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孟森曾在《明史講義》中說過這樣一句話,“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其中“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個政權。
這也就意味着在孟森的意識中,封建時期自夏商周三代以後,在政權更替之時“最合法”的只有漢高祖劉邦建立的“漢朝”政權以及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政權”。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孟森對“漢朝”和“明朝”如此推崇呢?
漢朝和明朝的“合法”地位
首當其衝,我們可以先從漢朝與明朝在政權更替之際的“合法”入手,什麼是“合法”?
這裏的“合法”其實並不能用我們現代籠統意義上的“符合法律條款”的概念來解釋,否則朝代更替之時也就只有被推翻的政權才處於“合法”地位。
因此,這裏的合法我們其實可以理解爲“名正言順”,即名義正當,合乎禮法。
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政權的根基是“民”,也就是“民心”,那麼名義正當合乎禮法的行爲也可以說成是“爲民除害”。
而無論是漢朝推翻的秦朝政權,還是明朝推翻的元朝政權,相信大家從秦末農民起義以及元末農民起義的案例中就不難發現,秦朝和元朝的“民心”已經幾乎不存在了。
在這裏咱們姑且不論秦朝以及元朝各項政治舉措的意圖,最起碼在“百姓”心中,這兩個政權都是“暴虐”的,是在殘害百姓。
而漢朝和明朝本就是“白手起家”,都是從百姓當中起來的,代表的是百姓的意志。
這點其實從西漢初期的休養生息政策、以及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的“雙軌制”,也就是將軍事和民生分開管理的種種政策中也能夠很明顯的看出來,他們都很重視“民心”。
所以如果這麼看的話,漢朝和明朝在政權更替之際確實“合法”,但問題是封建時期的其他政權也都打的是“愛民如子”的旗號,各個政權所面臨的局勢也不同。
那又是如何得出漢朝和明朝“最合法”的結論的呢?
漢朝與明朝建立政權的背景
這就要從漢朝以及明朝建立政權的背景開始說起了,前文已經說過了,漢朝和明朝都是“白手起家”,是農民起義出身,然後經過大範圍的全國性的軍事行動後才建立的政權。
而其他政權的建立,相對於漢朝與明朝,顯然卻並非全是爲了百姓,多少都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
諸如西晉便是通過一次政變取代的魏國;隋朝是因爲隋文帝楊堅逼迫北周周靜帝禪位,然後取代的北周;而唐朝同樣是因爲貴族世家的兵變,然後取代了隋朝。
後來的北宋跟隋朝類似,同樣是逼迫後周的周恭帝禪讓,取代了後周,建立北宋,南宋則較爲特殊,他是受外界因素影響,然後取代了北宋。
元朝和清朝就更不用說了,在當時人的眼中,這兩個朝代的統治者壓根都不是中原人,名正言順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真正使純粹的代表民衆意志而建立政權的,也就只有“漢朝”和“明朝”兩個。
而其他政權的建立,則或多或少都帶着一點“竊國”的嫌疑,在封建時期的道德禮法觀念裏,這種“擅權”都算得上的是大逆不道了更何況“竊國”了。
所以,清代歷史學家“孟森”認爲“得國正者,惟漢與明”的說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是說得通的,並非是毫無根據的一家之言。
【end】(本文系百家號金芒計劃獨家簽約稿件,禁止抄襲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