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輕氣盛的曾國祥自然很抗拒這個稱呼,他只想做自己並不想沾爸爸的光,所以他曾在採訪中說過:“很不幸,我是曾志偉的兒子。從討厭“曾志偉兒子”的標籤,到後來拒絕與爸爸玩同樣的體育運動,再到他開始反感爸爸在電影中飾演又搞笑又總被欺負,看到美女還兩眼放光的小角色,這都足以證明曾國祥想做自己的決心。

原標題:倒茶水、做場記,兩次將周冬雨送上影后寶座的曾國祥,厚積薄發

內地票房15.58億,豆瓣評分8.3,榮獲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8項大獎,《少年的你》票房、口碑、獎盃三豐收成最大贏家。

新穎的題材、不俗的演技、獨特的拍攝,方方面面都成就了這部電影。

導演曾國祥榮獲最佳導演獎,順便將易烊千璽打造成最佳新演員,將周冬雨再次送上最佳女主角的位置上。

作爲新銳導演,曾國祥憑獨特的視角與細膩的感情,將女性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前有《七月與安生》後有《少年的你》,兩次將周冬雨送上影后寶座的曾國祥讓人刮目相看。

從小透明到炙手可熱的導演,曾國祥的成長故事也隨之曝光。

“很不幸,我是曾志偉的兒子”

如今提到曾國祥三個字,腦海中想到的都是《七月與安生》還有《少年的你》兩部優秀作品。然而,在此之前提到他的名字,別人想到的只有“曾志偉”。

“曾志偉的兒子”是曾國祥成名前的稱呼,他沒有姓名彷彿自己只是曾志偉的附屬品。年輕氣盛的曾國祥自然很抗拒這個稱呼,他只想做自己並不想沾爸爸的光,所以他曾在採訪中說過:“很不幸,我是曾志偉的兒子。”

也許在外人看來作爲明星子女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但對曾國祥而言這是對他本人的一種否認。

做得好,別人就會認爲這是理所當然,做得不好,就會被諷刺丟爸爸的臉。得不到表揚,只能聽到唱衰聲,這就是曾國祥討厭“曾志偉兒子”這個前綴的原因。

還記得張凱麗女兒張可盈曾袒露心聲,她坦言做明星的女兒很困難,總會接收到異樣的眼光,只能不停地努力。

成績好是爸媽教得好,成績差就是自己丟家長的臉,總之,她不敢懈怠也不敢做超出年齡的事情。她討厭被特殊關注,討厭“張凱麗女兒”的前綴,甚至養成了隱瞞自己身份的習慣。

做明星的兒女,有關注但更多的是壓力。

曾國祥從小就抗拒“曾志偉兒子”的前綴,更討厭變成爸爸的樣子。

兒時,曾國祥最喜歡踢足球,但自從被一位叔叔告知踢足球會變矮後,他就開始放棄踢足球改打籃球。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就是因爲曾國祥不想跟愛踢足球的爸爸一樣。

他從小就覺得自己跟爸爸不一樣,在聽到別人說他與爸爸不像時,他會開心得謝天謝地。

從討厭“曾志偉兒子”的標籤,到後來拒絕與爸爸玩同樣的體育運動,再到他開始反感爸爸在電影中飾演又搞笑又總被欺負,看到美女還兩眼放光的小角色,這都足以證明曾國祥想做自己的決心。

他拒絕出演父親擔任監製的電影,他也拒絕自己的事業與爸爸掛鉤,他就是帶着叛逆又獨特的曾國祥。

人生沒有按下快進鍵

能用“不幸”來形容自己作爲曾志偉兒子的感受,可見曾國祥想擺脫父親光環的心。

因爲抗拒,所以不願借父親的名氣爲自己謀福利,他的人生也沒有因爲父親的名氣而按下快進鍵,而是像普通人一樣憑自己的能力打拼。

在同父異母的姐姐曾寶儀影響下,14歲的曾國祥愛上了文學與電影,那時學霸姐姐曾寶儀就會給他推薦名導的書籍,還有各種優秀的文學作品。

一方面是來自爸爸的基因,一方面是受到姐姐與爸爸的影響,曾國祥徹底愛上電影,且一發不可收拾。在18歲畢業派對上,他喝醉後一邊哭一邊沖天大喊:“我要當導演!”

這是曾寶儀多年後在節目中提到的趣事。

按耐不住內心對電影行業的嚮往,曾國祥向父親提出要學習拍電影的想法。聽完兒子的心願,曾志偉沉默五分鐘,隨後深深地嘆了口氣。

在娛樂圈混跡多年的曾志偉深知這一行的難,不光是做導演難,在娛樂圈面對形形色色的人更是難上加難。

沉默五分鐘後的曾志偉,最後還是勸他上完大學再考慮做導演的事,曾寶儀也跟着勸他要將愛好與事業分開。

那時還沒有見過世界,只知道自己喜歡電影要做導演,但是當自己看過世界後還會堅持自己內心的聲音嗎?在爸爸與姐姐的引導下曾國祥選擇去加拿大讀社會學。

誰曾想,在曾國祥大學畢業後仍堅持要學電影,看他如此堅持曾志偉只好把他送到陳可辛工作室。但曾志偉並沒有動用手中的資源幫兒子謀個好職位,而是讓他從最底層做起。

想做導演可以,那就先嚐嘗這其中的苦。

於是曾國祥就開啓了打雜生活,跟在陳可辛的劇組裏端茶倒水,像普通的場記一樣最早到最晚走,每天回去還要做功課,甚至因爲一點點的失誤就被臭罵。

端茶倒水、做場記、跑龍套,他就像片場的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在別的星二代,比如成功的兒子,向華強的兒子,張國立的兒子都還在開着跑車享受父親帶來的物質生活與優渥資源時,曾國祥卻每天穿梭在片場端茶倒水。

這個不靠爹的星二代,看上去像個冒牌貨。

在片場穿梭幾年後,他最後做到了副二導演的位置,可惜這個位置根本沒人注意更沒有人認識他,“曾志偉兒子”依舊是別人稱呼他的前綴。

不服輸又喫苦耐勞的曾國祥在片場穿梭多年,因沒有做出成績,外界的冷嘲熱諷也越來越多。

“你不適合當導演”、“你不是幹這塊的料”、“還是回家找你老爸吧”,這些都是曾國祥聽到的聲音。

直到2016年《七月與安生》的出現,曾國祥才擁有姓名。

“每一年拍一部,一直拍到走不動爲止”

因曾經在陳可辛身邊端茶倒水乾場記,有心的曾國祥學到很多關於拍攝電影的方法以及關於電影的乾貨。

都說厚積薄發,曾國祥就是那準備好了一切,只欠東風的人。

2016年,由他指導的《七月與安生》贏得掌聲,也成就了馬思純與周冬雨。當然在此之前,依舊有唱衰的聲音出現,沒人會覺得他能拍出電影,更沒人相信他能打造出兩位影后。

當結果公佈後,曾國祥甩掉“曾志偉兒子”的前綴,父親曾志偉則常常接到朋友找曾國祥拍戲的電話。

不靠爹,不坑爹,從最底層做起最後一舉成名,曾志偉欣慰又驕傲。

當時還是“打工仔”的身份,陳可辛就認爲曾國祥可以當導演,因爲他很多判斷是準確的,而且能喫苦耐勞。

耐得了性子,喫得了苦,就連曾志偉都誇讚兒子沒有他身上的影子。

《七月與安生》拿獎後,曾國祥有了姓名。

在採訪中,他毫不掩飾的坦露自己的夢想:“我的夢想是每一年拍一部,一直拍到走不動爲止。”

聽曾國祥的夢想,彷彿看到了馮小剛的影子,馮導也曾表示一直拍到老,甚至想在片場度過最後的人生。

可見曾國祥是真的愛電影,而並不僅僅是爲了賺錢,否則他也不會沉下心來幹場記,更不會蟄伏多年潛心學習。

因爲熱愛,所以鑽研,因爲熱愛,所以懂得。

曾國祥認爲當導演最重要的是懂演員,懂他們在想什麼,瞭解演員後才能讓演員相信自己,只有相信才能掏心,這樣才能拍出好看的內容。

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省略。

就像他很懂周冬雨一樣,他懂周冬雨想突破自己嘗試新的角色,兩人想法達成一致後纔有了陳念這個角色,也有了《少年的你》這麼優異的成績。

曾國祥愛電影,每一次的拍攝都投入所有。

他形容在片場拍戲像鬼上身,整個人跟着了魔一樣全身神經緊張。他會爲演員親身示範,也會爲了一個細節不斷推敲,在片場對所有的事情都親力親爲,這也是他曾幹場記時積累的經驗與形成的習慣。

他認真對待每一個作品,認真到本是愛美的男子卻沒有時間弄頭髮,只能每天戴帽子,隨着電影進度增長,曾國祥的帽子越來越靠後,髮際線越來越高腦門也越來越亮。

但即便是這樣,他也樂在其中,正如他說:“拍戲現場就是我的樂園。”

因爲愛,所以享受;因爲愛,所以堅持;因爲愛,所以有態度。

生爲星二代的他不坑爹也不靠爹,還能憑藉自己的努力在娛樂圈佔有一席之地,這個兩次將周冬雨送上影后寶座的男人渾身散發着魅力,這種魅力源於他的敬業與認真態度。

多年打工經驗,讓他了解片場的每一個角落,這是他沉下心來學習的財富,更是他成功的第一步。厚積薄發的曾國祥可謂是星二代之光,他喫苦耐勞的精神,以及潛下心來學習的態度,值得每一位星二代學習。

沒有誰生下來就會拍電影、沒有誰不經努力就能有好作品、沒有誰僅靠爸爸就能獲得金馬獎,多年的端茶倒水生活,就是他最佳的學習時光。好飯不怕晚,厚積薄發的“打工仔”曾國祥值得這麼好的成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