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北京奧神衝A成功,而這支神祕之師從亮相就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他們是第一支完全脫離國資的私企球隊,老闆是特立獨行的神祕富商李蘇,球隊主教練是帶隊17連勝的女帥李昕……

但即便如此,在當時球迷心中,奧神最值得關注的依然是球隊焦點,同時也是中國籃球的問題人物:馬健。


作爲中國球員赴美闖蕩的先行者,馬健彼時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桀驁不馴的代名詞:和籃協的矛盾、隻身赴美的決絕,衝擊NBA中國第一人失敗的遺憾、一身腱子肉的造型、一些媒體“中國喬丹”的吹捧……都成了當時以及之後十來年籠罩在他身上的“反體制”+“非主流”光環。

然而光環之下,馬健本人在籃球場上的形象卻多少有些模糊,畢竟他上一次代表國家隊出戰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了——1990年,馬健在世錦賽上場均得到12.4分,是中國隊的三號得分手。但在兩年後的巴塞羅那,23歲的他位置迅速邊緣化,場均只有3.7分,除此之外還有居高不下的失誤和犯規,以及領導和教練關於他“不服管教”的評價……

但不管怎麼樣,馬健終於回到了國內主流媒體的視線中,大家都迫切的想知道,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到底能給中國籃球帶來些什麼。

在正式回國之前,馬健的經歷比較複雜。1988年馬健拿到UCLA的獎學金,但因爲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未能及時成行,1992年奧運會後,馬健通過一些辦法得到了去美國的機會,但當時的他卻並沒有如一些媒體描述的那樣被籃協“徹底封殺”,相反,1993年他還曾回國並代表河北隊打過全運會,因此我們可以說,馬健即使出國,他和國內的體系依然保持了級別不低的聯繫。


而在1995年衝擊NBA失敗之後,馬健沒有選擇立刻回國,而是繼續留在美國,他先是在洛杉磯給當地的華人電臺做過解說,後來據說還和旅美學習的張衛平張指導一起合作幹過小買賣。

不過很快,馬健就發現自己還是無法脫離籃球生活。於是他離開美國去菲律賓打了三個月的比賽,隨後在1996年年初回到祖國。不過由於當時中國各個體育隊的管理模式還延承自體工隊時代,馬健的身份關係成了一個問題。而對於馬健自己提出要進國家隊爲國效力(並且要求打主力)的請求,領導與高層也莫衷一是——畢竟當時的中國男籃在宮魯鳴的帶領下已經成型,而馬健長期脫離考察無法確定其狀態,加之以劉玉棟、鞏曉彬、王治郅等一批球員的崛起,要給本來就“不太服管”的馬健找個“主力”位置,的確也比較不合適。

結果就是在各種原因的影響下,馬健落選了1996年的中國男籃代表隊,而男籃則在那屆比賽中取得了第八名的成績,創歷史最佳。


不過儘管生涯在國家隊層面受阻,但就像之前93年打全運會一樣,馬健還是很快就得到了在國內打球的機會,1995-96賽季後半段,他加入河北隊征戰甲B,最後時刻衝A失敗。而在隨後的1996-97賽季,陷入保級困境的北京隊又將馬健請來作爲補充,結果馬健發揮出色,在6場常規賽和4場保級賽中場均22.8分,甚至取代了巴特爾成爲北京隊的得分王,幫助北京隊成功保級。

然而,雖然馬健的數據表現很好,但人們發現,從美國回來的馬健的打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離開中國之前,身高2.02米馬健是典型的國產二中鋒,主要打法還是以低位和轉換進攻爲主,當時馬健身體素質雖然優秀,但進攻技術比較粗糙,投籃能力一般,1992年奧運會在他出場的45分鐘裏,馬健一共出手15次,其中只投了2個三分球,而且全部射飛。



但在1996-97賽季回國爲北京隊打保級賽時,馬健的打法卻像換了一個人,在10場比賽裏,他一共投了103個三分,場均10.3次出手在該賽季僅次於江蘇的胡衛東(12.3次出手),但區別是胡衛東有37.3%的三分命中率,而馬健卻只有30.1%。

這種變化後來被體現在了日後的媒體報道上,在前些年那篇著名的《馬健,被放逐的聖徒》的文章中,作者將馬健的打法變化解釋歸國後爲被體制刻意針對,裁判不允許他突破,於是纔開始放棄突破狂投三分,並將其作爲1996年馬健所帶領的河北隊在對陣上海的關鍵戰役中被大比分逆轉而未能衝A成功的證據。


然而,從我們收集到的資料來看,馬健的打法變化或許並不是如文章所示被國內環境所“逼迫”的,事實上,從他離開中國赴美之後,他的打法就開始不斷的外飄。

身爲一個亞洲球員,馬健的身體力量和反應速度在亞洲或許堪稱一流(這也是他在1988年就能收UCLA邀請的原因),但當他在1992年終於赴美時,其定型身體發育狀況和技術能力卻限制了他的發展,他在亞洲賴以爲生的身體素質被放在美國的大環境下也變得不那麼突出了。

於是在經過美國預科學校打磨,最後1993年加盟猶他大學時,官齡24歲的馬健其實已經從一個低位搏殺型的內線,徹底轉型成了一個不太準的3D球員。

在NCAA,馬健的三分球出手比例就幾乎已經佔到了總出手的一半,這和他剛回國時的出手(場均出手20次,10次爲三分)選擇幾乎一致。
在NCAA,馬健的三分球出手比例就幾乎已經佔到了總出手的一半,這和他剛回國時的出手(場均出手20次,10次爲三分)選擇幾乎一致。

這種球風的轉變,實際上也成爲馬健回國後給當時觀衆最大的困惑。1997年馬健簽約奧神,一年後隨隊衝A,但帶着種種光環的馬健在甲A卻完全沒有打出人們預期的統治力,人們原本希望經過美式訓練以及比賽薰陶的馬健帶來一些和國內不同的東西,可是除了一些扣籃以外,當時觀衆對於馬健的印象就是:肌肉好看,但打法卻軟了,過於沉迷投籃,身形相比出國前甚至顯得有些笨重,進攻端狀態非常不穩定,極爲依賴手感。


而這一點在數據上也有體現,在爲奧神在甲A出戰的第一賽季裏,馬健場均只能得到14.3分6籃板,每場出手12次,命中率44.3%,其中三分場均出手5次,命中率只有29.1%。他當時的場均得分不僅在該賽季甲A的國內球員裏只能排名第24,甚至在奧神隊內也比張濤(20.1分)和劉鐵(14.6分)要低,只能排隊內國內球員的第三。

而作爲比較,當時國內其他與馬健同位置頂尖球員的數據表現則是:

鞏曉彬:場均23.5分8.8籃板,命中率52.5%

劉玉棟:場均22.9分5.4籃板,命中率62.5%

章文琪:場均18.9分7.2籃板,命中率45.0%

……

不過雖然進攻疲軟,但馬健的防守倒的確可以被認爲是代表了當時國內鋒線頂尖水準,場均1.5次封蓋在該賽季國內球員中僅次於三大長城姚明、王治郅和巴特爾,而場均2次搶斷排名國內球員第六(前五都是小個後衛)。

所以,當時馬健的球場定位或許並不是一個帶頭大哥,而是更接近與一個防守工兵。可尷尬的是,真到了季後賽,作爲防守工兵的馬健的作用也不如預期,衝A後第一個賽季奧神打了兩輪季後賽,對方的鋒線王牌都保持了非常出色的發揮。

首輪對陣山東,鞏曉彬場均砍下22.5分9.5籃板,命中率50%

次輪對陣八一,劉玉棟場均砍下20.3分3.7籃板,命中率61%

而馬健自己,不僅場均得分(14.0)被隊友王勝(15.6)超過,排名落到奧神隊國內球員第四,連籃板也縮水到只剩場均2.4個,與人們的期望相差甚遠。


其實公正的說,回國的馬健雖然沒有展現出符合球迷預期的核心carry能力,但若以一個“有特點的國內球員”來評價他的話,馬健在甲A(CBA)的比賽裏還是有他自己體現影響力的方式的。

作爲一名身高2米以上的球員,馬健的控運技巧在當時國內的大個子中排名靠前,偶爾還能客串後衛,而一身盔甲般的肌肉則保證了他在防守和對抗時即便面對外援也不會落太大下風。也正是因爲如此,對抗和防守一直被認爲是馬健最大的長處,而馬健也的確打出過一些值得稱道的防守表現。

比如在1999年12月19日對陣八一的比賽裏,馬健就將劉玉棟限制到只得了9分7籃板3失誤,而自己得到12分13籃板,最終奧神小負對手9分(八一該賽季幾乎完美奪冠,整個賽季只輸了一場球)

PS:這場比賽讓馬健一直念念不忘,以至於在2003年接受採訪時他還在拿這場比賽來說事,表示:“自己對劉玉棟就沒落過下風”(儘管兩個月後劉玉棟就在他頭上剁了一個39+9)



但問題在於,當年爲了適應美國籃球削足適履的提升對抗,讓馬健錯失了提升自己進攻技術的最佳時間,而他糟糕的投射天賦也讓他沒有辦法像後來的朱芳雨一樣成功從內線球員轉型爲投射型得分手。

於是最後,馬健在國內只能被尷尬的定位成一個有D沒3的超級防守補鍋匠,甚至到了每場比賽都必須要去對付對方王牌(以及外援)的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的進攻端發揮。

比如2000年12月17日,奧神主場對陣上海大鯊魚的比賽就是這樣的經典案例,當時姚明已經成爲CBA的統治級中鋒,上海隊也在他的帶領下勢如破竹,一上來就在揭幕戰幹翻了八一隊。但在對陣奧神的比賽前,奧神的外教麥基(他也是CBA歷史上第一個外教,之前在NBA做助教曾拿過戒指)卻要求馬健(當時還兼職做麥基的翻譯)全場單防姚明。


讓一個國內球員一對一防守未來的NBA狀元?這顯然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役,馬健硬着頭皮撐了48分鐘,防守端他不斷對姚明繞前騷擾和卡腰硬頂+小動作無所不用其極,進攻端他多次在遠距離發炮試圖把姚明調出來,全場三分7投4中,一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無奈對手是姚明,馬健做的這一切遠遠不夠,不僅被姚明28投16中(命中率57%),狂砍40分31籃板,自己也在三分線內8投0中,喫了好幾個大帽。


其實公正的說,即使從數據上看被打的幾乎灰飛煙滅,但當場麥基佈置馬健一對一防姚明在策略上是非常成功的,馬健對姚明犧牲式的死纏爛打讓上海隊圍繞姚明的進攻變得頗爲滯澀,也爲奧神隊友壓制上海隊其他球員創造了時間和空間,最後除姚明以外上海隊其他球員合計62投21中,而被馬健解放的奧神隊友張濤和外援傑姆斯合砍44分,差點把上海隊拉下馬。

而事後,馬健自己也一直將這場比賽視作自己生涯的經典案例(和上面提到防死劉玉棟一樣),以至於在事後十幾年裏不停的拿出來和媒體分享(姚明那個賽季整體命中率高達66%,當時全聯盟只有三個隊能把姚明的命中率壓到60%一下,另外兩個隊分別是有大巴的首鋼和有王治郅的八一)


但諷刺的是,這場日後被馬健當成榮耀的比賽,實際上卻成了導致他職業生涯終結的導火索。

問題出在了比賽最後時刻,當時比賽打到最後一分鐘,奧神本有機會贏下比賽,但體力透支的馬健最後錯失了兩個關鍵罰球,隨後,他又出現一次低級失誤送掉球權,直接葬送了比賽。賽後,怒不可遏的奧神老闆李蘇自然將這場比賽的結果和上文提到的1996年那場比賽做了聯繫,並認定馬健有打假球的嫌疑。

而之後一場比賽,奧神對陣首鋼打北京德比,麥基教練想複製上一場的戰術讓馬健去扛巴特爾,結果馬健表現失常上半場1分未得連續失誤,防守端被徹底打爆,導致奧神慘敗27分。


賽後李蘇完全無法理解馬健的表現,加上上一場的“假球嫌疑”,於是這位火爆老闆直接下令,乾脆讓馬健滾蛋了。


這次球隊除名事件成爲馬健在CBA生涯的轉折點,按照奧神方的理解,他們只是“雪藏”了馬健,他們與馬健的合同依然有效(至於給不給錢你就別管了),結果馬健因此無球可打也不能加盟其他球隊,被“軟禁”在奧神,馬健無奈之下只能和奧神對薄公堂。

而在這期間,在賽場上發生了另外一件讓馬健哭笑不得的事:當時馬健玩了命也沒贏下來的上海隊和奧神隊在季後賽相遇,結果第二場比賽,上文提到過的奧神得分王張濤突然天神下凡狂砍44分,打得姚明和章文琪幾乎在場上相互破口大罵,奧神反而在沒有馬健的情況下贏了上海隊一場……

或許,這就是馬健整個職業生涯的縮影,他的確是個人物,也是中國籃球發展歷史上一個不能忽略的符號,但從成績的角度來看,他的實力和作用被誇大了,並沒有人們(以及他自己)認爲的那麼重要。


2002年,在做了一年球監之後馬健終於結束了和奧神的扯皮,搏得自由身的他加盟了上海,但因爲膝傷爆發,打了19場比賽馬健場均不過3.6分2.9籃板,投籃命中率25%,最終雙方解約,馬健的職業球員生涯就此結束。

之後,馬健做過生意、演過電影、和當紅解說組CP然後一度反目、以名宿身份參加節目、請球迷喝牛奶啃麪包、被做成表情包調侃……


有很多人喜歡他身上的那些標籤,也有很多人質疑他的炒作和自我包裝,但不可否認的是,從1996年回國,到2003年退役,儘管有諸多光環加成,但馬健在國內聯賽這個平臺上取得的成績(場均11.6分5.7籃板),完全無法和與他同年齡段鞏曉彬(19.3分7.6籃板)與劉玉棟(27.9分7.3籃板)相提並論。

至於所謂“第一大前鋒”的梗……


大家懂的都懂。

延伸閱讀
  • 反轉?新疆二將回應續約傳聞 西熱:合同沒到期呢
  • 誰說老哈要走?魯媒:哈德森重回遼籃消息不實
  • 趙繼偉獲評遼籃"勞模" 化身"掃地機器人"引圍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