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理筋平衡法

No.1

揉法

作循環運動,帶動皮下組織。

用大魚際、掌根,或手指指腹吸附於一定的治療部位,作輕柔緩和的環旋運動,並帶動該部位的皮下組織,稱之爲揉法。

No.2

拿法

提捏治療部位肌膚,對應力點穴位等進行按摩。

用拇指和其餘手指相對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膚稱爲拿法。在臨牀上有三指拿(拇指與食、中指相對用力)和五指拿(拇指與其餘四指相對用力)之分。

No.3

滾法

促進局部循環,釋放代謝產物。

側滾法:用手背近小指側着力於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關節背側爲支點,肘關節微屈並放鬆,靠前臂的旋轉及腕關節的屈伸,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

立滾法:用小指、無名指、中指背側及其掌指關節着力於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關節背側爲支點,肘關節伸直,靠前臂的旋轉及腕關節的屈伸,使產生的力持續作用在治療部位上。

第二步:整骨平衡法

No.4

提法

又稱牽引法,可放鬆頸部肌肉

醫者左手掌託下頜部,右手拇、食指分別置於風池穴固定,向上提頸3秒後放松1秒,重複3次。

No.5

米字操

做“米字操”,可緩解頸椎壓力。

頭部前屈45°,後伸45°

左轉45°,右轉45°

重複3次

No.6

扳法

有理筋整復,滑利關節的作用。

右手固定頭枕部,稍用力牽引頭部,同時使患者的頭部轉向左側(轉頭),達到有固定感時,然後屈頸至有阻力感時(低頭),雙手相對發力,完成一個有控制的瞬間扳動。

第三步:通絡平衡法

No.7

抖法

幫助放鬆被壓迫的神經。

用手握住患者上肢的遠端輕輕地用力作連續的,小幅度上下快速抖動6-9下,重複3-6遍。

No.8

捏法

可促進氣血循環。

用拇指指腹及食指遠節指間關節捻按、牽拉對耳輪的上、中、下三部,對敏感點每次捻按30秒,以患者感覺疼痛但能耐受,且對耳輪出現酸脹、疼痛並有熱感爲佳。

No.9

可緩解頸項強痛,頭痛眩暈。

摩命門、大椎、腦戶、百會。每處各30秒,以局部有熱感爲佳。

以上手法請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