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正式宣佈對伊拉克開戰,伊拉克戰爭也由此正式爆發,這場歷時8年多,結束於2011年12月18日的戰爭對世界也可謂是影響深遠。即使僅從戰役戰術的角度看,其中也不乏一些經典案例。

不是電影:26名美國特種兵激戰一個裝甲師,無一傷亡,擊潰敵人

如2003年4月初發生在伊拉克北部德貝卡地區,由美軍特種部隊擔任主力,扼守重要隘口擊潰伊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的案例,就極大地展示出了美軍優異的裝備性能,以及其良好的戰場溝通、空地支援等能力。

從當時的背景看,在三月初,美軍第三步兵師已從科威特西北方向向巴格達挺進,在伊拉克東南部美海軍陸戰隊及英軍組成的聯軍也在發起攻勢。不過,由於當時土耳其不允許美軍借道,美軍的特種部隊就只能搭乘MC-130特種作戰飛機沿敘利亞北方邊境滲透進伊拉克北部。

不是電影:26名美國特種兵激戰一個裝甲師,無一傷亡,擊潰敵人

在當地,雖存在有美軍的“盟友”庫爾德武裝,但在美軍的第173空降旅重兵部隊尚未抵達前,僅以當時的兵力來看,美特種部隊和庫爾德武裝骨幹力量和伊拉克正規軍相比,根本無法估量,伊軍僅步兵數量就超過6000人,在裝備上還擁有包括T-55主戰坦克、BMP-1和MT-LB裝甲戰車等等,達到1個裝甲師的實力。

然而,即使在如此大的差距下,美軍當時派出的四支特戰小隊依舊在位於摩蘇爾和基爾庫克間一處隘口成功阻擋了伊拉克部隊的北移,併成功保障了美軍第173空降旅安全抵達。

不是電影:26名美國特種兵激戰一個裝甲師,無一傷亡,擊潰敵人

就當時具體的作戰情況來看,當伊裝甲部隊向德貝卡地區推進時,美軍391特戰部隊先是使用“標槍”導彈對伊拉克軍隊進行阻擊,不過之後,由於伊拉克軍隊開始動用T-55坦克進行反擊,美特戰隊員也被迫後撤到一處稱爲阿拉莫的山脊。

但是當美391、392特戰小隊匯合後,便很快開始呼叫空中支援,並迅速建立了“標槍”導彈發射陣地,之後更是連續摧毀伊軍3輛裝甲戰車及3輛軍用卡車,受此重創,伊軍也開始停滯不前。

不是電影:26名美國特種兵激戰一個裝甲師,無一傷亡,擊潰敵人

與此同時,美軍的394、395特戰小隊還試圖從側翼發起進攻,不過,由於行蹤被發現,隨即便遭遇炮火猛攻,然而結果卻是美軍特戰小隊依靠悍馬裝甲車的快速機動能力,及優秀的戰術調動很快就脫離險境,待美軍空中支援到來後,伊軍也就徹底的潰敗了。只是,讓人驚訝的是,在這場被美稱爲“阿拉莫大捷”的行動中,美特戰隊員竟無一傷亡,甚至有一種說法稱,當時主要參與進攻的美軍特種兵也僅有26人,相當不可思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