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物語

人生應該活成什麼樣子,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着?

本文已獲授權

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遺

問一個問題:

你知道當年那些高考狀元,後來都混成什麼樣了嗎?

可能你會這樣覺得:

“應該都成人中之龍了吧!”

“應該都走上人生巔峯了吧!”

真實情況會讓你非常意外。

中國校友會網艾瑞深研究院,

追蹤高考狀元們的職業現狀後發現,

“大多數狀元已經‘泯然衆人矣’。”

雖然他們經濟收入和職業地位不算差,

但完全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好,

“沒有出現商界頂尖人才,

無人上過胡潤、福布斯中國富豪榜。

在政界也是一樣,

高考狀元職業發展相對普通,

出現過市長和局長級人物,

但未出現省部級以上官員。”

也就是說,

高考狀元們畢業後的職業成就,

其實遠低於我們的社會預期。

怎麼會這樣呢?

是他們腦子突然變傻了,

還是他們就此懈怠了?

都不是。

你一定想問:那到底是爲什麼?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

我先講一個概念——均值迴歸。

何爲均值迴歸?

就是一個事物,

雖然有時會登上波峯,

有時會墜入波谷,

但從一個較長時間段來看,

他會以很高概率向價值均位迴歸。

就拿NBA球星詹姆斯來說,

他是一場比賽能拿30分的球員。

偶爾表現超好,能拿60多分。

偶爾表現失常,只拿10來分。

但從整個賽季來說,

他的場均得分會迴歸到30分左右。

再比如,股票。

一支每股價值在20元左右的股票,

它上個月的價格可能會飆到30元,

這個月的價格可能會下跌到10元,

但從一個較長時間來看,

它的價格會迴歸到20元左右。

所謂均值迴歸,

就是一個事物,

雖然有沉有浮有起有落,

但他終究還是會迴歸到跟他本身價值相稱的一個位置。

我們最終的生活也一樣,

是存在均值迴歸的。

“那個均值,

就是你內心最深處的衝動,

就是你內心真正的慾望,

就是你到底想過什麼樣一種生活,

就是你到底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

喜歡“Skiptomylou”的一段話:

“到底是什麼東西,

讓一些學生時代看起來特別優秀的人,

後來變成了特別平凡的人,

而又讓那時看起來平平無奇的一些人,

後來做出了超越他當年水平的事情。

我想這樣東西,

在今天和兩千年前是沒有區別的,

那就是——你內心的渴望。

定義你最終歸宿的,

一定是能力和慾望綜合的那個真實的你。”

▲ 石悅

石悅是2006年參加的高考,

她以702分的成績,

奪得了內蒙古理科高考狀元,

最後被清華大學錄取,

讀了建築專業。

從清華大學畢業後,

她又去北大讀了建築研究生。

讀清華的時候,她成績非常好,

畢業論文被評定爲優秀。

讀北大的時候,她成績更是牛,

拿到了含金量極高的國家獎學金。

當大家都以爲石悅的人生軌跡,

會朝着“建築師—高級建築師—著名建築師”這條路奔去時,

她竟然來了一個驚天轉折,

去做了一名遊戲主播。

“大家都覺得我應該做建築師,

但我後來發現,

我真正喜歡的事情是玩遊戲。”

石悅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順應大家期待去做建築師,

那你將來會後悔嗎?

答案是:百分之百會。

於是石悅就選擇了遊戲行業。

再後來,她成了一名遊戲主播。

石悅雖然沒能成爲著名建築師,

但她說:“我過得非常快樂。”

▲ 雷軍

1991年8月,

雷軍從武漢大學畢業後,

被分配到航天部某研究所工作。

這份工作,讓很多人豔羨,

但雷軍只幹了四個月就辭職了,

因爲他心裏有一團火在燃燒——“我要成爲喬布斯那樣的人物。”

1987年,剛上大學的第一年,

雷軍讀了一本書——《硅谷之火》,

此書講的是喬布斯等人創業的故事。

“看完這本書,

我的內心就有一團火焰燃燒起來,

激動得好幾個晚上睡不着覺。

我在體育場上走了一遍又一遍,

心情很難平靜,

在操場裏我奠定了一個夢想:

日後一定要做一個偉大的人。”

於是雷軍戒掉了午睡的習慣,

用兩年時間修完了大學課程,

然後瘋狂地修煉編程技術,

他不僅席捲了學校所有獎學金,

還拿到了兩次湖北大學生科研成果一等獎。

正因爲這麼牛,

他畢業後才被分到了航天部某研究所。

儘管這份工作讓人豔羨,

但雷軍卻越幹越苦悶,

因爲這份工作承載不了他的夢想,

所以他覺得非常痛苦。

1992年1月,他終於辭職,

然後投奔了金山軟件公司。

那段時間,雷軍幾乎是以金山爲家,

奮力打拼6年後,

他成爲了金山總經理。

當時的雷軍真是風光無限,

而丁磊、馬化騰、馬雲等人還籍籍無名,

“馬化騰和丁磊還是我手下的站長。

一個在深圳,一個在廣州。”

馬雲當年還找雷軍投資阿里,

只是被雷軍拒絕了。

2007年,金山在香港上市,

市值6.26億港幣。

這本來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但雷軍卻十分鬱悶,

因爲他發現自己選錯了跑道。

2005年百度上市時,市值是39億美元。

2007年阿里上市時,市值是15億美元。

金山跟他們相比,差距太大了。

“我選錯了跑道,這個行業不可能做出很大的規模。”

所以在金山上市兩個月後,

雷軍就很沮喪地辭職了。

卸任金山CEO的雷軍,

過起了優哉遊哉的休閒生活,

然後順便再做做天使投資。

不得不佩服雷軍的眼光,

他參與投資的很多項目都發展得很好,

如拉卡拉、UC、凡客誠品、YY、樂淘、多玩、多看等等。

他就是天天躺着睡大覺,

這些錢一輩子也花不完了。

但雷軍心裏那團火就是熄滅不了,

那團火燒得他寢食難安:

“我這麼勤奮,又不比別人笨,

爲什麼我就成不了大事呢?”

他得出結論:我沒有選對風口。

想通這件事情後的他,

便開始積極尋找能承載他夢想的風口。

2009年,他終於找到了,

這個風口就是——移動互聯網。

2010年4月,雷軍創辦了小米。

“就要賭一把,傾家蕩產我也認了。”

雷軍賭贏了。

2018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上市,

市值高達543億美元。

雷軍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

我爲什麼要講石悅和雷軍的故事呢?

就是我覺得人生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便是要明白——我們的人生,是存在均值迴歸的。

就像“Skiptomylou”所說:

“每個人的內心,

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渴望。

但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

由於教育體制的侷限,

我們沒法在很早的時候,

洞悉自己的內心,

讀通自己的靈魂。

我們進入社會,

像棋子一樣被撒在不同地方,

但在經歷與社會的對抗,

經歷反覆的自我探索之後,

我們終會慢慢地爬到最適合我們的那個位置上。”

在最近一期《我就是演員》裏,

我居然發現了範湉湉。

在網綜《奇葩說》裏,

她曾經是那麼光彩奪目,

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有人說:《奇葩說》擁有很巨大的流量,你離開太可惜了。

範湉湉卻說:“但我內心真正渴望的,是做一個好演員。”

所以說,人生就是如此,

定義我們最終歸宿的,

一定是能力和渴望綜合的那個真實的我。

著名學者蕭功秦,

在研究東西方文化時發現一個現象:

“在美國的中國人的生活追求,

與西方人相比有一個相當大的區別,

那就是旅美中國人無論事業成功與否,

都喜歡沉溺於物質生活的享受,

只要中國人在一起,

無論是臺灣人、香港人、大陸人,

都非常講求生活的享受與安樂,

談話的內容不外乎就是房子車子票子。”

歐美人,也有不少關心物質生活,

但是更多的人在追求其他東西,

“有的人喜歡冒險,

而在物質享受方面相當隨便,

有的人成了億萬富翁,

但生活十分樸素,

始終開一部普通的車子。

他們對於別人以何種方式生活,

物質生活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

但中國人不一樣,

中國人喜歡追求“標配生活”,

多少歲之前應該買房,

多少歲之前應該買車,

多少歲之前應該達到什麼職位,

…………

爲了過上這樣的標配生活,

中國人把生活過成了競技場。

有一次,蕭功秦的自行車壞了,

修車時,車架上的《西方哲學史》掉了下來,

給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

他像發現外星人似的看着蕭功秦,

“都什麼時代了,居然還有人讀哲學!”

蕭功秦感嘆:“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太單一了,大家都像一個經濟動物。”

知乎上有個提問:

人生應該活成什麼樣子,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着?

我最喜歡“知行合一”的回答:

餘記童稚時,

嘗覽《坐井觀天》一文。

何爲青蛙?

拘於方寸之地者,餘於心常不齒之。

後方知世事不易,諸事皆難。

乃知浩浩天地下茫茫蒼生多爲欲做蛙而不得者。

此生願爲井中一蛙,

不知天之浩渺,

不識地之深厚。

不問碌碌世事,

不嘆日月年華。

井壁綠意盎然,春也。

喜聽涼風陣陣,夏也。

身着落葉紛紛,秋也。

飄落白雪點點,冬也。

何謂光輝偉大?

何謂聲震寰宇?

餘不知矣。

唯知於心中方寸之地,自得其樂,此生亦足矣。

我爲什麼喜歡這個回答呢?

因爲我覺得——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你像雷軍一樣追求偉大也好,

你像石悅一樣追求平淡也罷,

只要最終你獲得了你想要的,

那你的生活就是值得被祝福的。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所以,就像“Skiptomylou”所說:

我想絕大多數中國人在回首歲月時,

最遺憾的應是沒有一開始就被告知——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認識自己。

我是誰?

我有什麼優缺點?

我內心真正渴望的到底是什麼?

我到底想成爲什麼樣的一個人?

我到底想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這些問題,越早弄清楚越好。

因爲越早弄清楚這些問題,

我們才能越早地選擇行走方向,

才能以越小的代價選擇應當離開,還是應當留下,

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走彎路,

才能越早地發現“求仁得仁”之所。

喜歡一本書,

就是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

書中主角叫思特里克蘭德,

他的原型就是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

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是倫敦證券經紀人,

過着很多人羨慕的幸福生活。

可就在40歲那年,

他突然拋棄舒適安逸的生活,

留下一封信,就離家出走了。

“我要畫畫!”

“可是你已經四十了!”

“正因爲這個我才必須要畫畫,現在再不開始就完了。”

他拋家舍業去了巴黎,

住最破爛的旅館,

喫最粗陋的飯菜,

生染重病,差點死掉,

但他依然毫不退縮。

再後來,他來到塔希提島,

娶了一名土著女子爲妻,

終日埋首創作,自得其樂,

在生命的盡頭,

他得了麻風病,雙目失明,

他畫的畫依然沒有得到認可,

但他並不在意,撒手西去。

這本書裏,有兩句話震撼人心。

第一句是——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裏。

淡泊寧靜、與世無爭,

難道就是糟蹋自己嗎?

與此相反,

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

年薪一萬磅,娶一位美麗的妻子,

難道就是成功嗎?

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

取決於他認爲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

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第二句是——

“我用盡了全力,過着平凡的一生。”

我用盡全部心力畫畫,

縱然沒能得到世人認可,

儘管我過着平凡的一生,

但我一直做着我喜歡的事情,

一直過着我喜歡的生活,

這就算是很幸福的人生了。

這本書的結尾處,

出現了布呂諾船長,

他因下棋而與思特里克蘭德認識。

布呂諾一家本來很富有,

但一夜之間變成了窮光蛋。

但不甘過貧困的生活,

於是從頭開始奮力拼搏,

終於又建立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園。

布呂諾很欣賞思特里克蘭德,

“其實,我倆是同一類人。

我們尋求的是同一件東西——美。”

“美”是什麼?

就是“過上自己渴望的生活”。

這也是我寫這篇稿子想表達的:

每個人對“美”的認知可能都不同,

你可以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去追求“月亮”,

也可以像布呂諾一樣去追求“六便士”,

沒有誰好誰壞誰高誰低,

只要這是你內心真正渴望的,

那這種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所以,如果你要是問我:

“人生應該活成什麼樣子,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着?”

那我會這樣回答你:

世上只有一種成功,

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所謂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本文轉載自“拾遺”(ID:shiyi201633)。

一個有趣、有品、有態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關注雜書舘微信公衆號,就能查詢預約狀態啦!

在雜書舘微信公衆號菜單欄,點擊“預約查詢”,既可以進行預約,也可查詢預約狀態;

如果您需要更改預約,可以先在“查詢及變更”中“查詢—取消預約”,然後再重新預約哦!

↓↓↓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更多往期推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