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見蔣臉色大變,傅作義趁熱打鐵:“如果放棄華北,東野百萬大軍入關南下將毫無障礙。更何況,我軍的排兵佈陣一向奇妙,沒有絕對實力,僅靠區區“一字長蛇陣”如何抵擋得住但被言語刺激後的蔣聽後,竟不自覺地拍手稱快起來,馬上改變了主意,自動投進大坑,當場便把華北的黨政軍財及央行支付大權全都交給了傅作義,還將美國剛剛援助的7萬支步槍和2億發子彈也都補充給了傅作義,以示力挺支持。

平津戰役打響之前,反動派在華北仍部署有60萬重兵,只不過這股力量的處境十分微妙。北面,遼瀋戰役剛剛結束,東北全境解放,我東北野戰軍兵力已達百萬;南面,我華東野戰軍劍指徐州“剿總”,即將拉開淮海戰役的大幕,勝利的天平正在向我方逐步傾斜。一時間,“華北王”傅作義何去何從,成了影響戰局的關鍵。

據有關史料記載,1948年11月4日,傅作義被召到了南京。在何應欽官邸的飯桌上,一衆人就華北問題展開了討論。一番客套之後,何應欽首先開口了:“傅司令主力部隊應放棄華北,從天津塘沽口岸南撤,一路撤到長江以南,捍衛江陰防線。”聽到這話,傅作義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他默不作聲,目光望向老蔣。遲疑了半晌,老蔣終於說話了:“宜生(傅作義,字宜生),任重道遠,我考慮日後委以弟東南軍政長官之職。”傅作義心中一顫:東南軍政長官,這不是要我南撤的意思嗎!其實,按照當時的形勢,我東北野戰軍一旦入關,與華北地區部隊會合,傅作義部根本無力與我軍抗衡。如若傅作義部南下,則情況就大不相同了,要麼我華東野戰軍的身後將極度危險,要麼敵中原戰場的力量將極大增強,要麼他們撤到長江以南,突到淮海戰役的側後,對戰局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總之,對於蔣來說,促使傅作義部南撤不失爲一種好的選擇。不過,作爲一個從西北走到華北的實力派,傅作義戎馬半生,從來沒有脫離過華北,因此他並不甘心放棄自己的勢力範圍,轉而南撤。並且,他深知自己不是老蔣的嫡系,遲早會成爲他人的盤中餐受到排擠,何去何從早已有所盤算,只不過要看形式發展,但放棄平津,萬萬不能!於是傅作義開口答道:“委座,難道真已下定決心,要和他們劃江而治不成?”一句話直接戳在了蔣的心窩子上,臉色迅速多雲轉陰。也難怪,剛把東北丟了,如果再撤出華北,尤其是放棄平津,你讓“委員長”的臉往哪兒擱呢?

見蔣臉色大變,傅作義趁熱打鐵:“如果放棄華北,東野百萬大軍入關南下將毫無障礙。屆時,東野與華野、中野以及華北軍區部隊會師一處,而我軍已拱手讓出華北,中原能扛得住嗎?這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嘛!”在華北部隊南撤的問題上,蔣本來就有顧慮,聽了傅作義一番話,更是當場就急迫地追問了出來,“有道理,有道理,那麼,依你之見呢?”傅作義明白,“委員長”已然動搖了,於是不緊不慢說道:“所謂固守是大局,南撤是偏安,卑職的計劃是這樣的。”於是乎,傅作義和盤托出了他的“華北佈防計劃”。

依照他的推測,東北野戰軍剛剛打完遼瀋戰役,即便入關,也要先期修整三到五個月。而在這段時間裏,傅作義將主動放棄一些不重要的據點,把其60萬重兵分佈在三個防區,集中堅守。第一防區,左翼張家口,主將孫蘭峯;第三防區,右翼天津、塘沽,主將侯鏡如;第二防區,也就是中間的北平,由傅作義親自掛帥。三個防區首尾呼應,縱橫500多公里,排出一字長蛇陣。同時,就在陣地前沿,全力增兵囤糧,構築堡壘。東北野戰軍一旦入關,全力抗擊,而一旦確實頂不住了,還可以轉移到津塘海口,迅速南撤。整個計劃歸納起來十六個字:暫守平津,控制海口,擴充實力,以觀其變。照此計劃,保守估計,至少可以堅守半年,而且,可打可撤。

這一套計劃表面看似完美,其實卻是個大坑,“一字長蛇陣”戰線過長,極易被東野優勢兵力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無非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且一旦退路被掐斷,就成了甕中之鱉,只能束手就擒。更何況,我軍的排兵佈陣一向奇妙,沒有絕對實力,僅靠區區“一字長蛇陣”如何抵擋得住但被言語刺激後的蔣聽後,竟不自覺地拍手稱快起來,馬上改變了主意,自動投進大坑,當場便把華北的黨政軍財及央行支付大權全都交給了傅作義,還將美國剛剛援助的7萬支步槍和2億發子彈也都補充給了傅作義,以示力挺支持。就這樣,“華北王”傅作義如願留在了華北。不過,迎接他的,將是平津戰役的暴風驟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