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挥师入京推翻明朝,建立大顺。谁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自成浴血奋战十几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关外的清朝坐山观虎斗,让李自成和崇祯杀得你死我活,最后被他们轻轻松松摘了桃子。清朝的八旗铁骑在山海关降将吴三桂的引导下,汹涌南下入关,入主中原成为天下之主。


清朝皇帝定鼎河山,一统天下,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数十年的夙愿,然而他们最初面临的局势很不乐观。中原王朝千百年来一直以儒家思想治天下,有着浓厚的崇尚“正统”的理念。而清朝前身是辽东边塞的建州女真部族,历来被视为“外夷”,在传统观念看来,他们并不具备君临天下统治中原的资格,即使当了皇帝也是“夷狄之君”。

前明的士大夫集群和民间百姓,虽然被迫屈服于清朝的强大武力,内心深处对他们却并不认同,清朝初中期暗流涌动的反清复明运动即由此而来,成为危及清朝统治的一个极大隐患。清朝初年的几位皇帝,都为此苦恼不已。在此背景下,清初几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在竭尽全力为改变自己的“夷狄之君”的形象而努力。


清朝皇帝虽然文化底蕴不足,但都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自入主中原以来,就非常重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继承学习,入关之后的历代皇帝,从幼年时开始就接收到系统完整的儒家教育。清人赵翼《檐曝杂记》中记述过清朝皇子凌晨早起苦读的情景:“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每天五更入宫上早朝时,天色未明,“都院百官未有至者”,文武百官们还没有来齐,“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赵翼感叹说,普通读书人以书本为衣食父母,尚且很少有人能如此勤勉,“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

清朝皇帝的努力没有白费,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皇帝,都具备了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书法、诗文都达到很高境界,整体素质远远超出明朝皇帝。最为典型的要数乾隆,他力图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文武双全、无所不能的全能皇帝,不仅开创了战功赫赫的十全武功,还成为清朝最为高产的诗人。


乾隆一生创作诗歌,据粗略统计达到四万首之多,不仅在清朝绝无仅有,就是在整个古代历史中也极为罕见。不过,后世对于乾陵的诗作水平却评价不一,大部分持否定态度,认为乾隆的诗作都是粗制滥造、有数量无质量之作。那么,乾隆的诗歌水平到底有多高?他的诗到底写得怎么样?他的亲儿子嘉庆曾经说过一句话,无意中说出了真相。

嘉庆十八年,满朝文武都在为筹备嘉庆的诞辰庆典而奔忙。按照惯例,在京的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官员,都要向皇帝献上祝寿诗文。一位八旗都统因不通文墨,就让自己的家庭教师龙某代笔。龙某受命之后,冥思苦想不得要领。他在翻阅诗集时,忽然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他从乾隆的《御制诗集》中费尽心血摘录了200多句诗,然后精心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这种文学形式称为“集句”。这首与众不同的集句诗果然力拔头筹,引起了嘉庆的注意,他对这首诗反复吟诵,连连称赞,随口说了一句话:“士子往往不屑读先皇诗,此人熟读如此,具见其爱君之诚”。嘉庆无意中说了一句大实话,原来他老爸乾隆的诗作水平,即使在当时也不被读书人和文化界认可,甚至于到了“不屑读”的地步,可见乾隆的诗确实写得不怎么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