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三分鐘速覽《光明日報》

  

  1

  中國要不要建超級對撞機,是機會還是浪費?楊振寧也加入了爭論(9版)

  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下,中國高能物理學家發起一項大型國際合作計劃,建設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ircular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CEPC),它也被稱爲“超級對撞機”。然而,自這項計劃提出之後,就伴隨着巨大的反對聲。爭議中,支持者在堅定地向前推進,反對者似乎也沒有改變立場。

  2

  55年,“楓橋經驗”的變與不變(5版)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是“楓橋經驗”的重要內涵。55年來,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不斷學習推廣“楓橋經驗”,並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豐富發展創新。

  3

  權威發佈:新疆的文化保護與發展(10版)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中,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遷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種文化交流交融的舞臺。在歷史長河中,新疆各民族文化紮根中華文明沃土,既推動了各民族文化發展,也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

  4

  文學陝軍爲什麼能羣雄並起?既暗中較勁,又良性競爭(13版)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陝西的幾位著名作家,從左至右:李若冰、胡採、杜鵬程、王汶石、魏鋼焰

  人們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創作成就,乃至回望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學發展實績時,會發現中國當代文學不同時期的重要創作成果,都有出自陝西作家之手的作品。如“十七年”時期的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柳青的《創業史》、王汶石的《風雪之夜》短篇系列;新時期到新世紀的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秦腔》等。這些作品各有不同的文學蘊含,但部部分量厚重,個個技藝精湛,都堪稱當代文學的小說經典。

  這些經典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5

  蔡元培和鄒韜奮住在同一條弄堂,葉周帶你走進上海名人故居(15版)

  

  有幾次回上海,我都住在華山路上的一幢西班牙式九層公寓中。那是德國人海格1925年籌建的,最初名爲“海格公寓”,新中國成立後成了上海市委的辦公樓,直到“文革”後才改作賓館。我選擇住在那裏,因爲它離我以前住的枕流公寓不遠,蔡元培、巴金以及上海文化界的許多名人也曾在附近居住。他們中的有些人在我出生之前已經離世,我是從書本上認識他們的。有些名人我曾經去過他們的家裏,與他們促膝交談。更多的時候,我會在街上與他們邂逅——不論是明星,還是著名作家,我看見他們如普通人那樣散步、坐公車,手提着購物袋。那也是我腦海中永遠鮮活的故鄉記憶。

  6

  “回鍋肉”,109年前就有文獻記載這道菜了(16版)

  

  作爲川菜的代表作,現代的回鍋肉早已從川蜀人家走向全國各地。回鍋肉在川菜中的地位是相當明確的,不過關於回鍋肉的起源,則是相當不明確的,到目前爲止有多種說法,構成了回鍋肉的起源之謎。

  7

  腦洞大開!網絡熱詞“呵呵”竟是佛教用語(16版)

  

  蘇軾留帶圖崔子忠/繪

  

  近年網絡上有不少“熱詞”,“呵呵”是其中之一。據百度百科的定義:“呵呵,意爲笑聲的擬聲詞。網絡用語,在否定對方的同時,表達強烈的嘲諷和不屑。”並總結出八種大同小異的用法,大都傾向於貶義。這個詞也引起研究者的關注,正式發表的論文也見到十數篇,研究角度也有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之分,還有一位研究生以“呵呵”爲題寫了一篇四萬餘字的畢業論文。

  內容來源:綜合自11月16日《光明日報》

  本期編輯:康薇薇、李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