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陪葬坑出土的陶俑

关于秦始皇陵,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建成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

秦始皇陵地宫究竟有多大?真的存在“水银江河”吗?地宫里都埋藏了哪些宝贝……6月17日——7月2日,考古学家段清波主讲的16集系列节目《秦陵——尘封的帝国》登陆央视,同时,《秦陵——尘封的帝国》一书也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揭开了秦陵考古发掘背后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铠甲坑出土的“铜缕石衣”

1 谜团一:地宫里有没有暗藏“水银江河”

记者:

有传言称,秦陵地宫中有大量的水银,就像江河一样流动不息,《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难道地宫中真的像《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存在大量水银吗?

段清波:

关于秦陵,被问得最多、传得最神乎其神的,就当属地宫里的水银了。为了回答秦陵地宫中的水银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土壤汞量测量,结果在陵墓封土的中心区域,发现了一个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这个区域里水银的含量极高,高出周边土壤含量的数十倍。如此之高的水银含量,又带给了研究人员另外一个疑问,封土上的强汞异常区,是来自地宫的水银所致,还是构成封土的土壤本身携带的呢?20年之后,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用氡气测量法对封土又做了一次测试,结果表明,封土中强汞异常出现的原因,是地宫中的水银挥发后,沿着封土的裂隙上升到封土表面所致,并不是土壤本身所携带的。那么,秦陵地宫中是否确实有大量的水银,其结论就显而易见了,科学测试表明,司马迁以来的史料记载是比较准确的。

记者:

曾有人推测,秦陵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那么,大量的水银又来自何处呢?

段清波: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了一个在巴郡一带经营丹砂产业的女人“巴寡妇清”,说秦始皇认为这个女子是“贞妇”,对她甚是礼遇,并且在其死后还建造了“怀清台”来纪念她。那么,秦始皇为何会对她另眼相看?我认为,司马迁在文中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就是“巴寡妇清”所经营的丹砂产业!丹砂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硫化汞,是生产水银的原材料。巴山一带的储量是比较丰富的,能占全国汞矿储量很大的比例。由此,我猜测,在秦始皇为了陵墓中的水银煞费苦心之时,他将目光放到了“巴寡妇清”所经营的丹砂产业上,因为她能够急皇帝之所急,慷慨奉献大量的水银。

但是,仅“巴寡妇清”一家的产量,并不能完全满足地宫里用水银制作江河湖海的需要。也许,巴蜀之交的旬阳也是秦陵水银的来源之一。旬阳位于秦巴之间的秦岭南坡,在该县北部的青铜沟一带,目前已经探明的汞储量达1.47万吨左右。再加上旬阳距离秦陵很近,直线距离也就是100多公里,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我们有理由认为,旬阳应该也是秦陵地宫水银的一大来源。

2 谜团二:地宫里都藏着哪些珍宝

记者:

物探考古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位于高大的封土之下,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相当于10个篮球场。这么大空间的地宫中除了“水银江河”,会埋藏哪些宝贝?

段清波:

在从事秦陵考古工作的那十年,每当茶余饭后的时候,附近很多老乡都会跑来问,最近又发现什么东西了?秦陵里到底埋藏了哪些东西?可以说,秦陵里的奇珍异宝,一直都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

中国古代丧葬观最主要的理念就是视死如生、视亡如存。陵墓里的一切仿照生前的模式、种类、规格、位置进行设计布局,《史记》中记载“奇器珍怪,徙臧满之”,本身就已经说明了秦陵地宫中的随葬品是极为丰富的。中原传统的高等级、与千古一帝相匹配的各类器物自不在话下,金银、青铜、玉石,其他的陶、木、竹、漆器以及各种丝织品肯定少不了;装载秦始皇尸体的棺椁肯定是华丽无比的;秦始皇那么喜欢读书,肯定也会在地宫随葬大量的书籍。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来自异域的“奇器珍怪”也一定会有。《史记》里说,秦始皇的棺椁是用青铜制造的。考古发现的古代棺椁不外乎木质的、石质的,从没有见过青铜质的。但从秦陵陪葬坑出土铜车马的事情看,秦始皇用青铜做棺椁,可能并不意外。

记者:

我们都知道“汉承秦制”,西汉帝王死后穿的是金缕玉衣下葬,那么,秦陵地宫里有没有金缕玉衣随葬呢?

段清波:

这个玉衣不是随便穿的,是有制度规定的。它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以金线编缀,称为“金线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缀,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满城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崖洞墓,据考证,墓主是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夫人窦绾,这里面就出土了文献中所记载的金缕玉衣。

为什么这么说呢?1998年,在秦始皇陵的东南侧发现一座陪葬坑,我们称它为铠甲坑。在此后的发掘清理中发现了用青石片加工而成的“铜缕石衣”,就是用青石片做成铠甲甲片,然后再用铜丝编缀起来,这些密密麻麻的石片,组成一件件铠甲和头盔,修复后我们一看,和汉代的金缕玉衣完全一样。既然西汉皇帝、皇后用金缕玉衣,这里也发现了铜缕石衣,那秦始皇的尸体上穿着一件金缕玉衣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而且,这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金缕玉衣。

3 谜团三:地宫被盗掘了吗

记者:

坊间传言,项羽入关后,发动了三十万人大肆盗掘秦陵,将马车开进地宫,抢夺珍宝,一个月都没有把地宫中的珍宝运完。后来,牧羊人误闯地宫,不小心失火,将奇珍异宝焚烧得一干二净。这些说法可信吗?

段清波:

根据《史记》记载,项羽进入关中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事实上,项羽在关中地区只待了几个月时间,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回老家炫耀去了。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项羽既要在刀光剑影中处理诸侯王的分封问题,还要派人到咸阳以及周边的离宫别馆去抢夺那些财物、美女,还焚烧关内的300座离宫别馆。在这种情况下,再组织三十万的兵力浩浩荡荡地去秦始皇陵,焚烧地面建筑,将一些容易下手的陪葬坑破坏了,发泄心中的怨气,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盗掘秦始皇陵,恐怕也会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我们再来想想,就算项羽真的派出了三十万大军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盗掘,那肯定也应该从陵墓封土所在的地方下手,因为这样可以直接抵达地宫。而这么多年来的考古工作,只发现陵墓周边的陪葬坑,比如铜车马、石铠甲坑等被人为地破坏过,而陵墓封土上并没有发现大规模的盗掘痕迹。再说,直到今天,我们谁也没有见过哪怕是一件从秦陵地宫中出来的珍宝,历史上也没有见到过一些靠谱的记载。据此可以推断,“项羽盗掘秦陵”的故事是不成立的。

另外,说秦陵地宫被牧羊人的火把烧了,这也经不起推敲。我们经科学探测后知道,深达30米的地宫是由石板建造的,一个牧羊人掉进30米深的地宫中,即使确有其事,在缺氧的环境中,火把能把秦始皇的棺椁烧着,大火还持续了几个月,怎么想都觉得是个传说,要说烧,顶多也就是秦陵周边的地面建筑和陪葬坑而已。

记者:

既然传说并不真实,那秦始皇陵地宫就真的没有被盗吗?

段清波:

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对秦始皇陵区进行了物理探测,主要的目标区就是封土以及地宫。我有幸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全程参与了这项科研活动。物探专家用仪器进行探测,我们在厚达四五十米的封土堆上用洛阳铲对物探结果进行考古勘探验证。这次物探过程中,使用了二十多种方法,前后有上百人参与了探测活动,结果表明,封土本身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在封土上没有发现大规模盗洞,也没有发现盗掘后封土地层变化的迹象。只是在封土的东北侧和西侧各发现了一个盗洞,幸运的是,这两个盗洞直径还不到1米,深也仅仅只有9米,盗洞位置距地宫中心还有200多米,这也就是说,封土上曾经有过盗掘活动,但规模很小,只是个体盗墓贼所为。

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秦陵地宫遭到大规模盗掘的有力证据。物探考古的资料表明,秦陵地宫是石结构的墓室,这座巨大的地宫还没有坍塌,也没有进水。当然,在没有对陵墓彻底发掘之前,绝对肯定地说秦陵地宫没有被盗,也不是一种科学的说法。

段清波,考古学二级教授,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1998年—2008年曾任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在主持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时间里,对秦始皇陵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发表关于秦陵考古的论文30余篇,主编《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三部,出版《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专著。十年间,他通过对秦陵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对秦始皇帝、秦文明、中国文明都有了非同寻常的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