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近代史中,严复是一个闪光的名字,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帝国黄昏时代,国内民生凋敝,暗无天日,国外的列强挥舞着屠刀劫掠中华民族的财富。严复力主变法图强,成为把目光转向世界的第一批中国思想家,并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方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在思想上,严复是领一代风骚的时代旗手,如万古长夜中的一声霹雳,震颤着中国人守旧自满的内心。但我们换一个方向,用书法的维度走进严复,却发现,严复的书学思想竟然与当时最为潮流的尊碑抑帖思潮背道而驰,逆潮流而上,重拾复古书风的旨趣,江流石不转,我自守古法,成为时代逆行者。

在清代末期,碑派书法经由阮元、包世臣、何绍基等几代书学理论家、实践家的发展,已臻成熟,影响力越来越大,可谓言书法必称北碑。 但严复先生的书风是依然是紧守着“二王”流美书风一脉,重法度,复古风,这方面看起来似乎和敢于开眼看世界的“先进的中国人”翻译家等新潮身份不符。

在严复先生的故居,人民搜集了为数不少的严复先生的书法作品,包括临帖、信札等等,成立了“严复翰墨馆”,通过这些墨迹我们可以看到,严复临习的法帖主要有魏晋时期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唐时孙过庭《书谱》、颜真卿“三稿”。正如严复先生提出那条著名的翻译准则 “信”、“达”、“雅”,在学书临帖方面,严复仍然用“信”、“达”、“雅”的原则来知道书法实践。“信”当然力求忠实于原帖,如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如果属于“信”第一境界,那么“达”则是有悟的境界,在求其点画,笔法,结构,上遵从原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参透古人的用笔思维。而 “雅”则是彻悟之境,已然神韵相通,高格自现。

今天推荐严复的这幅行书作品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 书卷气十足,妍美媚趣横生,笔画起行收,提按转折间的变化丰富,可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在尊碑盛行的清末,能有这样纯正帖学书作的出现殊为难得。

释文: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溟漠:幽暗寂静,这里是渺茫的意思。推:推知,琢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器质:才能、度量和品质。智识:见识。瑰琦:奇特,美好。形容事物、文章卓而不凡。宋玉《对楚王问》:“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

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幽韵:优雅的韵调。)

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闳辩:博大的辩论)

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上下往复:官位的升降、外贬召回。)

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屯邅(zhūnzhān): 处境艰难困苦。困踬(zhì):困厄不得升进。踬:跌倒,受挫。以其公议之是非: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既经压抑,再又被起用,就名闻全国。)

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谋划方针、决定策略,都是从容行动,当机立断。指顾:手指目盼,比喻行动迅速。)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无贤不肖:无论贤与不贤之人,这里指全国上下的人士。)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盛衰兴废:人之生死,言外之意即人有生必有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