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間自己的房間》是伍爾夫在劍橋大學的紐納姆學院和哥頓學院兩次講稿集成的散文冊子,整本書主要以“女性和小說”(確切地說其實更多地談論了寫作,不止是小說)爲主題,不僅回顧了女性創作的歷史,還順帶着捋了一遍女性社會地位的抗爭和變化。從可讀性和語言上來說,有意識流的痕跡,雖然有些句子有點“流放”的感覺,甚至有時那種畫面感是電影裏蒙太奇的手法效果,但伍爾夫的語言的優美和一種幽默感還是能讀得出來,這一版的中文翻譯也非常的精巧,基本上達到了“信達雅”的水準,可讀性很強,而且總能讓人追着想要看看她還說了些什麼。

​#爲她點贊#

親愛的倫納德,要直麪人生,永遠要直麪人生,瞭解它的本質。最後,認清它,熱愛它的本質。然後,從中得到解脫。倫納德,永遠記住我們之間的歲月,那些歲月,永遠記住我們的愛,永遠記住這些時時刻刻。——《時時刻刻》

弗吉尼亞·伍爾夫(婚前名,弗吉尼亞·史蒂芬)(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二十世紀英國傑出的女作家,是現代派和意識流文學的先鋒,著有《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等書。《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常被看作是女權主義(或“女性主義”)的代表作和理論範本,裏面的字句連綿不絕,語言功底深厚。既有對於細微情感極至精準的描摹,又有在戰時背景下難得的女權意識萌芽的字字珠璣。雖是一本不長的散文集,但讀起來帶勁,總能讓人爲她直指人心的字句興奮不已。

伍爾夫的一生坎坷痛苦,充滿了寫作但又在思想上、心理上承擔着巨大的壓力,鬥爭無時不刻不在發生着。但她又何其幸運遇到了珍愛她的丈夫倫納德·伍爾夫。她經歷了歷史的動盪,包括兩次世界大戰,親人的陸續離世也讓她精神上備受摧殘。在與倫納德結婚後,精神狀態每況愈下,但在丈夫的悉心照料與精神支持下,不僅完成了很多爲世人所讚歎的著作,還在自家地下室成立了專屬出版社(這點狂羨慕有沒有?!),有夫如此,大概也是不幸人生的一點幸運和獎賞。但也許精神狀態對她的影響是沒辦法完全消磨掉,在1941年伍爾夫自沉於家附近的烏斯河中,像她的語言一樣,你說它沒意識,但卻在有態度地流動着,像首緩緩講述着的詩,深沉又有着通向遠處的希望。哦忘了說,伍爾夫是一名女同性戀者。

女人要有一間獨立的房間和錢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讀書時在外國文學的課上聽一個留法的老師講到的,她在巴黎高師做過訪學,那時候她優雅淡然的樣子我至今都印象深刻。但並沒好好仔細讀過,走馬觀花看個大概就算過去了。差不多十幾年後,又翻出了這本書,在有一個全職工作,卻也時刻幻想着自己能夠全天地閱讀,偶爾出去走走,拈花弄草,思慮成熟了就開始寫作的生活。這本書距第一次發表已經也過去了快要一個世紀那麼久了,但裏面的字字句句於我心真是慼慼然,每一句話都值得爲它鼓掌

從可讀性和語言上來說,有意識流的痕跡,雖然有些句子有點“流放”的感覺,甚至有時那種畫面感是電影裏蒙太奇的手法效果,但伍爾夫的語言的優美和一種幽默感還是能讀得出來,這一版的中文翻譯也非常的精巧,基本上達到了“信達雅”的水準,可讀性很強,而且總能讓人追着想要看看她還說了些什麼?如:

“還有些,雖然人還未過中年,但臉上已起了褶子,爲壓力所迫,變成奇形怪狀的一團,讓人想起水族館的沙灘上費盡力氣爬上爬下的那一隻只碩大的螃蟹和龍蝦。”

瞧吧,這幾句真真兒是寫得妙趣橫生。

《一間自己的房間》是伍爾夫在劍橋大學的紐納姆學院和哥頓學院兩次講稿集成的散文冊子,整本書主要以“女性和小說”(確切地說其實更多地談論了寫作,不止是小說)爲主題,不僅回顧了女性創作的歷史,還順帶着捋了一遍女性社會地位的抗爭和變化。集中討論了關於女性寫作小說者和女詩人的差異,如何寫作,如何處理與讀者的關係等等,有的地方竟然讓我覺得以爲自己在讀一本文學理論的書。

其中最重要的是她在書中《一間自己的房間》這個篇目內,拋開了什麼是婦女、什麼是小說之類不談,化身一個虛擬的“瑪麗”在河邊沉思,遊走在各種各樣的作品中間,鮮明犀利地提出了一個廣爲後世流傳的觀點,一個女人如果想要寫小說,必須要有錢(500英鎊/年)和一間可以上鎖的自己的房間。這樣纔可以不受任何干擾擠壓,能夠專心寫作。想要出去隨便走走的時候,就隨心去走走。每天不爲生計發愁。有其他讀者換算過當時的500英鎊其實是很大一筆錢,差不多等同於現在每月收入3.3萬元人民幣左右。誠然,伍爾夫確實是在經濟條件上屬於優等的,不止當時,放到現在也是“白富美”行列的,而且屬於早已財務自由的人。那麼,是不是等於她的觀點和內容我們無需再多做了解了?對我們而言也毫無意義了?我覺得不是的,與其矯情這筆錢放到現在能不能實現,不如去看看她到底說這些是爲了什麼。每個作者在提出觀點的時候夾帶着自己的立場和身份甚至是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一本書和一篇文章完全剔除了這些,那和自然科學的教科書也無異了吧。所以批判性思維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呀。

在這個篇目內,伍爾夫在書中列舉了很多女作家、女詩人的生活和作品,並一一進行評論。其中包括簡·奧斯丁、勃朗特姐妹,甚至南丁格爾也在討論之列。伍爾夫從沒有直接地喊話男權社會的不公、不平等甚至於惱羞成怒一般地斥責這個社會;相反地,她只是透過一個個女性作家和她們的作品來透視女性與寫作的經歷(其實也是女性主義/女權主義自我意識萌芽的發展歷程)。她在這其中回顧了很多女性寫作史,比如談到18世紀末的婦女生活的改變:

“婦女做起了翻譯,寫下了無數蹩腳的小說,爲自己掙些零花錢或是用來貼補家用,只是如今連教科書上也無跡可考了。……十八世紀末的婦女,頭腦異常活躍——她們做演講、組織集會,撰文評論莎士比亞,翻譯經典著作——足以證明,婦女可以通過寫作來賺錢。……這樣一來,在十八世紀即將結束之際,一場轉變開始了,若是由我重寫歷史,我會把這一轉變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因爲在我看來,這比十字軍東征或是玫瑰戰爭的意義還要重大。”

此外,她所謂的“婦女寫作”中的“婦女”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指那些更廣大範圍內的普通婦女。她將這些或許在當時被嘲諷的作品和人比作是先行者,其實就是指是這些人開始不斷地嘗試,跳出當時對“婦女”的社會形象界定,拿起筆,無論是在一個公共的空間還是在一座鄉間草屋;無論這些作品是束之高閣還是廣爲傳閱,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人爲後面的人鋪平了道路,“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

“每一部傑作都並非孤身一人來到世間,它們無不是經年累月共同思考的結果,是羣體智慧的結晶。因而,在一個人的聲音之後,響起的其實是衆人的共鳴。”(pp232)

這段話好到讓人想鼓掌!是的,無論是她批評的夏洛特·勃朗特,還是她極力推崇的簡·奧斯汀,她們的文字無一不是凝結了走在她們前面的女性的心血和思考,同時也啓發着後面的人前仆後繼地跟着上來。

回到這間帶鎖的房間和五百英鎊的收入。我想她的意思除了這樣的物質條件可以保證你的寫作時間以及不被幹擾之外,應該也是一種對於女性平靜而客觀的獨立思考能力的推崇。只有在這樣的思考力驅動下,纔不會心懷膽怯,寫出的文字纔不會充滿了對生活不公的怨恨,纔會讓被埋沒的詩意得以復活。此外,也更加不用非要迎合“評判者”去一爭高下。

“評判高下以作小錢或許算得上有趣,但若作爲職業,便最爲徒勞無益,而若是對裁定者的判決一味地唯唯諾諾,那就是奴性十足了。寫下你想要寫下的,那就是了。至於會流芳百世,還是過眼雲煙,誰也不會知曉。但哪怕要犧牲一絲一毫你心中的所見,褪去一點一滴你眼中的顏色,只爲向某個手裏拿着銀罐的校長、某位袖中裝着量尺的教授以表敬意,都是最爲可鄙的背叛。”

伍爾夫說,五百英鎊的年收入是沉思的力量,可以上鎖的門意味着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討論女作家們的作品那一篇章時,裏面提到了一位女詩人溫切爾西夫人(生於1661年),以爲出身貴族,嫁與名門,膝下無子女,但留有書卷和詩集的女人。伍爾夫引用了她的一些詩句,但也同時評價道“她的心境絕無可能是‘無有雜念,亦無所牽掛’,正相反,她的心爲怨恨和不公而煩憂分神。在她看來,人類一分爲二,男人皆是‘反對勢力’,男人既可恨,又可懼,因爲他們大權在握,阻住了她心中的去路——就是寫作。”伍爾夫繼續評論道“倘若她可以放下心中的忿恨和恐懼,不再平添上痛苦和不滿,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心中燃燒的那團烈焰。她的字裏行間也會流露出純粹的詩意。”對溫切爾西夫人寫出的純粹的詩意的字句,伍爾夫是肯定且帶着惋惜,認爲“如此可以傾心自然,精心於思考的女人卻不得不去書寫怒火和痛苦,太令人遺憾了。”但伍爾夫也表明知道這樣的社會環境和角色分配下,女人不得不這樣做,創作的內容也不得不如此。想象着她可能是在一間鄉間的草房裏,被心中的顧慮和現時的生活困擾折磨地肝腸寸斷。畢竟,寫作不是女人的正經事,而家務,打理房間,繁複又精緻的衣裝纔是女人最大的成就。但這也正反映出了,並無法客觀獨立思考而不受這種社會現實纏繞的表達和寫作,而只能是將生活中的哀怨與艱辛統統訴諸文字。

除此外,在她對文體和行文章法的討論內容中,我其實有點窺探感覺到她所謂的“一間自己的房間”不僅僅是一個獨立思考的實體空間,在寫作這件事中,更是對女性寫作結構和邏輯創新的一種暗示,她期待着女性的寫作能夠跳出千百年來男人畫定的範圍,能夠不再因循守舊地按照男士們已經規定好的寫作章法來進行。她提醒女士們不要就這樣貪圖便利地直接走進已經造好的“房間”中去。這也提醒了我們要去看看究竟女性視角下的文學理論有沒有一點不同,在一些號稱“女權主義”寫作者的字裏行間究竟有沒有一點努力是朝着重新構建一種不同的結構。

成爲你自己,深刻而充滿希望地生活

伍爾夫自己的艱難困苦在她的文章中絲毫沒有透露,不僅如此,在當時來講,她的語言充滿了鼓勵與對未來的希望。她說:

“我希望你們可以盡己所能,想方設法給自己掙到足夠的錢,好去旅遊,去無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來或過去,去看書、做夢或是在街頭閒逛,讓思考的魚線深深沉入這條溪流中去。”

不能同意更多,每天匆匆忙忙地趕路,處理繁雜無止境的工作,這些都在事實上阻礙了人對很多感興趣事情的思考,甚至有時是工作上的事情,也只能是零碎的時間思考。更多時候,更多的人慢慢地成爲了一個大機器上的螺絲釘…沉下心思考和寫作是需要時間的,以及需要放下工作和日常的操勞。絕不是抱怨,只是在陳述一個個人經驗到的過程。

她暢想着:

“當我們中的每個人每年都有了五百英鎊和自己的房間後,能習慣於自由地無謂地寫出心中真實的想法;能稍稍逃出了那間共用的起居室,不再總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從人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去觀察人物,對於天空、樹木或是萬事萬物,都能從其本身出發去加以觀察;若我們的視線能透過彌爾頓的幽靈,因爲誰都不該擋住我們的視界;倘若我們面對事實,正因爲這是事實,沒有可以依靠的臂膀,我們只有獨自前行,而我們的關係是與現實世界的關係,而不僅僅只是和這個男人與女人的世界相關,那麼機會就會來臨。”

之於我,對於伍爾夫的觀點是完全贊同的,儘管這可能和經濟條件有很大關係,但並不意味着當我們達不到這個經濟要求時就可以放任自己不作任何要求,不是的。“取法乎上”,寫作的文字、邏輯都可以是很隨意的,但態度一定是嚴肅的。爲了迎合、爲了能有所謂“看頭”要犧牲掉自己看到的顏色,感受中的枝枝蔓蔓,我並不完全認同的。我不是一名專職撰稿人,所有的內容不爲經濟利益,不爲社會名譽,僅僅是我閱讀和生活中的一點感受和思考。對於伍爾夫書中對溫切爾西夫人文字的批評我也是逐漸能夠感受到的,我慢慢發現文字不該是吐槽和發泄生活不如意的另外一個陣地。因爲如果想要成文,勢必要經過思考和篩濾,就算有時倍感不能盡其意的壓力和強迫感,也是要努力寫出來。然後發現自己還沒有將想法打磨到一個極其閃光突出的地步,我後來感到這才正是需要去不斷學習、閱讀,甚至是出去走走的原因,也正是這樣,才能將魚線放長,最終釣出水中粼粼波光中的思想結晶。

相信我,這本小冊子遠比我的描述精彩得多也能帶給你更多。另外有一部電影可以看看——《時時刻刻》,用伍爾夫的一本《達洛維夫人》將三個女人的生活串在一起,交織又獨立。很遺憾,在成此文時,我還沒看完這部電影。但光看演員陣容也是值得一看,比如梅麗爾·斯特里普、妮可·基德曼、朱利安·摩爾……

另外再說一點,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前輩們不斷地努力與抗爭讓我們作爲二十一世紀的女性有了更多的獨立空間和時間,能更自由(至少看起來是)地選擇我們想要成爲的人,希望能珍惜這些來之不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