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7月20日起,“生命之光”血管靶向高峰论坛开启全国巡讲之旅。历时5个月,足迹遍布7大学术高地(长春、郑州、重庆、西安、杭州、厦门、天津),由南至北,从东到西,打破地域局限,串联各省学术圈,实现学术充分沟通与交流。

本次论坛由CSCO和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共同主办、发起,力求通过传递抗血管生成学术前沿信息、规范抗血管生成治疗临床用药,展示交流临床专家的最新研究数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最终促进国内抗血管生成治疗水平的提高,推动我们国内创新药物更好更广泛地造福患者。

巡讲期间,我们先后邀请肿瘤领域知名专家,进行专访录制。本期【生命之光】请到的专家是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艰教授。

问题1:请您谈一下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现状?或者抗血管生成在晚期NSCLC中的地位?

张艰教授:首先,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来讲,总体生存期不长,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但是随着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入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比如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延长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一线治疗中的生存期,这给我们临床医生带来了很大的惊喜,随后BEYOND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紧跟其后的雷莫卢单抗,包括尼达尼布,在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化疗的二线治疗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自那以后,我们开始重视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抗血管药物在一线治疗、二线治疗以及三线治疗给我们临床医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也给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曙光。

问题2:目前,国产创新型药物异军突起,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崭露头角。其中,安罗替尼在肺癌领域中的数据相对成熟,疗效也十分显著。在晚期NSCLC三线治疗取得如此好的疗效,能否推向二线、一线?

张艰教授:对于安罗替尼能否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甚至于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或一线治疗,首先从机理来看,安罗替尼作为多靶点、双通路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的。再从疾病病种方面,包括病理类型、研究进展阶段来看,它是很有可能推入二线和一线的。临床上,安罗替尼Ⅲ期数据显示,单药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PFS和OS获得双赢的数据;从研发过程来看,前期我们其实已经在临床上对一些不能够接受化疗或者一般状况差不敢接受化疗的、没有基因突变的患者,或者一些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但是求生欲望又很强的小细胞肺癌患者,我们也尝试着做了点小样本量的安罗替尼临床数据分析,其间也发现了部分有效的病人。

未来,真要将安罗替尼推到二线和一线,还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才能给我们临床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策略,只有这样,临床医生也才能把安罗替尼用得更好、更精、更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