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的團隊陸續對麻地溝、避暑山莊、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成廟(小布達拉宮)等地的大量恐龍足跡化石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不僅豐富了中國恐龍足跡化石記錄,同時也爲承德侏羅紀最晚期的恐龍活動進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今天上午,中美澳科學家宣佈,他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令人稱奇的是,絕大部分足跡分佈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見的將古生物遺蹟化石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案例。

今天上午,中美澳科學家宣佈,他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令人稱奇的是,絕大部分足跡分佈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見的將古生物遺蹟化石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案例。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完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

避暑山莊原來是“侏羅紀公園”?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完成

承德發現的保存最好的一批肉食恐龍足跡

承德避暑山莊發現恐龍足跡雖然一直備受各界關注。2007年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的團隊陸續對麻地溝、避暑山莊、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成廟(小布達拉宮)等地的大量恐龍足跡化石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不僅豐富了中國恐龍足跡化石記錄,同時也爲承德侏羅紀最晚期的恐龍活動進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恐龍的足跡爲什麼會出現在人文建築上?原來,這些足跡化石的原產地——麻地溝,產出鋪路石板。邢立達團隊重點考察了麻地溝足跡點,該足跡點海拔約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佈,這些建築不少都是由當地的石頭搭建而成。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莊和八座周圍寺廟的修建都採用了這些地區的石板。2001年春天,承德縣政府宣佈將麻地溝定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在麻地溝遺留的足跡已經不多,大量的足跡被轉移、保存在避暑山莊的地面上。

這次由邢立達領銜的研究,是對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跡最爲有力的官方回應。經過詳細的考察,科學家們發現,該區至少保存了恐爪龍類足跡、實雷龍足跡和蹺腳龍足跡等類型的恐龍足跡。

恐爪龍類足跡產於麻地溝足跡點,平均長度爲8.7釐米,足跡具有兩趾印痕(第III趾和第IV趾)和圓形腳跟,這種形態表明了其與恐爪龍類的親緣關係,被歸入伶盜龍足跡。恐爪龍類足跡在世界上的發現較少,目前僅有我國山東的馳龍足跡、四川的伶盜龍足跡、韓國的哈曼馳龍型足跡等。恐爪龍類恐龍包括了伶盜龍類與傷齒龍類,這類恐龍的共通之處就是它們都長着大型的、彈簧刀般的第Ⅱ腳趾,這是它們捕獵的“殺手鐧”。有趣的是,第Ⅱ腳趾在恐龍平時行走時並不與地面接觸,於是就留下了兩趾型的足跡,這些足跡統稱恐爪龍類足跡。

實雷龍足跡和蹺腳龍足跡,分佈在承德各個足跡點,這些三趾足跡至少有140個足跡,其中130個是完整的足跡。

韓國鳥足跡分佈於麻地溝足跡點。該足跡點保存了至少四條連續的三趾行跡。從形態上看,這些鳥類足跡被歸爲韓國鳥足跡類型。韓國鳥足跡最初發現於韓國鹹安郡,是一類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鳥類足跡。

本次考察發現了一個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龍動物羣。該動物羣顯然是由蜥臀目(包括獸腳類和蜥腳類)組成,其中又以獸腳類、鳥類佔絕大多數的。承德地區這些豐富的足跡記錄表明,華北的恐龍演化記錄基本上是連續的,從燕遼生物羣開始,到土城子足跡動物羣,再到熱河生物羣。

邢立達團隊供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