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 130年裏,南京東路一直都是“車馬路”而不是“步行街”,商業街區里人、車、馬共用一條路。

今 南京路步行街亮相23年,“中華第一街”上,購物觀光暢行無阻,日均客流50萬,“五一”“十一”最高峯值達百萬的日均客流,印證了“中華第一街”的魄力,昭示了“購物天堂”的魔力。

1995年7月15日,盛夏,130歲的南京東路迎來了一件大事——“南京東路步行街”首次試行。走了130年的“車馬路”變成了“步行街”,東起河南中路,西至西藏中路,1公里長的“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也是“國內第一”,“中華第一街”聞名全國。

當天下午1時至晚間7時,新民晚報記者鄭裕利實地記錄了“中華第一街”的大新聞,晚報頭版次日刊發新聞特寫《瀟灑逛一回》。23年後,重讀這則報道,“中華第一街”給人留下的最深感受是——上海從來都是敢爲人先。

“南京東路步行街”首次試行,報道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沒有了連綿不絕的車流,往日喧囂擁擠的繁華大街南京東路一下子顯得空曠和安靜了許多,只是奇怪得很,路旁的行人大都好奇地瞪大了眼睛往大街上看,卻沒有人敢去瀟灑一走。”

爲啥呢?報道分析道:“莫怪這滿街道人不敢往路中走,想一想,南京東路自開路130年來,雖幾經變遷,經歷了馬車、汽車、有軌電車、無軌電車,都是車在路中行,人在兩邊走,路人沒有在大街中間行走的習慣啊,更何況昨天這樣的酷熱。”

事實上,經歷了130年的成長,從“車馬路”變成“步行街”,是街區形態的變化,更是發展理念的創新。

南京路步行街的商業繁榮,肇始於清咸豐年間。隨着城市化擴展,各地商幫大批湧入,衆多洋行、銀行、酒店匯聚南京路、福州路、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形成繁榮的商業街市。

圖說:今日南京東路步行街。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

1914年一戰爆發後,民族資本迅速發展,街區內商業開始向公司型、高檔化發展。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先後創立,金門、國際飯店等一批近代高級商住、辦公大樓相繼投入商業運行,持續鞏固商業中心地位,並以“世界商業巨擘”的稱號享譽全球。

改革開放後,街區內商業獲得新的生機。南京路建成步行街,突出了“購物、旅遊、文化、商務、展示”五大功能;周邊形成了福州路文化街、北京路五金街、九江路時裝街、黃河路美食街等專業特色街。新世界商城重建、人民廣場地下商城開業、市百一店改造,讓街區商業繁榮再上新臺階。

“商業格局的繁榮,可以用細節講述。”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總工程師翁文斌說,商場陳設中的生活變遷,足以借細節描畫南京路步行街的“商業智慧”。

在規劃館“南京路步行街變遷”的展覽中,起點是上世紀20年代的先施百貨,終點是2018年改造後重新開放的第一百貨。當年先施百貨的陳列,偏重家居體驗,可見,今天走進“宜家”的感覺,當年的先施已有創意。此後,上世紀50年代商店櫃檯上的玻璃糖果罐、80年代人頭攢動的電視機櫃臺,90年代的服裝專櫃、2000年後的化妝品專櫃……“不同時代的櫃檯陳列,不止呈現當時的商業主題、消費傾向,更透露當時的營銷邏輯和繁榮密碼,回望南京路步行街的百年商業脈絡,可爲今天打造購物天堂提供借鑑。”翁文斌說。

南京東路,天生一個“弄潮兒”。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許多體現摩登、引領潮流的現代化市政設施,都起始於南京東路區域。中國最早的煤氣燈、電燈,從這裏開始;中國最早的鐵藜木路、有軌電車、自動扶梯,從這裏開始;中國最早的霓虹燈、摩天樓、大型綜合遊樂場,從這裏開始。這裏,充滿生機和想象力,“魔都”之魔,可以在南京東路的歷史中尋找答案。

進入新時代,上海要打響“四大品牌”,改善營商環境,這是城市發展的新使命,而南京東路街區天然具備“購物品牌”的優勢基因。今天,日均50萬客流,“五一”“十一”最高峯值達百萬的日均客流,印證了“中華第一街”的魅力,昭示了“購物天堂”的魔力。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姚麗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