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水滴筹创始人兼CEO沈鹏在微博上发布公开信《水滴筹欢迎大众的监督,希望重新赢得信任》,全文很长,解释了水滴筹发起的初衷,“扫楼式”筹款是怎么回事,也坦陈面对危机时他的心态又是如何。

水滴筹创始人道歉了,很多公司因为没有迈过这道坎,前景堪忧

水滴筹创始人兼CEO沈鹏

如果要给这封公开信打分,我觉得可以给80分。语言平实,态度诚恳,是这封公开信得分的重要原因。跟之前某大企业的回应比起来,简直是高下立现。据悉,大企业的短短一行回应,还是公司法务官写的,简直是失策。所有公司都应该记住一点,千万别让法务干公关的活!

原因很简单,法务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规避风险、不让对方占便宜,而公关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在很多场景下,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这封公开信全文我贴到最后面,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不过遗憾的是,不少网友似乎并不买账,在跟帖里依然不依不饶地指责水滴筹。这说明,水滴公司要想渡过这次难关,还需要做得更多。

这次被指责线下人员到各大医院“扫楼”募捐,为了提成乱拉人线上求助,可说是水滴筹上线以来面临的最大一场舆论危机。实际上,危机早已埋下,只是水滴筹自己浑然不觉罢了。沈鹏在公开信中说到,去年水滴筹获得了年度社会企业奖,而问题其实就出在“社会企业”这四个字。

本质上,水滴筹是一个线上筹款平台,但其背后的水滴公司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商业公司;水滴筹具有公益组织的特性,其目标是扶助弱者,而水滴公司作为得到融资的商业公司,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只能是具有变现盈利能力,以回报投资者和股东。这二者具有天然的冲突与矛盾,而这种冲突矛盾一定会体现在任何很多细节上。

水滴筹创始人道歉了,很多公司因为没有迈过这道坎,前景堪忧

最直观的一点,那些到医院里为患者提供筹款服务的,以公益慈善的眼光看,他们是志愿者;而实际上,他们在公司架构里却是公司员工,包括他们自己,也会把自己作为给水滴公司打工、拿工资和提成的员工。作为志愿者,他们当然是要尽其所能帮助弱者,作为公司员工,却需要考虑完成KPI,要不断地为公司“拉新”,扩大用户基础。最后,他们成了所谓公司内部违规人员。其实,从根子上讲,错不在他们,而在于公司本身。

慈善组织做公益,天经地义;公司做公益,是履行社会义务;但是,公司核心业务是公益,就很难解决公益和商业的内在价值冲突。这应该是水滴筹一直没有想清楚的事情。从水滴公司的业务条线来讲,似乎这条路是可行的,即水滴筹以公益切入用户群体,借助慈善募捐吸引精准用户,公司再通过保险(服务)、集市(商品)等业务变现。这个逻辑确实是可行的,但是,水滴公司没有能够在二者之间建立坚固的防火墙,最终引火烧身了。

我给水滴筹的建议是,水滴筹必须是由专门的团队运作,这个团队不能背商业KPI,不能介入公司的任何商业操作,相当于是一个公益组织架构(即非营利组织)。与此同时,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和社会评价体系,让水滴筹的运作流程透明化、可监督。

要知道,慈善活动本身就是容易招惹是非的事情,那么多人在线上筹款,一旦资料审核疏漏,出现不当筹款人,对平台公信力都会构成伤害。筹不到款,受助人有话说;明明家庭状况不差,还跑来筹款,也要挨骂;筹款数额大,有人不满;善款使用不透明,也会有人闹意见……这种情况下,其实让社会组织、网友来评判和做决定,会比水滴筹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要好得多。

水滴筹创始人道歉了,很多公司因为没有迈过这道坎,前景堪忧

社会企业意味着企业本身就是社会服务型的组织

回过头再说“社会企业”这四个字。实际上,几乎所有面向公众服务的互联网公司,都要把做自己定义为社会企业。不少互联网公司就是在这点上认知不足,吃尽苦头,因此陷入麻烦。例如滴滴顺风车事件,其实就是商业运营与社会服务的冲突所致。

所以,这些公司的公关部门,其实都应该换一块牌子,叫“公众服务部”,因为这些公司的公关部门不光要考虑如何提高公司知名度,维护公司形象,处理公众舆论危机,还需要从社会服务的角度来反思公司运作中的不足,这样才能做好提前量,把隐患消弭于无形。

从水滴筹创始人的公开信来看,虽然这次舆论危机对公司造成很大影响,但如果没有在这问题上加深认识,恐怕今后还会掉进陷阱。当然,我还要说一句,以互联网技术助力公益慈善事业,是值得尝试的好事,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水滴筹创始人道歉了,很多公司因为没有迈过这道坎,前景堪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