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水滴籌創始人兼CEO沈鵬在微博上發佈公開信《水滴籌歡迎大衆的監督,希望重新贏得信任》,全文很長,解釋了水滴籌發起的初衷,“掃樓式”籌款是怎麼回事,也坦陳面對危機時他的心態又是如何。

水滴籌創始人道歉了,很多公司因爲沒有邁過這道坎,前景堪憂

水滴籌創始人兼CEO沈鵬

如果要給這封公開信打分,我覺得可以給80分。語言平實,態度誠懇,是這封公開信得分的重要原因。跟之前某大企業的回應比起來,簡直是高下立現。據悉,大企業的短短一行回應,還是公司法務官寫的,簡直是失策。所有公司都應該記住一點,千萬別讓法務幹公關的活!

原因很簡單,法務的出發點都是爲了規避風險、不讓對方佔便宜,而公關是一門妥協的藝術,在很多場景下,態度比什麼都重要!

這封公開信全文我貼到最後面,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不過遺憾的是,不少網友似乎並不買賬,在跟帖裏依然不依不饒地指責水滴籌。這說明,水滴公司要想渡過這次難關,還需要做得更多。

這次被指責線下人員到各大醫院“掃樓”募捐,爲了提成亂拉人線上求助,可說是水滴籌上線以來面臨的最大一場輿論危機。實際上,危機早已埋下,只是水滴籌自己渾然不覺罷了。沈鵬在公開信中說到,去年水滴籌獲得了年度社會企業獎,而問題其實就出在“社會企業”這四個字。

本質上,水滴籌是一個線上籌款平臺,但其背後的水滴公司卻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商業公司;水滴籌具有公益組織的特性,其目標是扶助弱者,而水滴公司作爲得到融資的商業公司,根本任務和最終目標只能是具有變現盈利能力,以回報投資者和股東。這二者具有天然的衝突與矛盾,而這種衝突矛盾一定會體現在任何很多細節上。

水滴籌創始人道歉了,很多公司因爲沒有邁過這道坎,前景堪憂

最直觀的一點,那些到醫院裏爲患者提供籌款服務的,以公益慈善的眼光看,他們是志願者;而實際上,他們在公司架構裏卻是公司員工,包括他們自己,也會把自己作爲給水滴公司打工、拿工資和提成的員工。作爲志願者,他們當然是要盡其所能幫助弱者,作爲公司員工,卻需要考慮完成KPI,要不斷地爲公司“拉新”,擴大用戶基礎。最後,他們成了所謂公司內部違規人員。其實,從根子上講,錯不在他們,而在於公司本身。

慈善組織做公益,天經地義;公司做公益,是履行社會義務;但是,公司核心業務是公益,就很難解決公益和商業的內在價值衝突。這應該是水滴籌一直沒有想清楚的事情。從水滴公司的業務條線來講,似乎這條路是可行的,即水滴籌以公益切入用戶羣體,藉助慈善募捐吸引精準用戶,公司再通過保險(服務)、集市(商品)等業務變現。這個邏輯確實是可行的,但是,水滴公司沒有能夠在二者之間建立堅固的防火牆,最終引火燒身了。

我給水滴籌的建議是,水滴籌必須是由專門的團隊運作,這個團隊不能背商業KPI,不能介入公司的任何商業操作,相當於是一個公益組織架構(即非營利組織)。與此同時,要引入第三方機構和社會評價體系,讓水滴籌的運作流程透明化、可監督。

要知道,慈善活動本身就是容易招惹是非的事情,那麼多人在線上籌款,一旦資料審覈疏漏,出現不當籌款人,對平臺公信力都會構成傷害。籌不到款,受助人有話說;明明家庭狀況不差,還跑來籌款,也要捱罵;籌款數額大,有人不滿;善款使用不透明,也會有人鬧意見……這種情況下,其實讓社會組織、網友來評判和做決定,會比水滴籌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要好得多。

水滴籌創始人道歉了,很多公司因爲沒有邁過這道坎,前景堪憂

社會企業意味着企業本身就是社會服務型的組織

回過頭再說“社會企業”這四個字。實際上,幾乎所有面向公衆服務的互聯網公司,都要把做自己定義爲社會企業。不少互聯網公司就是在這點上認知不足,喫盡苦頭,因此陷入麻煩。例如滴滴順風車事件,其實就是商業運營與社會服務的衝突所致。

所以,這些公司的公關部門,其實都應該換一塊牌子,叫“公衆服務部”,因爲這些公司的公關部門不光要考慮如何提高公司知名度,維護公司形象,處理公衆輿論危機,還需要從社會服務的角度來反思公司運作中的不足,這樣才能做好提前量,把隱患消弭於無形。

從水滴籌創始人的公開信來看,雖然這次輿論危機對公司造成很大影響,但如果沒有在這問題上加深認識,恐怕今後還會掉進陷阱。當然,我還要說一句,以互聯網技術助力公益慈善事業,是值得嘗試的好事,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水滴籌創始人道歉了,很多公司因爲沒有邁過這道坎,前景堪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