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彰仪门,指的是北京外城7门之一的广安门(明朝称为广宁门)。
众所周知,老北京城是由元大都改建、扩建而成。明朝时期,已经形成了紫禁城、皇城、内城的格局。到明朝中期,为了拱卫北京城,抵抗蒙古骑兵的侵扰,嘉靖皇帝打算在内城的外面再修建一圈城墙。可是,由于国家的钱袋子不够厚实,只好先修建了内城以南的一部分。这就是老北京城的外城。
有城墙的地方,就有城门。外城一共修建了7座城门,分别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宁门、东便门、西便门。清朝时期,由于道光皇帝名叫“旻宁”,为了避讳,将广宁门改为广安门。又因为广安门与与金国中都遗址上的彰仪门在同一轴线上,人们便称之为彰仪门。
广安门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是,它是外城在西边的唯一城门,是南方、西南各省进京的必经之路,属于交通要道,也是展示京城形象的一道“窗口”——1644年,李自成大军正是通过广安门进入京城,结束了明朝近300年国运。
1766年,乾隆皇帝特意对广安门进行了扩建,提高它的规格,使得它的规格与外城规模最大的永定门相接近。
清朝时期,老北京城共有5条交通要道,只有2条道路是石板路。其中1条是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这是方便皇帝出正阳门后,前往永定门附近的天坛、先农坛祭祀,是一条御道,寻常人等不得使用。另外1条,就是广安门通往城外的道路。这是因为,雍正皇帝即位后,在河北大规模营建自己的万年吉地——泰陵,便下令从广安门到宛平城修筑1条石板路,方便后人前往泰陵进行祭祀。
在清朝时的石板路,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是非常“烧钱”的。从广安门到宛平城这条石板路,全长1500丈(约4950米),共花费了8万两白银,平均每尺长的道路用去白银5两3钱3分,民谣称为“一尺道路五两三”。
“要致富,先修路。”从广安门到宛平城这条石板路的修建,极大地推动了两地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广安门,很快成为四方商家云集的地方。从城外运送煤炭、建材、山货、土特产品的驼队,络绎不绝地通过广安门进入外城,成为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清朝诗人李虹若还写过一首叫《车马畜类多》的诗:“拦车遮路走成行,五六相连一串儿长。辱骂街头能忍耐,彰仪门外狠如狼。”为什么是“狠如狼”呢?是因为驼队身材高大,行动缓慢,占据了道路后对行人造成了不便,惹得行人怒骂。但驼队依然不急不躁地行走在石板路上。
当时,进入广安门,就是彰仪门内大街(今天叫广安门内大街),这条大街上商铺林立,售卖的商品琳琅满目,行人摩肩擦踵,人声鼎沸。彰仪门内大街是外城最繁华的地方,因此民间有了“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
不过,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广安门逐渐失去了交通要道的地位,往来客商少了许多,慢慢地冷落下来。彰仪门内大街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外城其它地区。以至于到1949年时,整条彰仪门内大街上,没有一栋两层楼的楼房。
2001年,随着广安大街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广安门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昔日的繁华热闹景象,又回来了。
如今广安门内大街正在成为北京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