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的山歌-苗族吊脚楼

在黔东南地区,由于区域气候温和,水热条件优越,空气相对湿度大,以及土匪有机物质积累较多,极为适宜林木的生长。黔东南林区出产的木材自古享有盛誉,建筑常用木材以杉木为主,杉木的力学性能良好,经久耐用,制作的房屋寿命能超过百年,其次为松木、樟木、枫木和栎木等木材。

杉木是黔东南州生长最快、资源最丰富的树种,尤其是水杉,纹理通直,结构均匀,质地坚硬细密,用于建房可以不加任何油饰。自古以来,苗族群众有山必栽杉,并有“家有十亩杉,不愁吃和穿”的说法。

吊脚楼

传统的苗族吊脚楼的底楼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空间低矮,层高2米左右,进深不少于三米,内部有的不加隔断,有的分间设以板壁,外墙多用木条栅栏或者芦席作为围护。

圈栏是底层的主要设置,与第二层的厨房布置于同侧,便于从厨房取饲料。牲畜出入设置侧门与外部联系,根据山面将房屋分层,一栋吊脚楼一般会设置两个入口,上面的供人行,下面的为牲畜专用,厕所设在楼脚宅边,多为单蹲位箱厕,粪便集于箱内。

石头的史书-黔中石板房

在贵州中部地区,天然岩溶发育形成大量沉积岩,这种石材岩层外露、硬度适中,节理分层,运用简便的器具即可开采,因此,在黔中地区布依族和汉族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沉积岩建造民居,这些民居朴实而多彩,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

总体上黔中岩石民居分为三种:以镇宁县石头寨为典型的当地布依族建造的。以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为典型的布依族与汉族杂居建造的“石板屋”,以安顺市西秀区本寨为典型的汉族建造的“屯堡民居”。

屯堡石头建筑

石头寨是当地布依族伍姓聚落,为了将山间的平坝留作耕地,聚落建造在山脚处,并逐渐往山体上生长,灰白色的岩石民居依附于山体之上,显得错落有致。镇山村的建造历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明王朝派李仁宇将军前往黔中平藩,与当地的布依族班氏通婚,并屯兵定居于石板哨,逐渐形成了布依族和汉族杂居的聚落。

聚落选址在花溪水库中部的一个半岛型的山地之上。一面靠山,三面环水。镇山民居都建造在山体的“阳坡”,山体的西北面和山下较为平整的土地留作耕地屯田。所以大部分民居取得了良好的朝向,有利于在夏季获得来自水面的东南风,而在冬季避开寒冷的北风。

本寨是典型的明代屯堡,其建筑风格保留了600年前的明代式样。屯堡居民是迁徙自江淮一带的汉族,形成了独立于其他汉族的文化孤岛,屯堡既是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也是军民生活的据点。

本寨选址在云鹫山脚,面朝三岱河。由于山势陡峭不宜建房和每年雨季的洪涝灾害,逐渐形成了“靠山不居山,近水不傍水”的聚落特点。

远古的遗音-侗族的鼓楼

侗族的鼓楼形似一棵大杉树,而杉树被侗族村民们称为遮阴树,可见鼓楼来源于自然,是仿生学在建筑文化中的具体运用。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是侗寨社会、文化和政治的中心。

侗族一般都是聚族姓而居,一寨一姓的村寨,全寨就共建一座鼓楼耸立于村寨的中心,一寨多姓的寨落,各族姓则分别修建自己族姓的鼓楼。

鼓楼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塔式鼓楼,一种是阁楼式鼓楼,二者的性质和功能相同,只是在平面和立面上稍有区别。

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不脱离杉树原型,并在此基础上糅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塔身,这是侗族鼓楼和汉族重檐楼塔明显不同的地方。

此外,侗族鼓楼层数皆为单数,目前最多的达21层,这是因为侗族把奇数视为吉祥之数。

鼓楼除了建筑形式和风格独特外,其建筑色彩的应用也很别致。因为侗家人喜欢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纯洁、高尚和幸福,因此在他们的公共建筑上均用白色做装饰,如檐枋、瓦口、顶脊和翘翅,都涂有极为醒目的白色。

通过高色调白色与大面积暗色调的青瓦和杉木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座鼓楼的轮廓线条光感灼灼、雅淡明快,主体更是突出,富于立体感。

白色不仅丰富和装饰了建筑群体的色彩关系,同时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庄重典雅的审美效应,强化了鼓楼的凝聚力。

人际的纽带-侗族风雨桥

从古到今,桥就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除了具有交通的功能外,还可以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标志和形象代表。在贵州山区的村寨中,风雨桥成为侗族村寨的鲜美特征之一,可以与鼓楼媲美,充分展现侗族文化的灵性。

侗族人大多傍水而居,他们修建的风雨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为风雨桥,又因为廊桥内的木梁和枋上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彩绘装饰,所以又称为花桥或者福桥。抬眼望去,侗族风雨桥的长廊、重檐、亭阁内,处处彩绘,有些长廊内还挂着匾额、字画。

长廊的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者绘制神话故事,供行人休息时欣赏,有些风雨桥中央的亭阁里,还供奉这侗族的祖母神“萨玛”。

桥的长廊中间为过道,桥的长廊两边,立有带长凳的栏杆,专供行人歇脚避风雨、寨民们休憩娱乐、年轻人谈情说爱、来往行人休息等。一些地区的侗族人民在夏季还在长廊里摆设茶水,供行人解渴。

侗族鼓楼和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是由巨大的石墩、木结构的桥身、长廊和亭阁组合而成。除石墩外,桥身全部为木结构,大都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整座建筑,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顶部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是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

从石墩起,以巨木为梁,用巨木结构倒梯形的桥梁,抬拱桥身,使受力点均衡。游廊上建有3层或者5层的四角形或者八角形的桥亭。桥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铃,呈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的形状。

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还配有彩画点缀。桥头立有建桥记事碑,记述这座桥的修建历程及捐助者的姓名。

微信搜索关注:明清家具研习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