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囊謙縣主管扶貧副縣長永江介紹,截至到目前,囊謙投入脫貧攻堅資金約15.5億元,重點圍繞問題整改、項目建設、產業扶貧、技能培訓、創業就業、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精神扶貧、金融扶貧和結對幫扶等方面開展了各項工作,着力解決了貧困羣衆最急需的現實困難問題。把頂層設計和地方脫貧攻堅探索有機結合,囊謙把發展當作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當作實現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航拍囊謙縣東壩鄉果永村易地搬遷安置點。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車過玉樹巴塘草原,“Z”字形的214國道、風景各異的雪山、高聳入雲的埡口便會成爲揮之不去的主景,每一步都如同雲端漫步。

囊謙,青海的“南大門”。不論是從歷史和現實經緯出發,還是從立足曾是玉樹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視野出發,亦或是從茶馬古道、唐蕃古道、古鹽道、玉樹康巴文化的鼻祖和淵源等重要節點出發,每一個人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個理由,到瀾滄江畔的囊謙看一看、走一走。

然而,大自然慷慨饋贈的瑰麗風光背後也隱藏着數不盡的殘酷與無情。由於生存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文明程度較低、經濟發展滯後,讓囊謙成爲深度貧困的代名詞。

南接橫斷山脈,北臨高原主體,境內大小山脈縱橫交錯,山高溝深、環境惡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產業單一等,每一項致貧原因都能在這裏找到相對應的點,由點成線,再到面,形成錯綜複雜、環環相扣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再惡劣的環境也不能阻撓囊謙各族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再艱苦的條件也阻擋不了囊謙脫貧攻堅的步伐。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已經完成19個貧困村退出、25011名貧困人口脫貧的脫貧攻堅任務,全縣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的34%下降爲9.5%。面對現有9個貧困村、2211戶、9875名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的任務,囊謙吹響了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號角。

以“戰區制”擘畫脫貧攻堅藍圖

循着瀾滄江寬廣的河牀走一走,我們不難發現,欠發展一直是囊謙最突出的問題。把頂層設計和地方脫貧攻堅探索有機結合,囊謙把發展當作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當作實現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作爲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玉樹全州乃至青海全省脫貧攻堅‘難中之難’‘困中之困’的地區,囊謙縣以‘耽誤不起’的責任感和‘懈怠不得’的緊迫感,把脫貧攻堅當作是一場輸不起的政治、民生的戰役,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破解,一戶一戶去攻克,確保攻堅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項都不能丟、一步都不能遲。”囊謙縣委書記張琨明說。

2018年初,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分工機制,建立了囊謙縣脫貧攻堅“四大戰區”,層層壓實責任,級級傳導壓力。通過“戰區制”,明確時間表、劃定責任田、繪製作戰圖、立下軍令狀,合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嚴格落實省州決策部署,細化整改任務、壓實整改責任、拓寬工作思路、調整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措施、亮明整改時限,多措並舉,掛圖銷號,全面吹響了脫貧攻堅戰役集結號。

自此,囊謙全縣28名縣級幹部、394名鄉鎮幹部、222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一起,身上帶着“軍令狀”,眼裏盯着“倒計時”,手中拿着“作戰圖”,全部走村入戶、蹲點摸排、查漏補缺。

在香達鎮巴米村貧困戶家中,縣委書記張琨明詳細瞭解收入來源、孩子受教育情況、就業意向、後續發展安排;在吉尼賽鄉拉翁村索則社,縣長歐格走到易地搬遷安置羣衆家中,查看喫穿住行是否安排妥當;在娘拉鄉娘多村,政協主席旺尕尼瑪與合作社成員圍坐在一起,商談爲產品找銷路……

“堅持脫貧攻堅到哪裏,黨的陣地就建到哪裏”的工作思路,囊謙縣不斷完善“戰區制”體系,使制度體系更加有效、社會動員體系更加健全,初步形成了“戶有管理手冊、村有作戰掛圖、鄉有規範檔案、縣有數據平臺”的精準管理格局;實現“戰區制”下行政村全覆蓋,每一名領導幹部掛鉤聯繫一個貧困鄉鎮、貧困村和貧困戶,構建不脫貧不脫鉤的工作格局。同時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組織駐村幹部、農村黨員到貧困戶家中,積極宣傳扶貧政策措施,引導貧困羣衆脫掉觀念之貧、思想之貧。

對囊謙這樣的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只有謀劃好頂層設計,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才能繪就既具有地方特色又高效有力的脫貧方略。

以全面“清零”織密脫貧攻堅保障網

幹部沉下去,問題浮上來。

脫貧攻堅關鍵要靠發展。然而,在囊謙發展產業,困難比低海拔地區更多,產業配套少、建設成本高、基礎設施滯後、公共服務不足,這樣的現實決定了囊謙產業發展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必須選擇契合囊謙特色與優勢、適合貧困羣衆參與和從事的產業。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在推動產業發展上,“戰區制”集思廣益,做足文章。

做一篇關於青稞的文章——

在青海,青稞姓“青”,而囊謙似乎把青稞的文章做到了極致,從歷史上“不加修飾”的農牧區餐桌主食,到時下精美藏式包裝的“第三極”伴手禮,青稞已由單一種植邁向產業鏈發展的快車道。

“之前種植青稞只想着做成糌粑,總是賣不上價錢。現在好了,我們將青稞釀成藏酒,打上囊謙文化旅遊的牌子,這價格翻了幾番呢,以前是追求產量,現在追求品質。”今年46歲的俄金多傑是囊謙縣青稞種植大戶,嚐到甜頭的他現在主要種植高原黑青稞,在白扎鄉東日村有着近34公頃的種植面積。

做一篇技能培訓的文章——

一技在手,喫穿不愁,作爲囊謙縣的重點精準扶貧項目,慈行職業培訓學校自2016年8月建成以來,在貧困戶職業培訓上不斷髮力,過去兩年,服裝設計、烹飪技能、機械手工、美容美髮等行業近2000餘人在這裏獲得一技之長。

20歲的貧困戶江洋拉毛放下牧鞭,從覺拉鄉過來接受40天的培訓,倍加珍惜這樣的機會,一個“自己開飯館”的小夢想在心裏萌發。

做一篇教育的文章——

不僅要“有學上”“有教師”,還要“上好學”“教得好”。或許我們還能記得尕羊鄉麥多村23名幹部羣衆背學生翻雪山上學的事,經歷了馬背、帳篷、走讀和簡易教學點等曲折艱難的歷程,囊謙縣民族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可以說,最美的風景,是洋溢在孩子臉上的笑容,最美的人,是長年累月堅守在雪域高原最基層的教師。

29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校生15820人、789名在編教師和260名聘用教師、 99個“大班額”、23個“超大班額”……面對這樣的師生比失衡、教師資源不足、教育質量亟待提高的難題,囊謙將一半財力用於教育發展,一張教育藍圖繪到底,只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做一篇醫改的文章——

沒有全民健康,何來全面小康。囊謙全面強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在藥品流通、醫費控制、人事薪酬制度、改善羣衆就醫感受等方面發力,切實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加大全縣公立醫院藥品、醫用耗材省級集中採購平臺採購“兩票制”執行監督力度。

……

據囊謙縣主管扶貧副縣長永江介紹,截至到目前,囊謙投入脫貧攻堅資金約15.5億元,重點圍繞問題整改、項目建設、產業扶貧、技能培訓、創業就業、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精神扶貧、金融扶貧和結對幫扶等方面開展了各項工作,着力解決了貧困羣衆最急需的現實困難問題。2016年以來,經過幾年的投資和建設,全縣住房、交通、飲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全面強化和改善。

以“精神扶貧”打通脫貧攻堅的梗阻處

瞄準關鍵區域集中力量,全面發力,以系統思維謀劃搬遷前後的農牧民生計,創新形式將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縣域經濟發展、水利設施建設等充分結合,有效改變“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面貌。

囊謙有些地區自然條件的惡劣,沒有親身來到之前很難想象——山川、高寒、缺氧、乾旱、貧瘠、災害,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幾乎都不具備,是真正意義上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且往往無業可扶。

吉尼賽鄉瓦作村麻古社就是代表之一,從偏遠的深山大溝搬遷到公共設施服務相對集中的鄉政府附近,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活方式,激活的是地處偏遠而內動力十足的“頭腦”,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生態+文化+旅遊”的脫貧路子“因地而生”,麻古黑青稞酒、黑青稞餅乾、小葉杜鵑花茶等特色產品的推廣,麻古社人“走出去”,把外地的遊客“帶進來”,讓他們感受麻古獨有魅力,同時實現了羣衆增收。

前不久,位於東壩鄉果永村的尕拉昂才一家,懷着激動的心情搬進新居。藏式傢俱、現代家電,還有獨立的衛生間,讓54歲的尕拉昂才欣喜不已,懷揣着的家門鑰匙成了最心愛的寶貝。搬出窮山窩,過起城裏人的生活,尕拉昂才把自己的草場、牲畜流轉給了合作社,自己準備在附近開個摩托車修理店。“之前想去趟鄉政府都很困難,現在出門就是柏油大路,以後孩子上學、自己看病都方便,窮日子一去不返了。”

數據顯示,囊謙縣“十三五”時期易地搬遷項目,共建成1199戶5906人住房,2017年“一縣六鄉一鎮”農牧民住房建設項目投資5000萬元,涉及10鄉鎮16個村1279戶。2018年危舊房改造項目,整合了深度貧困地區農牧民住房建設和危舊房改造項目資金5764.5萬元,實施了1667戶危舊房改造。今年落實中央專項資金926萬元,用於對仍未解決住房保障176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貧困戶解決短板問題。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是囊謙對於易地搬遷最多的評價,在他們眼中,搬出“窮窩”不僅讓自己這代人過上了好日子,也將給子孫後代帶來無盡福音。

作爲全省“精神脫貧”試點,今年“10·17”全國扶貧日系列活動,囊謙對79名脫貧光榮戶進行表彰獎勵,在全縣範圍內樹立了典型,對22個村發放到戶產業項目受益資金,使貧困羣衆增強了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了全縣人民的扶貧意識;各地區、各部門通過進村入戶、結對幫扶等渠道,大力宣講黨的政策,積極引導羣衆轉變思想觀念,爲“精神脫貧”營造了濃厚氛圍。

“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就是檢驗幹部能力和實績的‘大考場’,只有黨委政府與民意深深凝聚,才能同頻共振,激發全面‘清零’的強大合力。只有認真總結脫貧攻堅中的囊謙經驗,將其作爲下一步鄉村振興的一筆寶貴財富加以利用,纔有可能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掌握更多的主動。”張琨明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