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APP 11月15日訊,作者:張改娟,轉載請註明出處。

到2030年,人們會用比特幣(BTC)、以太坊(ETH)或瑞波幣(XRP)而不是用央行發行的貨幣來購買商品、獲得抵押貸款或養老金嗎?

我們對此表示懷疑。因爲現有的加密貨幣受到多重內部矛盾,例如,可擴展性低、存儲成本高、持有人清算難度大、理論毫無價值且匿名,所以根本不會嚴重威脅傳統貨幣。就算出現新的加密貨幣來解決這些問題,也會貶低現有加密貨幣的價值。

擁堵悖論

對於傳統的交易所來說,用戶多多益善。

與電信或社交媒體網絡一樣,傳統交易所也具有網絡外延性,這意味着網絡內部用戶基數越大,吸引力就越大。

此外,多數傳統平臺受益於規模經濟(通過擴大生產規模而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分散交易來分攤固定成本,從而降低平均成本。

但加密貨幣平臺與此完全不同。它們的成本有很大的波動性,其容量也基本是固定的。就像高峯時段的倫敦地鐵一樣,加密貨幣需求量的增加會導致網絡擁堵問題,所以用戶過多反而會使這些平臺缺乏吸引力。

此外,一些加密平臺的容量非常有限。比特幣每秒最多可處理7次交易量,而Visa最多可處理24,000次,這間接地導致了高手續費競標的惡性競爭。因此,爲消除過剩需求,比特幣的交易手續費也直線上升,且隨着交易需求的擴大,比特幣的高交易成本問題只會變得更糟糕。

存儲悖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基於分佈式賬本的虛擬加密貨幣易導致規模不經濟現象(因生產規模擴大而導致單位產品成本提高的現象)。

因爲每個用戶都必須保存自己的整個交易歷史副本,所以,用戶和交易量的N倍增加意味着總存儲量的N倍增加。

基於假設的所有美國零售交易的分佈式賬本,國際清算銀行(BIS)認爲,在未來兩年半的時間內,每位用戶的存儲需求將增長到100千兆字節以上。

挖礦悖論

用加密貨幣獎勵礦工處理和驗證交易會使用戶和礦工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也因此,一個區塊內的交易量大小就成爲了比特幣的爭論點。

礦工希望區塊容量小一點,保持貨幣流動性不足,這樣就可以通過促使網絡擁堵來最大限度地提高交易費用,也就是挖礦報酬。然而,用戶的想法與之截然不同。用戶希望能夠擴大區塊容量、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增加貨幣的流動性。

Izabella Kaminska指出,這種權衡困局被資本流入(通過挖礦獎勵系統)帶來的利益補貼所“暫時”掩蓋了。新挖出來的比特幣被長線投資者購買,他們購買這種因處理支付交易獲取區塊獎勵的形式被開採的比特幣,無形中補貼了支付類基礎設施。而一旦這些購買囤積資金流入停止,這種交叉補貼也就停止了,那麼權衡困難將來得更猛烈。

加密貨幣平臺必須不斷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來覆蓋交易成本(系統支付量須高達1.6%)。相比之下,多數傳統的交易所並不需要大規模的資本流入來維持其交易基礎設施。

中心化悖論

儘管加密貨幣的支持者一直在談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以及民主化,但是,由於多數加密貨幣掌握在礦工與少數加密貨幣持有者手中,所以表現出高度集中化的特徵。

據估計,4%的賬戶地址掌握着97%的比特幣,且區塊的增加會加劇這種不平等性。此外,長線投資者的“胃口”和兩極分化的情緒會使大型投資者很難兌現,因爲出售大量加密貨幣的行爲會導致價格暴跌。

資產按其轉手的市場價格估值。實際上,在同一時刻,只有一小部分股票在交易。因此價格反應的其實是邊際市場參與者的觀點。也就是說,你可以通過購買更多的資產來提高你所擁有的資產的價值,因爲大量購買的行爲會推動市場價格的上漲。然而,要想實際獲得收益,你需要再將資產賣出去,但是這會間接使得其他人成爲邊際買家,從而降低市場價格。

對於多數資產而言,這種流動性效應很小。但對於加密貨幣來說並非如此。加密貨幣的高流動性效應主要由下列幾種原因。

交易所本身流動性不足;部分投資者會對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買家和賣家之間不會達到自然平衡狀態;意見不同且兩極分化較嚴重;

高昂的價格反映了壟斷市場和囤積的後果,而不是指對大量買家有出售意願的空間。一些擁有集中所有權的資產持有者有時會擔心大型投資者出售其資產。相對而言,與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份額(約爲5%),或中央銀行持有的黃金份額(約爲20%)相比,加密貨幣的所有權集中度和因贖回引起的暴跌風險更高。

估值悖論

經濟理論使加密貨幣不具備任何價值。

資產定價的貼現現金流模型表示價值來自於風險調整後的淨折現未來收入流。對於政府債券而言,它是利息加本金的還款,用於支付股息或租金。定價這些收入流的代數可能會變得很複雜,但對於沒有收益的加密貨幣來說就相當容易:零收入就意味着零價值。

第二是“內在價值”。黃金雖然不支付股息,但作爲製造珠寶或用於工業用途的商品,具有很大的價值。此外,香菸之所以在戰俘營中可作爲商品貨幣流通,是因爲它們具有消費價值。然而,加密貨幣沒有任何內在價值。

有人爭議道,挖礦的盈虧平衡能源成本爲加密貨幣價格提供了一個基礎。但是,用Jon Danielsson的話說:“採礦成本是沉沒成本,而不是未來收入的承諾”。如果我浪費150英鎊用於僱傭勞動者從我父母的花園中挖掘我童年時候的寵物烏龜的殘骸,那麼這並不意味着烏龜殘骸值150英鎊。

僅僅因爲未來加密貨幣的價格可能比現在更高,就覺得可以通過投資而獲利?Paul Krugman認爲,價值完全取決於對自我實現的期望。這就是教科書式的泡沫化定義。

匿名性悖論

加密貨幣中的匿名性通常是一個弱點,而並非優勢。

的確,加密貨幣爲洗錢者、逃稅者和非法商品供應商創造了一種核心交易需求,因爲其匿名性導致難以追蹤到非法資金和交易者。因此,對於法律金融交易而言,這就是一個缺點。

匿名性使得很難檢測到惡意行爲,並且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補救或執法行動。儘管區塊鏈可以驗證交易並防止雙重支付(雖然並不完美),但還有許多其他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首先,當無法追溯到加密貨幣的交易和持有時,就會增加被市場操縱或欺詐的風險。

其次,大多數金融交易涉及跨期因素(如貸款,期貨合約,銀行存款)。匿名性使得先付錢的一方不能輕易糾正之後違反交易行爲的另一方。除非有100%的預先融資,否則這會嚴重限制交易範圍。

Auer和Claessens稱,建立加密貨幣法律框架有助於增加了加密貨幣的價值。如果加密貨幣沒有法律的監管,其價值就不會提高,因爲這極大地限制了交易量。

創新悖論

也許最具諷刺意味的是,你越是對加密貨幣的未來保持樂觀的心態,就對其價值的現有看法越悲觀。BTC、ETH、XRP等加密貨幣的缺陷應該只是顛覆性技術的早期表現。也許之後會出現更好的加密貨幣,可克服如今所有的內在問題。畢竟,第一部手機也存在很多缺陷、第一輛車的速度也很慢,但之後不斷改良的技術改變了世界。

商品因其可以被消費而擁有價值,但是貨幣的價值來自於一種信念,能被接受作爲支付手段或通過持有來使其增值。

如果出現新的加密貨幣可以解決這所有的問題,那麼現有的加密貨幣就會被取代,變得毫無價值。當然,除非現有的加密貨幣能夠增加一些新技術來解決問題。但是,由於前六個悖論是現有的加密貨幣所固有的特點,我們認爲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本文翻譯自https://bankunderground.co.uk/2018/11/13/the-seven-deadly-paradoxes-of-cryptocurrency/。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