的截擊機同樣也發展出了兩個派系,第一個派系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專門攔截對手在高空飛行的戰略轟炸機。第二個派系,則是以攔截對方高性能戰機突防爲主的派系,比如冷戰期間西德空軍的“全垂直戰鬥機”計劃,就是打算在機場全部被毀的情況下,戰鬥機仍然能夠使用垂直起降的方式,攔截蘇軍的對地攻擊機機羣。
第二種截擊機派系更強調減少對機場等地面設施的依賴,冷戰期間的西德、瑞典是這類派系的典型國家。講究的就是在遭受敵人第一輪突然打擊之後,自己的空軍還有升空作戰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類型的截擊機在蘇聯就相對較少,因爲冷戰時蘇聯空軍更強調主動發起第一波進攻。站着捱打?不可能的。
冷戰時蘇聯空軍和美國空軍走的主要是第一種截擊機派系,美國空軍在冷戰初期,從F-101戰鬥機到F-106戰鬥機,基本上都是高空高速截擊機。蘇聯空軍這邊情況其實也差不多,尤其是米格-21戰鬥機這種機頭進氣的截擊機,外形上更像是一枚“人操火箭”,突出的就是在高空高速環境下的作戰性能,以實現對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高效截擊。
不過,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截擊機的發展速度開始放緩。一方面,美國空軍和蘇聯空軍設想中的三馬赫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並沒有出現,截擊機並不需要在高空高速性能方面做得太極端。另一方面,各種遠程防空導彈的性能開始逐漸穩定,代替截擊機擔負起了高空高速環境下的部分截擊作戰任務。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截擊機從誕生到發展黃金期之間的時間長度很短,其本身任務的單一性,導致其可替代性較高。特別當洲際彈道導彈和反洲際彈道導彈成爲冷戰中後期美蘇雙方角力的重點領域時,截擊機,尤其是高空高速截擊機的地位,開始愈發尷尬起來。
雖然發現預想中的三馬赫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並沒有出現,蘇聯空軍並沒有像之前那樣,再傾注大量的精力在截擊機上,但是,因爲蘇聯國土遼闊,遠程防空導彈並不能達到蘇聯空軍理想中的防空效果,所以,蘇聯空軍也仍然保留有米格-25等截擊機。
以米格-25截擊機爲例,雖然其設計目的就是用來攔截美國的戰略轟炸機和高空高速偵察機的。但是在服役之後,蘇聯空軍發現米格-25截擊機雖然機動性能一般,但是得益於其良好的高空高速性能,改裝成偵察機之後,反而能夠成爲一款不錯的戰術偵察機,這也就是後來的米格-25R。
米格-25戰鬥機在蘇聯空軍中並沒有打出十分亮眼的戰績,但是卻在國外用戶的手中有不俗的表現。伊拉克曾經從蘇聯進口了一批米格-25截擊機,在兩伊戰爭期間,憑藉其高空高速優勢多次擊毀伊朗空軍的F-4戰鬥機和F-5戰鬥機。
而在後來的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5戰鬥機在美國空軍嚴密的防空網之下,仍然憑藉高空高速優勢突破了美軍的防空圈,擊落了一架美國海軍的F/A-18C戰鬥機,這也是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空軍所取得的唯一一個空戰戰果。
米格-25截擊機對F/A-18C戰鬥機的成功擊殺,也證明了在後冷戰時期,蘇制高空高速截擊機除了用作偵察機之外,也可以憑藉自己的性能優勢,突破由導彈、預警機和多用途戰機所構建的防空網絡。
此時的米格-25截擊機,雖然和F-15等多用途戰鬥機相比,其綜合戰鬥力並不如前者,已經屬於“老邁”機型。但是因爲其在高空高速等特殊領域擁有較大的優勢,因此仍然在後冷戰時期的現代空戰戰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老而不死,是對其最精準的描述。
因爲米格-25以及隨後米格-31截擊機的出色表現,使得米格成爲了蘇制截擊機的代名詞。作爲蘇聯研製的最後一款高空高速截擊機,蘇聯空軍爲米格-31規劃了非常完備的發展路線,分成三個階段,完成米格-31M、米格-31BM和米格-31SM。
這三個階段的改進方向,主要是提升截擊機的作戰半徑,使米格-31截擊機成爲一款能夠執行“面防禦”的全能型截擊機。同時,對米格-31截擊機的航電系統進行全面升級,增加其多目標攔截能力和對隱身目標的攔截能力。
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空軍本來打算用將蘇霍伊系列戰鬥機作爲自己空軍的主力機種。但是隨着蘇-57等戰鬥機的不斷難產和延期,最終俄羅斯空軍只好又把米格-31截擊機撿回來,繼續深挖其潛力。
俄羅斯空軍除了強調米格-31截擊機的“截擊”屬性,將其歸入“空基反導”體系之外,還強調了米格-31截擊機的“進攻”屬性,讓米格-31截擊機搭載“匕首”彈道導彈進行作戰,增強自己對於美國反導系統的反制能力。
但這也就是米格-31截擊機的發展上限了,對於米格集團來說,如果還想靠截擊機獲得更多的發展,那就只能夠將眼光放在“太空戰”上,將“截擊”的範圍從大氣層內,擴充到大氣層外。換言之,米格集團需要設計一款“太空截擊機”,才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
實際上,美國也在發展自己的“太空戰機”,其X-37B驗證機已經多次成功進行了太空飛行,給俄羅斯方面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和傳統的反衛星武器不同,“太空戰機”不僅能夠更高效的對敵人的衛星系統進行打擊,而且其本身也能夠成爲一顆“移動衛星”,在不同的軌道高度靈活調整,爲己方提供更爲及時的戰場情報。
而米格集團目前正在策劃的米格-41“太空戰機”,除了強調擁有X-37B已經擁有的能力之外,還增加了反超高音速武器和太空戰的內容,也就是米格-41除了會攔截對方包括超高音速導彈在內的各種來襲目標外,還能夠與敵人的“太空戰機”,比如X-37B在太空進行“太空戰”。
米格-41截擊機,實際上就是鑽了現在導彈武器在太空領域性能發揮受限的空子。在導彈武器或者激光武器能夠實現在太空中自由作戰之前,“太空戰機”,又或者說是“太空截擊機”就還存在很大的生存空間,米格集團也有望憑藉米格-41這一款產品,繼續延續自己的輝煌。
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