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龍門二十品之《牛橛造像》《一弗造像題記》等欣賞

龍門二十品之《牛橛造像》局部、整體拓片與原石

《牛橛造像記》全稱《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爲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龍門二十品之一。高100釐米,寬34釐米,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後改"尉"姓)爲亡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過去曾有牛橛龕之稱。造像碑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託舉狀,形象生動逼真。碑文字體端莊整肅。

造像龕在古陽洞北側,位於楊大眼龕上方。龕高140釐米,寬106釐米,深21釐米,圓券形,龕楣刻十一童子牽花繩,童子手持蓮花,二童子間刻蓮花蕾,兩端各一飛天,飛天頭前一淺雕小飛天。龕楣下方左右,身着胡服的供養人。主尊是戴寶冠交腳彌勒坐像,爲彌勒上兜率天宮時的菩薩形象。頭光內刻蓮花,外刻七身坐佛。背光外參外層火焰紋由各以坐佛爲中心的十七組火焰紋組成,內層十身飛天分兩側相對以瓔珞供養。二獅蹲距彌勒膝下,交腳下刻力士,手託彌勒雙足。

丘穆陵亮原姓“丘穆陵”,武帝后改姓“穆”。亮字幼輔,早有風度,顯祖獻文帝時趙郡王,加侍中,徵南大將軍。據《魏書 高祖記》載,丘穆陵亮在延興元年徙封長樂王,後遷使持節,徵西大將軍,西戎校尉,仇池鎮(今甘肅省天水市南)將軍職。後置司州,舉爲司州大中正。高祖孝文帝南伐,亮爲錄事尚書,留鎮洛陽,受寵於高祖。後因兄罷事自劾,徙封頓丘郡(今河南省濮陽市北)開國公。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斃,年52歲。亮一生官職甚多,此造像記擇其最著者“使持節”,“司空公”及“長樂王”職位刻記,以顯示其榮耀。造像時間約在高祖南伐,丘穆陵亮留鎮洛陽之際。

造像記高100釐米,寬34釐米,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後改“尉”姓)爲亡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過去曾有牛橛龕之稱。造像碑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託舉狀,形象生動逼真。碑文字體端莊整肅。

北朝書法風範表現於大批造像、題記、碑刻、墓誌當中,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洛陽一時成爲北方文化中心。王室提倡佛教,於是龍門開鑿石窟,刻制佛像之風大興,這些造像大都附有造像題記,給後世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書法藝術遺蹟。雖然大多數書寫者沒有留下姓名和身世,但這恰恰證明了北魏書法活動的羣衆性。他們的書法水平是很高的,他們從多姿多彩的楷隸參半的字體爲起點,以雄強矯健、生動活潑的嶄新書體形象,逐步形成了結構嚴謹,姿態平穩,分勢完全消失,基本統一了楷書風格。

龍門石窟造像題記以《牛橛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等最著名。這些書法都是北魏書體的代表作品,且各具特點。清代以來人們仿效古代“畫品”、“書品”的稱謂,對龍門造像題記加以評選,皆冠以“品”的雅號,相繼推出了“龍門四品”、“龍門十品”、“龍門二十品”等名目。

《牛橛造像記》是屬於端方峻整,風格雄強,結體緊勁之中而又開張舒展的一品。在題記中的每個字都是精進挺峭,橫划起筆多做側鋒斜入,捺劃波勢銳利,點成三角,垂筆作懸針狀,轉折處重頓,具有凌厲果斷、爽朗峻拔之風。字形趨扁,結體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態寬博曠達而意境高古,在北魏楷書中屬精品力作。遼河碑林將其造像題記鐫刻在古代館中。

清代道、鹹以降,碑學日盛,書法界對龍門石刻書法藝術興趣日濃,直到民國初逐漸出現了《龍門四品》、《龍門十品》、《龍門二十品》等幾種拓片選本,尤以《龍門二十品》最爲流行。其中有:有正書局石印《龍門二十品》;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輯入膠印本;日本《書苑》龍門造像專號;藝苑真賞社珂羅版印《龍門造像廿品》;文物出版社以北京圖書館所藏清乾嘉拓本精印了《龍門二十品》。從乾嘉至清末,龍門書體受到了諸多書家學者的極力推崇。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稱頌“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莊和,行筆澀而取勢排宕。”康有爲在對龍門二十品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後,在《廣藝舟之宋齊梁陳》中予以高度評價,贊其有十美:“魄力雄強,氣勢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並說“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字亦緊密非常……故能擇魏世造像記學之,已自能書矣。”

釋文:

太和十九年十一月,使持節司空公長樂王丘

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請工鏤石,造此

彌勒像一區,願牛橛捨於分段之鄉,騰逰無礙

之境,若存託生,生於天上諸佛之所,若生世界

妙樂自在之處,若有苦累,即令解脫三塗惡道,

永絕因趣,一切眾生,鹹蒙斯福。

《孫保造像記》拓片(整體與局部)、像龕

《孫保造像記》,全稱《北海王國太妃高爲孫保造像題記》。約刻於太和,景明年間。在古陽洞頂部。正書,5行,一行6至12字不等。造像龕位於窟頂偏北側,與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爲亡夫造彌勒像龕(鄰近約60釐米)和廣川王祖母爲幼孫造彌勒像龕呈三角形佈於窟頂。像龕高110釐米、寬80釐米、深14釐米。圓券形龕楣,龕內主尊爲交腳彌勒菩薩,坐雙獅座,二菩薩雙手合十置於胸前佇立兩側。背光及龕楣無飾,似未完工。推測此龕開鑿開景明年間。造像記高40釐米、寬26釐米。記述了高太妃爲元保"失鄉播越",經年疾患,未免夭折而痛苦,專此造彌勒像一軀,祈願亡故的愛孫能"永脫百苦"。

銘文:

孫保失鄉,播越**,**歷載,終始冥愆,未及免之,不幸早死,今爲保造像一區,使永脫百苦。魏北海王國太妃高爲孫保造。

《馬振拜造像題記》拓片(整體與局部)、像龕

《馬振拜造像題記》,全稱《馬振拜等三十四人爲皇帝造像記》,龍門二十品之十二。正書連額書“邑子像”可見一百二十八字。書法峻麗,別有風味。景明四(503)年八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9行,一行15字。額正書‘邑子像’三字。最初選拓的《龍門二十品》中無此題記,康有爲提出質疑,方巖《校碑隨筆》以《優填土》爲唐刻而刪去。顧燮光《夢碧移石言》亦如此。

銘文:

景明四年八月五日,邑主馬振拜、維那張*成、維那許興族三十四人爲皇帝造石像一區。……

《一弗造像題記》拓片、像龕

龍門二十品之《一弗爲張元祖造像記》又稱稱《一弗造像題記》。正書,10行,一行3字。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之一,下方鄰比丘惠感造像龕,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龕高36釐米,寬19釐米,深30釐米。龕爲忍冬卷草紋尖拱楣圓券形,連珠紋立柱,龕底施水波紋。內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薩。龕下錈刻造像記。據造像記文記載,此龕造於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步輦郎張元祖在當時可能是一名給帝王荷步輦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爲他造的龕也小。康有爲評價此造像記的書法是"沉着,勁重"。民國初白麻紙原石拓,因年代久遠,紙黃而鬆軟。這個造像記字數很少,只有寥寥30字。“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爲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字數雖少,但卻端莊整肅,大氣凜然。全篇方筆爲主,顯得沉着,厚重。書法風格遒勁沉穩。但在嚴整之中也不乏靈動之筆。比如“造”的走之兒的橫折折撇,“爲”的一長撇,都顯得神采飛揚。而“張”的弓字旁,“願”的“頁”字部則顯得較爲奇崛。而章法同樣富於變化,比如最後一行“亡夫直生佛國”,曲直變化,奇正相生,令人歎爲觀止。

銘文:

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爲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