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见蒋脸色大变,傅作义趁热打铁:“如果放弃华北,东野百万大军入关南下将毫无障碍。更何况,我军的排兵布阵一向奇妙,没有绝对实力,仅靠区区“一字长蛇阵”如何抵挡得住但被言语刺激后的蒋听后,竟不自觉地拍手称快起来,马上改变了主意,自动投进大坑,当场便把华北的党政军财及央行支付大权全都交给了傅作义,还将美国刚刚援助的7万支步枪和2亿发子弹也都补充给了傅作义,以示力挺支持。

平津战役打响之前,反动派在华北仍部署有60万重兵,只不过这股力量的处境十分微妙。北面,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我东北野战军兵力已达百万;南面,我华东野战军剑指徐州“剿总”,即将拉开淮海战役的大幕,胜利的天平正在向我方逐步倾斜。一时间,“华北王”傅作义何去何从,成了影响战局的关键。

据有关史料记载,1948年11月4日,傅作义被召到了南京。在何应钦官邸的饭桌上,一众人就华北问题展开了讨论。一番客套之后,何应钦首先开口了:“傅司令主力部队应放弃华北,从天津塘沽口岸南撤,一路撤到长江以南,捍卫江阴防线。”听到这话,傅作义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他默不作声,目光望向老蒋。迟疑了半晌,老蒋终于说话了:“宜生(傅作义,字宜生),任重道远,我考虑日后委以弟东南军政长官之职。”傅作义心中一颤:东南军政长官,这不是要我南撤的意思吗!其实,按照当时的形势,我东北野战军一旦入关,与华北地区部队会合,傅作义部根本无力与我军抗衡。如若傅作义部南下,则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要么我华东野战军的身后将极度危险,要么敌中原战场的力量将极大增强,要么他们撤到长江以南,突到淮海战役的侧后,对战局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总之,对于蒋来说,促使傅作义部南撤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不过,作为一个从西北走到华北的实力派,傅作义戎马半生,从来没有脱离过华北,因此他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势力范围,转而南撤。并且,他深知自己不是老蒋的嫡系,迟早会成为他人的盘中餐受到排挤,何去何从早已有所盘算,只不过要看形式发展,但放弃平津,万万不能!于是傅作义开口答道:“委座,难道真已下定决心,要和他们划江而治不成?”一句话直接戳在了蒋的心窝子上,脸色迅速多云转阴。也难怪,刚把东北丢了,如果再撤出华北,尤其是放弃平津,你让“委员长”的脸往哪儿搁呢?

见蒋脸色大变,傅作义趁热打铁:“如果放弃华北,东野百万大军入关南下将毫无障碍。届时,东野与华野、中野以及华北军区部队会师一处,而我军已拱手让出华北,中原能扛得住吗?这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嘛!”在华北部队南撤的问题上,蒋本来就有顾虑,听了傅作义一番话,更是当场就急迫地追问了出来,“有道理,有道理,那么,依你之见呢?”傅作义明白,“委员长”已然动摇了,于是不紧不慢说道:“所谓固守是大局,南撤是偏安,卑职的计划是这样的。”于是乎,傅作义和盘托出了他的“华北布防计划”。

依照他的推测,东北野战军刚刚打完辽沈战役,即便入关,也要先期修整三到五个月。而在这段时间里,傅作义将主动放弃一些不重要的据点,把其60万重兵分布在三个防区,集中坚守。第一防区,左翼张家口,主将孙兰峰;第三防区,右翼天津、塘沽,主将侯镜如;第二防区,也就是中间的北平,由傅作义亲自挂帅。三个防区首尾呼应,纵横500多公里,排出一字长蛇阵。同时,就在阵地前沿,全力增兵囤粮,构筑堡垒。东北野战军一旦入关,全力抗击,而一旦确实顶不住了,还可以转移到津塘海口,迅速南撤。整个计划归纳起来十六个字:暂守平津,控制海口,扩充实力,以观其变。照此计划,保守估计,至少可以坚守半年,而且,可打可撤。

这一套计划表面看似完美,其实却是个大坑,“一字长蛇阵”战线过长,极易被东野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无非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且一旦退路被掐断,就成了瓮中之鳖,只能束手就擒。更何况,我军的排兵布阵一向奇妙,没有绝对实力,仅靠区区“一字长蛇阵”如何抵挡得住但被言语刺激后的蒋听后,竟不自觉地拍手称快起来,马上改变了主意,自动投进大坑,当场便把华北的党政军财及央行支付大权全都交给了傅作义,还将美国刚刚援助的7万支步枪和2亿发子弹也都补充给了傅作义,以示力挺支持。就这样,“华北王”傅作义如愿留在了华北。不过,迎接他的,将是平津战役的暴风骤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