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文章發出去的時候,有人來留言:

我是武夷山人,我從小喝武夷巖茶長大,難道我還不懂武夷巖茶嗎?

一看這語言表達的邏輯,村姑陳就不願意再接話了。

這種不跟你在具體的論點上擺事實講道理,只用磚頭砸人的辯論風格,像極了中國家庭裏的家長式作風。

列位看官小時候是不是經常遇到這種情況?

比如,老師用科學研究數據教會了你,隔夜菜容易滋生細菌,還容易生成大量亞硝酸鹽,危害健康,儘量不要喫。

然而,當你牢記老師教給你的科學知識,回家拒喫隔夜菜的時候,老爹的巴掌劈頭蓋臉拍上來:蝦扯什麼蛋?老子從小喫隔夜菜長大,你看老子生病了嗎?!!

這就是標準的中國式家長作風——跟別人辯論時,不是以理服人,不是用科學道理做論據,而是一味地用年齡和資歷來壓人,好像年齡和資歷,就是壓倒一切對手的唯一武器。

“老子喫了一輩子隔夜菜都沒問題,說明,那些證明隔夜菜有問題的科學依據,都是扯蛋。”

用自己的資歷和經歷,做爲所有辯論的最終論據,這就是中國式家長作風型辯論選手的腦回路。

與此相似的辯論界口頭禪還有:

鹹菜亞硝酸鹽超標?扯~我喫了一輩子醃鹹菜都沒生病!

米飯喫多了容易發胖?胡說!我喫了一輩子都沒胖過!

火鍋裏的湯不能喝?誰說的?老子喝了一輩子都沒事!

每次遇上這樣的人,這討論就沒法子繼續下去了。

這明明是極端封閉的腦回路,拒絕一切科學的、進步的觀點,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對所有的新學說,一律自動說“不”!

像這樣閉關鎖國、老子天下第一的態度,就沒什麼好溝通的了。

浪費時間。

《2》

戶籍所在地是武夷山的人,就一定懂巖茶嗎?

不一定。

如果生在武夷山,長在武夷山,就一定會懂武夷巖茶的話,那麼,下面這些理論,都會順理成章地成立:

比如,生在中國,長在中國,從小喫大米長大的中國人,就一定會懂得種水稻。

比如,生在景德鎮,長在景德鎮,從小玩泥巴長大的景德鎮人,就一定會做瓷器。

比如,生在宜興,長在宜興,從小玩紫砂泥長大的宜興人,就一定會做紫砂壺。

比如,生在三亞,長在三亞,從小在海邊長大的人,就一定會捕魚。

比如,生做醫生的兒子,長大就一定懂得拿手術刀。

比如,生做樊噲的兒子,從小喫豬肉長大,就一定會殺豬。

比如,生做劉備的兒子,從小看親爹如何建立一個國家,就一定懂得怎麼當好一個皇帝。

........

事實上,稍微有點見識的看官,都能看出來,上述觀點,是根本不成立的。

這種邏輯,明顯是悖論。

把一個人的出生和成長環境裏出現的一些事物,當成他長大後必然會擁有的本領,這種生搬硬套,是沒有事實根據的胡攪蠻纏。

這只是某些人,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時,苦於拿不出科學依據,而只能倚仗的殺手鐧——我是武夷山人,我就一定會懂巖茶,我從小接觸巖茶,接觸的時間比你長,我就懂得比你多!

無法在喝茶的技能值和品鑑水平上展示自己的專業性,唯有用自己“是武夷山人”這個身份,用自己“從小喝巖茶長大”這個資歷,來壓倒對方。

夜郎自大,黔驢技窮。

《3》

生爲某個產品的本地人,對這個產品的瞭解程度,比普通的外地人多一點,這無可厚非。

比如,普洱人,對普洱茶的瞭解,就一定會比身爲客家人的藍小笛多,不但多,並且不止多一點點。

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對瓷器的瞭解,對泥料和釉的瞭解,肯定比我們外地人要多。

至少,做爲遊客的村姑陳李麻花,最初去景德鎮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去哪裏買瓷器,只能向酒店前臺打聽,然後去商貿城亂逛。

而本地的士司機,就知道去哪個鎮,哪個村子,找誰,能買到第一手的,從窯裏直接出貨的高檔瓷器。

從對本地土特產的瞭解程度上來說,本地人確實比普通外地遊客,要來得懂行,來得通透,知道的內幕多很多。

但是,有一類人,即使是外地人,他們對某種土特產的瞭解程度,絲毫不亞於普通的本地人,甚至還比普通的本地人更懂行,那就是從事這方面業務的商人。

比如,長期從事景德鎮磁器銷售的外省客商。他們長年累月地來往於景德鎮,他們每年花上大量的時間,在景德鎮的各個鎮子裏紮根,找貨,找手工作坊,找泥料,找器形,找師傅繪畫,找包裝,找物流......

這些瓷器方面的渠道和資源,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工具,自然要比普通的本地人,比普通的本地司機,導遊,公務人員等並非從事長期從事瓷器行業的本地人,要懂得多得多得多。

因爲這些本地人,雖然生活在本地,但並不是從事瓷器這個行業,隔行如隔山,對這個行業的瞭解程度,並不精深,雖然比普通外地人懂得多,但卻比專業從事瓷器生意的外地人,瞭解得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

這道理要放到武夷山人身上,也是一樣。

普通的武夷山人,從小喝武夷巖茶長大,說他們比普通的外省人,懂武夷巖茶,這是肯定的。

但是,要跟來自外地的、在巖茶行業浸淫多年的、專業的武夷巖茶茶商相比,在行業精深度方面,這些本地人,就會自動敗下陣來。

因爲你的本業,並不是做武夷巖茶,或者賣武夷巖茶。那麼,你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花在研究武夷巖茶的種植,採摘,製作,加工和品鑑上面。

術業有專攻,你沒有花大把的時間在研究武夷巖茶上,自然你對武夷巖茶的知識的瞭解,會流於表面。

只是一些點到爲止的、淺表層的瞭解。

相比之下,是賣武夷巖茶爲生的外省茶商,因爲喫這碗飯,從事這個行業,要想賺錢,必然要研究得精、深、透。

所以,他們對武夷巖茶的瞭解,會比這些普通的本地人,懂得更多、更廣。

比如,誰家是正巖茶,誰家是外山茶,誰家是半巖和外山摻在一起賣的?

誰家的山場好但工藝普通,誰家的山場偏一點但工藝頂呱呱?誰家的哪一款茶每年走量大,誰家的茶比較貴出貨慢?

誰家是靠炒作炒出來的品牌知名度,誰家纔是憑真正的製茶實力殺出來的品牌影響力?

......

不是業內的人,是根本不懂得這些的。

《5》

那麼,武夷山做茶和賣茶的人,對正巖的巖茶,懂多少呢?

可以說,仍然是一知半解。

在武夷山做茶的人,有很多。茶葉是當地的旅遊產業,有龐大的羣體,在從事茶葉生意,藉以養家餬口。

在這些從事茶葉生意的羣體當中,分工又有細分。

首先,按工種,分爲茶葉銷售類和茶葉生產類。

銷售類的,家裏或者有茶山,或者沒有茶山。自己在景區和市區開家店,銷售自己家裏,或者親戚家裏生產的巖茶。

生產類的,分爲兩種。一種家裏有茶山,每年採摘自己家的茶青,耗時半年,加工成精品茶,銷售給外省茶商。另一種,家裏也有茶山,每年把自己家採下來的茶青,加工成毛茶,銷售給本地的大茶葉品牌。

賣毛茶的,利潤薄,但簡單,每年只要在茶葉上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

賣精茶的,利潤高,但複雜,考驗技術,如果不是技術精湛的人家,斷不敢自己加工精茶。萬一沒做好,賣不出去,利潤還不如賣毛茶來得豐厚。

其次,有茶山的茶農裏,按山場分,分爲正巖茶農,半巖茶農和外山茶農。

正巖的茶,以三坑兩澗(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爲主,附帶着周邊一圈山場。

半巖的茶,在正巖之外,比如小竹林(目前小竹林以河爲界,一邊是正巖,一邊是半巖),黃柏這些巖茶產區。

外山的茶,則很大,包括了武夷山風景區之外的廣大地區,像下梅,就屬於外山岩茶產區。

不同的茶產區,氣候環境不一樣,溫光水氣土完全不同,產出來的茶青自然品質各異,那麼,製作出來的巖茶的口感,也是大相徑庭的。

銷售的不太懂加工的內幕和細節,而外山的則不太懂得正巖茶的加工祕訣。

《6》

從上述分類,可以得知:

在武夷山的茶葉從業者的衆多細分種類裏,各自都有各自的一塊地盤,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裏玩耍,但誰也別想進入別人的領域裏折騰。

沒有茶山,只銷售茶葉的,只做面向遊客的零售生意的茶商,是不會銷售正巖茶的,因爲進價高、利潤薄,遊客很容易就找到正巖茶農家裏自己買茶,做爲中間商,賺不了幾個差價。

而有茶山的羣體,外山的,也不懂正巖和半巖的人家的茶是怎麼做的。因爲隔得遠,也因爲同行相妒。

比如,同是寫公號的其它選手,就不太瞭解村姑陳是怎麼寫稿的,是歪着,還是趴着,是穿着蕾絲睡衣,還是頭上戴着大蝴蝶結。

因爲村姑陳就不會讓同行進到自己寫作的房間裏去。

同樣,同是做茶的同行,人家就不可能讓你去參觀人家的茶廠、生產間,爲什麼?怕偷師學藝啊。

SO,即使同爲武夷山的製茶人,外山的,也不一定喝得懂正巖的茶是怎麼做的。

《6》

對一項知識的掌握,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

對一門技能的掌握,是需要努力和鑽研的。

就算你是當地人,你不是這個行業的,也一樣一知半解。

就算你是當地的製茶人,你不是那個重量級的,你不是那個圈子的,你不是那個階層的,也一樣霧裏看花,只能略懂。

並不是所有武夷山的人,都懂武夷巖茶。

正如並不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懂種水稻。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