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了 NFC 充電標準之後,則能夠打破這一綁定關係,即便手機不支持無線充電,也可以利用 NFC 來爲其它設備進行充電。瞭解無線充電的朋友應該知道,目前支持無線充電的產品通常需要在設備上加入物理感應線圈來完成能量傳輸過程,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是,其對內部空間以及堆疊都有相應要求,也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重量表現。

很多技術發展的原動力都離不開「更簡單」三個字,充電也是如此。

電源適配器和線纜的組合是生活中我們最常見到的充電方案,也是各類電子產品普遍採用的一種做法。如果將縱軸限定爲有線充電,僅以時間作爲橫向座標軸來看,如今有線充電的使用便捷度較之此前已經有了明顯進步。

80、90 後們應該有印象,往前推 10 年,拋開遊戲本不談,即便輕薄本所配備的電源適配器個頭也很難用小來形容。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輕薄本的電源適配器有些甚至已經能夠做到和手機適配器一樣大小,無論日常使用還是外出攜帶都要方便很多。

但無法擺脫線纜束縛是有線充電終究無法邁過的一個坎,無論設備走到哪裏,都必然會被「綁定」在插線板上。在這件事情上,無線充電顯然要更具優勢,由於充電過程設備不需要和線纜直接接觸,便捷性和可移動性也相應大幅提升。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上來看,無線充電本身固有的特性決定了其會是未來消費電子產品的主角,至於最終能否完全取代有線充電尚且需要畫一個問號,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最近兩年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的確加快了推動無線充電發展的進程。

利用 NFC 也能充電了

對於 NFC 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包括智能手錶、智能手錶以及智能手機在內,現在很多電子產品都已經加入了對這項技術的支持。伴隨着 NFC 的普及,其使用場景也變得越來越寬泛,除了移動支付、公交卡、門禁卡,甚至很多設備藉助 NFC 還能用來作爲汽車鑰匙使用。

人們對於 NFC 的想象並沒有就此止步。最近 NFC 論壇( 制定近場通信技術全球標準的行業組織 )宣佈,新的無線充電標準已經獲得了批准,該 NFC 標準使用 13.56 MHz 基本頻率,並利用 NFC 通信鏈路來控制功率傳輸,支持 250、500、750 和 1000 毫瓦四種功率傳輸等級。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它所允許的充電功率並不高,與 WPC 無線充電聯盟推行的 Qi 標準之間有着比較明顯的差距。另外我們瞭解到,想要通過 NFC 來進行無線充電還需要相應硬件來提供支持,並非簡單利用固件更新的方式就能夠完成。

講到這裏可能大家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現階段推出 1W 充電功率是否有意義?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

首先是它的主要適用目標。瞭解無線充電的朋友應該知道,目前支持無線充電的產品通常需要在設備上加入物理感應線圈來完成能量傳輸過程,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是,其對內部空間以及堆疊都有相應要求,也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重量表現。

圖片來自蘋果官網

以耳機爲例,現在市面上支持無線充電的真無線耳機產品並不罕見,比如蘋果就在自家全新的 AirPods 以及 AirPods Pro 身上引入了這種技術,但嚴格來說,能夠進行無線充電的其實是充電艙,耳機本體依舊是利用接觸式的金屬觸點來完成充電過程。

而 NFC 充電標準最大的特點恰恰在於此,它可以允許設備在不單獨加入無線充電單元的情況下來完成無線充電過程,很好地解決了衆多小型 IoT 設備由於內部空間有限無法支持無線充電的難題。同時,鑑於此類產品大多電池容量有限,即便是 1W 充電功率,理論上也夠用。

從更大範圍來講,NFC 充電標準更適合小型 IoT 設備,但也並不僅限於此。換個維度,它的到來,可以讓無線反向充電這件事情變得更加容易。

對於反向充電,可能很多普通消費者並不在意,似乎近一兩年都是手機廠商們「一頭熱」。究其原因還是日常生活中大家能夠用到這項功能的時候太少,不過未來隨着支持無線充電功能的智能硬件越來越多,它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就目前市面上支持反向充電功能的手機而言,反向無線充電建立在無線充電的基礎上,更簡單來說,如果你的手機不支持無線充電,也就談不上反向無線充電了。有了 NFC 充電標準之後,則能夠打破這一綁定關係,即便手機不支持無線充電,也可以利用 NFC 來爲其它設備進行充電。

總的來說,NFC 無線充電標準之於手機並非取代已有充電標準,畢竟最高 1W 的充電功率確實很難滿足手機充電速度的需要,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提供了補充選項,無論是對於廠商還是你我這樣的普通用戶,都不是一件壞事。

手機無線充電的「快」與「慢」

當然,NFC 無線充電標準纔剛剛通過審批,之後如何落地到產品端還有很多未知數。相對來講,Qi 標準在手機行業的應用則要更要成熟一些。

對於無線充電手機的印象,很多人起始於 2012 年諾基亞聯合微軟共同打造的旗艦機型 Lumia 920,但其實 2011 年發佈的 Palm Pre 3 就已經支持點金石無線充電,同年稍晚一些夏普也推出了支持 Qi 標準的 SH-13C。不過由於當時無線充電速度比較慢,並沒有引起強烈反響。

無線充電真正被手機行業開始普遍關注是在 2017 年(蘋果正式加入 WPC 無線充電聯盟),接下來幾年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從 10W、30W 到今年 OPPO Ace2 上的 40W AirVOOC 無線閃充,無線充電功率在不斷提升,充電速度也越來越快。

圖片來自 OPPO 官網

前邊我們提到過,無線充電將會是未來的主角,廠商們對於這一點也看的比較明白,不過在推進無線充電這件事情上,各家的所選擇的策略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些差別,成本控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產品本身體驗上是否能夠做到足夠令人滿意。

此前一加手機 CEO 劉作虎在接受極客之選採訪時也談到,之所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加都沒有引入無線充電,主要是因爲之前無線充電速度慢、熱轉化效率不高容易導致手機發熱以及很難將重量降下來從而影響手感,上不上無線充電其實就變成了一道選擇題。

一個好的信號是,進入到 2020 年之後,大多數旗艦產品都將無線充電能力作爲了「標配」,包括蘋果、三星、華爲、小米、OPPO 在內,幾家行業頭部企業都有相關產品落地,唯一沒有在自家產品上加入無線充電的 vivo 也在 APEX 2020 上展示了相關技術。

圖片來自 vivo 官方

就充電速度而言,不少支持無線充電的機型已經能夠做到趕上有線充電的水準,但現實情況是,爲了做到這一點,各家廠商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充電協議,同時包括線纜、充電頭、充電板以及電池等在內的諸多電子元器件均採用了定製化處理。

反應到用戶端,如果你想要體驗到足夠快的無線充電速度,就必須搭配原廠無線充電板來使用,若非廠商授權,其它第三方配件只能提供 Qi 標準的基礎充電水平。並且,隨着越來越多產品被推向市場,這一壁壘會變得愈加難以打破。

從無線充電普及的角度來看,這種現狀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兒,多多少少有些之前有線快充的影子。比較麻煩的地方在於,有線充電器是包裝清單中的固定一環,但無線充電底座則需要額外購買,在有線「能用」的情況下,讓更多普通用戶額外掏腰包購買無線充電底並不容易。

想要加入手機無線充電發展進程,大致有兩條路徑可走,其一是技術層面上進行突破,無論體驗端還是充電效率相對有線充電都可以做到大幅領先;另外一條則是儘可能壓低無線充電成本。但現階段無論以上哪種選擇,對於廠商們都存在很大的難度。

需要共同「破壁」

回過頭再來看無線充電這件事情,NFC 無線充電標準的到來從某種角度上也說明了無線充電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未來隨着越來越多 IoT 設備將入到這個陣營中,其應用前景無疑非常廣闊。但手機行業所反映出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如果無法很好處理很容易走彎路。

無線充電牙刷 /圖自 Usetool Toothbrush 官方

而想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僅憑單獨個體顯然無法完成,還是需要產業上下游相關企業共同參與到其中。打通各協議之間的壁壘,建立一套相對統一的標準,無論是之於行業還是用戶,都有着現實的意義。可以預見的是,無線充電終將成爲主角,但這一天何時可以到來或許要取決於「牆壁」的打通速度。

(頭圖來自蘋果官網)

本文由極客公園 GeekPark 原創發佈,轉載請添加極客君微信 geekpark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