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與吉首市民族中學227班學生合影。5月4日,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齊興達,吉首市民族中學校長謝開旺,清華大學第二十、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湘西分隊成員與當地教師一起開展了“五四”青年節專題座談會,在座談會上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並一同觀看了5月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報道。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二十年接力

“五四”青年節專題座談會

5月4日,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齊興達,吉首市民族中學校長謝開旺,清華大學第二十、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湘西分隊成員與當地教師一起開展了“五四”青年節專題座談會,在座談會上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並一同觀看了5月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報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昇華人生境界。有這樣一羣年輕人,他們大學畢業後選擇前往偏僻地區支教一年,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青春力量,他們就是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這場青春接力已經持續了20年。

1998年,清華大學響應團中央、教育部號召,組建了研究生支教團。二十年來,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薪火相傳,322名志願者前往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山西、河南、河北、湖南等地區接力教育扶貧,爲中西部地區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二十年接力

《新聞聯播》報道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事蹟

湖南吉首市民族中學地處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相當匱乏。扶貧先扶智,三年前清華大學在這裏設立支教點,希望助力精準扶貧,用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2018年8月,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湘西分隊的隊長坤福賢和隊友戎靜、黃瑩泓、朱強、支宇珩一行五人從北京來到了湘西這片土地。初到吉首,志願者們很快完成了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換,以人民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兢兢業業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二十年接力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與吉首市民族中學227班學生合影

“對學生要有無限的耐心”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二十年接力

志願者坤福賢的課堂

2018年8月19日,坤福賢懷着激動又忐忑的心情走進吉首市民中227班的教室,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學生。自我介紹完畢之後,坤福賢看到班裏的學生既沒有十分驚訝、也不是特別崇拜。其實這也不奇怪,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連續在這個班級支教,已經來到第三年了。

在高三這個緊要關頭接過支教的接力棒,坤福賢倍感壓力。第一次作業,他就感覺被潑了一盆冷水:12道選擇題,班上學生平均錯7、8個。這讓坤福賢既心急,又心疼——同學們的基礎比他想象中還要薄弱。慢慢地,他深刻體會到老隊長們那句“對學生要有無限的耐心”的涵義。直到現在,高考已然進入倒計時衝刺階段,坤福賢不斷用自己高中的經歷去勉勵學生:咬牙堅持,不求結果,只問過程。不論最終大家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學,坤福賢希望他們在今後回憶起高三的努力時,都能夠問心無愧。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二十年接力

黃瑩泓的課堂

黃瑩泓承擔了4個身懷絕藝的特長班學生的物理教學任務。初來乍到時,面對一羣缺乏良好學習習慣和幾乎沒有理科基礎的學生,黃瑩泓的課堂並不輕鬆。本應專心聽講的教室裏聲音有些“此起彼伏”,放眼望去,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在傳紙條,有的人在看小說,有的人在睡覺……講評過的作業收回手上,更是鮮少有訂正的痕跡。如何讓這羣初中階段物理只能考二三十分、高中階段最討厭物理課的孩子們融入課堂,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黃瑩泓每天不斷思考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與黃瑩泓搭班的班主任形容她“幾乎把自己的24小時全部投入到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爲了養成學生自主訂正錯題的習慣,每次週末作業,她都會用七種不同顏色的字醒目標出題目的概念、知識點、解析、重要程度、易錯點等內容,再做成電子版分發給所有的同學自主訂正,並在第二週來學校後將240多個學生挨個檢查一遍。

整個過程中,黃瑩泓不厭其煩地言傳身教和長期的陪伴,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孩子們的好習慣。

扶貧先扶志,愛與責任同行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二十年接力

志願者支宇珩課間輔導學生

今年寒假,支宇珩結束一學期的支教工作返回清華園,他的揹包裏,裝滿了學生們親筆寫下的一封封信,信中寫滿了他們關於北京和清華的小心願,還有天馬行空的小夢想:有的學生想要一塊來自清華園的石頭;有的學生想要一片清華的葉子;有的學生想要清華圖書館的照片;有的學生想要一條清華的圍巾;還有的學生想要北京的糕點……後來,當支老師帶着大家沉甸甸的願望返回吉首市民族中學時,收到小禮物的學生們沸騰了。更讓支宇珩感到欣喜的是,那個想要北京糕點的學生,把糕點帶回家送給父母品嚐。

戎靜最喜歡的場景,是每次“上課”、“起立”之後師生互相鞠躬的那一瞬。這是學生與她之間又一次默契的開始與承諾。成爲一名地理老師,擁有五個班近300個可愛的娃,組成了戎靜在湘西支教的全部。除了研究課堂教學之外,她最重視的是學生的態度問題,因爲這是他們以後學習和生活的奠基石。付出總會見到回報,戎靜在一次大病過後重回工作崗位,發現自己不大的辦公桌被學生們點綴得花花綠綠,各式各樣的愛心便利貼、靜謐幽香的花束和溫暖的禮物……讀過他們的愛心留言,戎靜才發現,曾經自己對他們的或激勵、或開導、或批評,甚至不經意間提起的校園生活,都被娃們心心念念着。

桌上的一盆清雅的蘭草是戎靜高三結對培優的女孩送的,除了日常的學習輔導之外,戎靜在生活中也悉心照顧着她。學生有時不喫晚飯,戎靜就在辦公室給她準備喫的;休息放假,戎靜也會找機會陪她邊散步邊聊天。這位女生寫下這樣的文字:我最喜歡的人是戎靜老師,她一直耐心地給我輔導,帶我喫飯,我們一起散步。戎老師帶我認真地體會生活,感受一點一滴的努力和改變,我相信我一定會成爲更好的人。

戎靜說:“這是我爲他們最自豪的時刻,儘管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但他們依然擁有着一方純淨與美好的天地,在自己能夠飛翔的範圍內,盡情地展翅,努力擁有自己的痕跡便足矣。”

一年支教情,一生報國志

一年的支教不僅讓志願者們愛上了這片支教的土地、牽掛上了這羣可愛的孩子,更在他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家國烙印。支教的經歷讓他們開始理解黨的初心,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同時也更加明確了成才報國的人生志向。

化工系2014級本科生志願者朱強在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後說:“習總書記說,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只有把個人發展的成果掛在國家發展的大樹上,大樹纔會枝繁葉茂,個人也才能實現最大的價值。站在新的時代起點上,教育扶貧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更是通過實際行動去影響下一代青年的接力棒,讓一代代青年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擁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二十年接力

志願者朱強接受採訪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志願者們用出色的表現向服務地、向清華、向祖國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近年來,支教團獲得了最美鄉村教師支教團體、“中國網事·感動2015”年度網絡人物、全國青年志願者優秀組織獎、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佳志願服務組織、全國青年志願服務優秀項目庫第一批入庫項目、青海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等榮譽。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二十年接力

第20、21屆支教團湘西分隊合影

目前,第二十屆支教團21名志願者正服務於西藏職業技術學院、西藏軍區拉薩八一學校、青海湟中職業教育中心、青海湟中第一中學、湖南吉首民族中學等五所學校。志願者們在支教奉獻過的每一個地方鐫刻上了青春的烙印,更將對支教地的深厚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化爲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不竭動力。

文字來源:清華大學團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