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写的和王羲之一样好,那么无疑,这件作品还需要努力,基本上,从点画结构章法上都有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原帖,就会发现,很多字的起笔,他的游丝引带都是指向上一个字的收笔的,这些笔画之间的连带,就是书法的气脉所在。

最近有位书友给我发来他临摹王羲之《兰亭序》的作品,说是临摹一年有余了,问我临摹的怎么样。

简言之,按照一般的标准来说(也就是以写的像为目的),这件临摹的作品不是很成功。

但是,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种解读的角度,那就是你的体验。

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写的和王羲之一样好,那么无疑,这件作品还需要努力,基本上,从点画结构章法上都有很大的问题。单说其中一个兰字,上面草字头和原帖的写法完全不同,甚至接近现在的简体字,可见临书者的态度并不认真。

因此,首先,要摆正你的态度。明确你的目的,你如果就是为了写的像,那就应该好好写,好好看帖,不要写的似是而非,像抄书一样。

我知道一开始临摹肯定是困难的,但是你一定要把自己的态度拿出来,做不到十分的相似,7、8分总是得有的。

除了心态上的准备,我认为在工具层面,临帖用的笔过于柔软,应该推荐使用兼毫笔,不宜使用长锋,以短锋为宜。另外捉笔需靠下,临摹字迹应该和原贴一样大,力求做到每一个游丝引带都和原帖相似。

技术层面上,一定要有行书之间的相互呼应、顾盼,从笔画之间的连带,到章法布局安排,一定要做到力求酷似。那么如何做到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笔顺一定要搞清。只有搞明白了先后顺序,这样在写的时候,我们就能保证气脉不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原帖,就会发现,很多字的起笔,他的游丝引带都是指向上一个字的收笔的,这些笔画之间的连带,就是书法的气脉所在。只要我们把这些笔画之间的牵引关系(气脉)搞清楚,临得像也就不难了。

以上是我从一般的角度来分析的一些情况。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视角,那就是从我们学习书法的体验入手。

进行书法活动,会给我们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外在的,即让我们的字显得很好看,另外一种是内在的,即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安定,让我们的身心受到愉悦和陶冶。可以说这两种结果都是好的,而且大书法家往往会同时具有这两种体验。

但是作为天资一般的普通人,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两全其美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享受临摹书法的这一过程,也是很棒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结果是可以分离的。即,虽然我写的不好,但是我写的很开心,这也就让我满足了。

这样想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胡编乱造,宋代很多书法大家,他们也常常这样想。比如宋代的苏轼,他就说自己“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所谓“意造”,就是完全按照我的心意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点法度也没有。笔下的点画,都是我随便写出来的,并且非常讨厌推敲琢磨。

以往我觉得,这句话是苏轼的自谦,他本来是文人,文人都有谦虚的习惯,而且自古以来书法就被他们称之为“雕虫小技”,说自己的书法无法,是自谦之言。但是站在大的时代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没有任何谦虚的成分,他也不是那种谦虚的人,他确确实实就是那样想的。不光他这样想,他的老师欧阳修很早就提出“以书自娱”“以书为乐”的思想,他的弟子黄庭坚更是如此。黄庭坚甚至在诗学上也有类似的观点,以他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宋词上独领风骚。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