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多元與個性化的學習是教育長期追求的目標,隨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工業時代的規模化教育體系已無法滿足信息社會對教育的個性化需求,教育發展又一次處在改革的“十字路口”。 計算機學院以精細化管理爲方法,以信息化平臺建設爲手段,以大數據分析支撐核心理念,蓄積了破解“因材施教”難題的起步動能,圍繞“以學生爲中心”逐步推進個性化教育改革。

   信息化:讓教、學、管高效一體

  電子作業、自動閱卷、成績覈算等許多對學生進行過程化考覈與評價的教學活動不再需要紙質記錄和試卷,而是通過教學管理平臺這樣的信息化手段完成。類似的信息化平臺計算機學院還搭建了畢業預警系統,實現了學生成績的預警跟蹤;建設了程序設計課程平臺,提供程序自動評判、抄襲檢測等功能;建設了實踐環節管理平臺,用於跟蹤學生各個時間段的工作情況,實時反映學生實踐、實習的完成質量。目前,已有11個支撐教學管理的運行系統。 通過信息化平臺的應用,學院教師正在從傳統的批改作業、覈算成績等繁瑣複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關注學生內涵式發展、課程知識點達成度分析上,進而讓自身的授課方式和內容更有針對性。

  通過信息化平臺的應用,學生們可以更加直觀準確地瞭解自己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激發他們的獨立思維和培養對問題主動探究的能力。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也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種植了生長的基因。 通過信息化平臺的應用,學院搭建了全員育人的閉環體系。教師、輔導員、實驗員、教務員有機協同,實現人才培養的全方位質量監控和無障礙銜接與溝通,大大提高了學生培養質量。近年來,計算機學院學生在各類程序類競賽中,始終名列省內同類高校前列,降級率、退學率也都大幅下降。

  精細化:讓培養過程協同規範

  要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企業的技術或管理骨幹,就要提升學生的“後勁兒”,注重能力培養,這就需要我們不是盯着“知識”來設計教學,而是依據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培養目標構建教學內容。“眼中有學生”的教學纔不會冰冷、枯燥,精細化的教學過程纔會將一個個學生雕琢成高質量的創新個體。 正是基於以上思考,爲了實現教學管理的精細化,計算機學院從2014年起,開始了“協同培養”的教學模式改革,其中,課程羣建設就是落實精細管理的重要工作,以打造“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課程架構爲目標。目前,重點建設了以提升學生基礎實踐能力爲主的程序設計課程羣;以提升學生硬件應用能力爲主的單片機課程羣;以提升學生管理能力爲主的軟件工程課程羣。未來,學院還要建設以資源管理爲主的操作系統課程羣,重點提升學生的資源整合能力。

  課程羣建設改變了原來課程知識劃分粗放、邊界不清、缺乏協同的現象,讓教學內容優化合理、能力培養系統連貫、教學組織配合密切。通過對課程羣進行知識點整合,實現課程教學進程的協同;通過開展過程化考覈,實現課程內容、授課方式等教學活動的協同。課程羣建設加強了對學生的精細化培養,使形成性評價等改革工作更加易於貫徹和落實,使學生的實踐、軟硬件、管理等多方面能力均得到了提升。課程羣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正逐漸彰顯出其重要作用和意義。近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畢業生質量獲得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和好評,2018屆本科畢業生最高年薪突破20萬元,27人成功簽約百度等IT百強企業。

  大數據:讓科學評價牽引改革方向

  從傳統督查檢查爲主的教育評價向基於教學數據定量分析爲主的教育評價轉變,是實現個性化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也是提升教學過程質量的根本出路。計算機學院依託信息化平臺建設和精細化過程管理積累和收集了大量的師生行爲數據、教學內容數據和質量監控數據等,滿足了細化到知識點、學生、課程、教師,甚至具體教學活動的細粒度分析,支撐了深度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和個性化培養體系的構建。有效推動了課堂教學、線上互動和自主學習爲一體的教育教學模式形成,實現規模化與個性化的和諧統一。

  

   教師通過大數據,能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情況,進而自我優化教學過程;並通過測試成績、作業、交流等了解個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態度、甚至情緒變化等深層次信息,從而給予學生個性化教學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學院通過對教學質量相關數據的分析,客觀評估教師的教學過程質量和教學效果優劣,通過橫向對比、過程評價等方法及時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師業務能力培養和教學質量預警。可以說,大數據已成爲破解教學過程難於評價、教學質量無法度量問題的金鑰匙,爲教師、教學乃至管理質量的定量評價指明出路。

  學院不僅將大數據應用於評價體系當中,還在探索通過大數據解決教育情境可計算、學習主體可理解與學習服務可定製這三大問題,用數據驅動學習者建模與分析、個性化資源供給、精準服務、智能導學等關鍵設想和目標的實施與達成,實踐教學差異化、學習個性化、管理精細化和服務智能化的教育理想。 計算機學院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支持下,開展教育研究與實驗,逐步構建覆蓋專業培養體系的領域知識圖譜,探索適應個性化教育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模式,凝練自身的人才培養特色。學院通過信息化手段、精細化管理和大數據技術的相互支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精細度、增強培養質量的一致性和可控性、爲優化管理和提高效率提供內生動力。(文字/李朔 編輯/焉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