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的山歌-苗族吊腳樓

在黔東南地區,由於區域氣候溫和,水熱條件優越,空氣相對溼度大,以及土匪有機物質積累較多,極爲適宜林木的生長。黔東南林區出產的木材自古享有盛譽,建築常用木材以杉木爲主,杉木的力學性能良好,經久耐用,製作的房屋壽命能超過百年,其次爲松木、樟木、楓木和櫟木等木材。

杉木是黔東南州生長最快、資源最豐富的樹種,尤其是水杉,紋理通直,結構均勻,質地堅硬細密,用於建房可以不加任何油飾。自古以來,苗族羣衆有山必栽杉,並有“家有十畝杉,不愁喫和穿”的說法。

吊腳樓

傳統的苗族吊腳樓的底樓多用於圈養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農具和貯存肥料等,空間低矮,層高2米左右,進深不少於三米,內部有的不加隔斷,有的分間設以板壁,外牆多用木條柵欄或者蘆蓆作爲圍護。

圈欄是底層的主要設置,與第二層的廚房佈置於同側,便於從廚房取飼料。牲畜出入設置側門與外部聯繫,根據山面將房屋分層,一棟吊腳樓一般會設置兩個入口,上面的供人行,下面的爲牲畜專用,廁所設在樓腳宅邊,多爲單蹲位箱廁,糞便集於箱內。

石頭的史書-黔中石板房

在貴州中部地區,天然岩溶發育形成大量沉積岩,這種石材岩層外露、硬度適中,節理分層,運用簡便的器具即可開採,因此,在黔中地區布依族和漢族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沉積岩建造民居,這些民居樸實而多彩,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特點。

總體上黔中岩石民居分爲三種:以鎮寧縣石頭寨爲典型的當地布依族建造的。以貴陽市花溪區鎮山村爲典型的布依族與漢族雜居建造的“石板屋”,以安順市西秀區本寨爲典型的漢族建造的“屯堡民居”。

屯堡石頭建築

石頭寨是當地布依族伍姓聚落,爲了將山間的平壩留作耕地,聚落建造在山腳處,並逐漸往山體上生長,灰白色的岩石民居依附於山體之上,顯得錯落有致。鎮山村的建造歷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明王朝派李仁宇將軍前往黔中平藩,與當地的布依族班氏通婚,並屯兵定居於石板哨,逐漸形成了布依族和漢族雜居的聚落。

聚落選址在花溪水庫中部的一個半島型的山地之上。一面靠山,三面環水。鎮山民居都建造在山體的“陽坡”,山體的西北面和山下較爲平整的土地留作耕地屯田。所以大部分民居取得了良好的朝向,有利於在夏季獲得來自水面的東南風,而在冬季避開寒冷的北風。

本寨是典型的明代屯堡,其建築風格保留了600年前的明代式樣。屯堡居民是遷徙自江淮一帶的漢族,形成了獨立於其他漢族的文化孤島,屯堡既是軍事防禦體系的傑作,也是軍民生活的據點。

本寨選址在雲鷲山腳,面朝三岱河。由於山勢陡峭不宜建房和每年雨季的洪澇災害,逐漸形成了“靠山不居山,近水不傍水”的聚落特點。

遠古的遺音-侗族的鼓樓

侗族的鼓樓形似一棵大杉樹,而杉樹被侗族村民們稱爲遮陰樹,可見鼓樓來源於自然,是仿生學在建築文化中的具體運用。鼓樓是侗寨的標誌,是侗寨社會、文化和政治的中心。

侗族一般都是聚族姓而居,一寨一姓的村寨,全寨就共建一座鼓樓聳立於村寨的中心,一寨多姓的寨落,各族姓則分別修建自己族姓的鼓樓。

鼓樓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塔式鼓樓,一種是閣樓式鼓樓,二者的性質和功能相同,只是在平面和立面上稍有區別。

從基本的輪廓和整體的形式上來說,鼓樓的形態最顯著的特點是大體上不脫離杉樹原型,並在此基礎上糅合漢族密檐多層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樓塔形。鼓樓形態的第二個特徵是它的高密度重檐疊加的塔身,這是侗族鼓樓和漢族重檐樓塔明顯不同的地方。

此外,侗族鼓樓層數皆爲單數,目前最多的達21層,這是因爲侗族把奇數視爲吉祥之數。

鼓樓除了建築形式和風格獨特外,其建築色彩的應用也很別緻。因爲侗家人喜歡白色,認爲白色象徵純潔、高尚和幸福,因此在他們的公共建築上均用白色做裝飾,如檐枋、瓦口、頂脊和翹翅,都塗有極爲醒目的白色。

通過高色調白色與大面積暗色調的青瓦和杉木形成強烈的對比,使整座鼓樓的輪廓線條光感灼灼、雅淡明快,主體更是突出,富於立體感。

白色不僅豐富和裝飾了建築羣體的色彩關係,同時在人們心中形成了莊重典雅的審美效應,強化了鼓樓的凝聚力。

人際的紐帶-侗族風雨橋

從古到今,橋就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它除了具有交通的功能外,還可以成爲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標誌和形象代表。在貴州山區的村寨中,風雨橋成爲侗族村寨的鮮美特徵之一,可以與鼓樓媲美,充分展現侗族文化的靈性。

侗族人大多傍水而居,他們修建的風雨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爲風雨橋,又因爲廊橋內的木樑和枋上繪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彩繪裝飾,所以又稱爲花橋或者福橋。抬眼望去,侗族風雨橋的長廊、重檐、亭閣內,處處彩繪,有些長廊內還掛着匾額、字畫。

長廊的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者繪製神話故事,供行人休息時欣賞,有些風雨橋中央的亭閣裏,還供奉這侗族的祖母神“薩瑪”。

橋的長廊中間爲過道,橋的長廊兩邊,立有帶長凳的欄杆,專供行人歇腳避風雨、寨民們休憩娛樂、年輕人談情說愛、來往行人休息等。一些地區的侗族人民在夏季還在長廊裏擺設茶水,供行人解渴。

侗族鼓樓和風雨橋

侗族風雨橋是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廊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橋身全部爲木結構,大都以杉木爲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頂部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是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

從石墩起,以巨木爲梁,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樑,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遊廊上建有3層或者5層的四角形或者八角形的橋亭。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鈴,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的形狀。

正樑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有彩畫點綴。橋頭立有建橋記事碑,記述這座橋的修建歷程及捐助者的姓名。

微信搜索關注:明清傢俱研習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