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侖人心裏,柴橋老街是怎麼也繞不開的一個地方,這條長1335米,寬7-8米,呈倒“L”字型的老街,猶如柴橋一枚泛黃的標籤。

如今,老街的昔日繁華已落盡

而歲月留下痕跡依稀流淌

沒有一個地方比街巷更能見證生活的本色

在柴橋老街,

許多人依舊守望着鄉情。

修鐘錶的於嘉和、補鞋的董景山、弾花的楊伯官、賣種子的胡仙苗、賣生煎包的胡光明、銅匠沃南淵、裁縫梅瑞龍...

他們大多是地道的柴橋人,但也有外地來的。他們在老街長則數十年,短的也有十幾年,一個個活色生香的面孔和老街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繫,他們的故事也承載着老街的過去和現在...

如今,

他們更像是老街的守望者,

在歲月更迭中,

見證着這裏的光影交錯和萬千風情。

52歲的胡光明每天在老街生煎店裏忙碌着。他說,80年代初,街上只有流動的生煎攤,後來改成簡易棚,但位置也不固定。最早在老街開生煎店的是他母親,現在由他接班掌管。生煎店不大,也沒有獨特的裝飾,幾張桌子,器具看起來也舊舊的。店的招牌是“生煎+餛飩” ,胡光明用心做了30年,慰藉着過往食客的味蕾。

於嘉和今年74歲,他出生在上海,爺爺原來在柴橋以打鐵爲業。由於諸多原因,於嘉和小時候隨父母從上海到安徽,64年從安徽到了柴橋。

他說,他的人生是場坎坷又奇妙的旅行。於嘉和的父親原在上海開鐘錶店,他從小對鐘錶修理耳聞目染。改革開放那年,他就在老街租了一間街面房,開起鐘錶修理店。於嘉和爲人和善,加之技藝精湛,修理店仍每天敞門迎客。40年來,於嘉和在老街閱盡世間萬象,風淡雲輕地修補着殘缺的時光。

董景山今年71歲,他的修鞋店起先是老伴開的。董景山是個勤快的人,閒暇之餘常常做老伴的幫手,日子一長,也成了遠近有名的修鞋師傅。退休後,自然成了修鞋店的主角。幾十年來,他從未離開過老街,他說,儘管修鞋的生意不如從前,但每天與鄉親敘敘舊,聊聊天,心裏很親切。

46歲楊伯官來自溫州,他13歲開始就跟父親學彈花手藝。十多年前來到柴橋,做流動彈花生意。2003年他在老街開了家彈花店。柴橋有4家彈花店,但純手工彈花就他一家。雖然生意日漸清淡,但楊伯官相信傳統的手工藝有其獨特的方式存在,所以仍在老街堅守着手藝人的初心。

66歲的胡仙苗從18歲那年就跟着父親賣種子,40多年前,她經常在老街流動賣秧苗。嚐到小農經濟甜頭後,胡仙苗就一直以賣種子、秧苗爲業。後來在老街開了店。胡仙苗的攤位和店鋪裏擺滿了各色各樣的種子,每天都有很多顧客前來購買。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她成了地道的農事通,啥時候種啥農作物,總能給顧客一個滿意的回答。

在柴橋,很多人碰到沃南淵都叫南淵銅匠。沃南淵出生在老街,他只讀了四年書,13歲開始做銅匠學徒,算是柴橋一帶老資格的銅匠。隨着塑料日用製品的大量的面市,沃南淵的銅匠生意風光不再。前些年他把老街的自家店鋪租給別人,自己在薪橋北路一處樓道口,做些噴水壺之類的日用品。他說,在老街開店的日子是他一生難忘的回憶,可以說老街見證了銅匠行業的興衰。

今年55歲的梅瑞龍從事裁縫工作已有25年,在老街開店也有14年光景。梅瑞龍做服裝手藝是跟老縫學的,因他勤於鑽研,現成了老街唯一的男裁縫。他的店鋪邊賣布料,邊爲顧客量身定製。生意紅火了,一個人忙不過來,梅瑞龍就請姐姐來店幫忙。在梅瑞龍55年的時光長河裏,老街開店的日子足以成爲他以後茶餘飯後的談資。

一條老街,一段鄉愁!

這世界上有很多種美

或是小橋流水,或是遼闊無垠

……

但在每個遊子的記憶裏

都存放着一段童年的小巷生活記憶

這段記憶,綿長而又悠遠

內容來源:北侖旅遊

圖片來源:北侖旅遊

更多精彩

寧波這碗餛飩,90歲老人坐鎮,三代人30年的接力

有一種生活方式叫海曙

這個神祕的寧波小山城,竟然出過6位將軍,號稱民國第一村!

門票免費!當王澍遇到十里紅妝,6年傾力打造寧海文化新地標!

橫空出世!寧波唯一玻璃天橋誕生,最詳細攻略在這裏!

寧波有座小鎮,三面環山一面靠水,私藏了秋季最美的風景

歡迎在本平臺投稿[email protected],一經採納我們將給予獎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