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廣袤的關中平原東部腹地,有一塊神祕的處女地——滷陽湖(俗稱滷泊灘),她位於西禹高速公路以南,渭清公路以西,富平縣劉集鎮以東,橫跨蒲城、富平兩縣,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1.5至7公里,總面積109.14平方公里。滷陽湖原屬古三門湖的一部分,由於地殼運動及黃河、渭河穿道而過,滷陽湖分離,獨立成內陸湖。


王吉友,男,1963年2月生,陝西蒲城人,大學文化程度,曾在西藏部隊服役19年,少校軍銜,1998年復員軍官。回地方後,從事記者20年,現爲《西北信息報》社深度報道部主任。1984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數百篇散文、小說作品刊發報紙、雜誌及網絡平臺。《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巍巍秦嶺育神秀,滔滔渭河潤萬物。在廣袤的關中平原東部腹地,有一塊神祕的處女地——滷陽湖(俗稱滷泊灘),她位於西禹高速公路以南,渭清公路以西,富平縣劉集鎮以東,橫跨蒲城、富平兩縣,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1.5至7公里,總面積109.14平方公里。南距渭南40公里,西至西安78 公里,閻良2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92公里。

據地質學家勘察測定,距今萬年前,滷陽湖屬古三門湖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殼構造作用,隨着渭河的形成,滷陽湖分離,獨立成湖,面積約爲現在的數十倍。

陝西有這麼一句話“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在中國歷史上有290年春秋的唐代,從高祖李淵到僖宗李儇(xuan),有18座唐帝王陵墓分佈在渭北高原上,號稱 “關中唐十八陵”。其中有4座就在蒲城,分別是睿宗李旦橋陵、玄宗李隆基泰陵,憲宗李純景陵和穆宗李恆光陵,加上以墓爲陵的讓皇帝李顯的惠陵合稱 “唐五陵”。

大家知道,強漢盛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開元盛世時期,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了頂峯,代表了當時世界發展的最高水平。

唐睿宗李旦,他是女皇武則天的第四子,李隆基之父。他曾三次登上帝位,在位8年,正式執政兩年半,建樹甚微,後人評價他雖無政績,但聰睿明智,恭良謙讓,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急流勇退,三讓天下,上讓母親,再讓兄長,三讓兒子,防止了宮廷政變,順應了歷史發展,爲“開元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所以他死後送廟號“睿”,就是指他生前三讓天下的聰睿明智之舉。


唐睿宗李旦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爲自己選墓地。這件差事落在了袁天罡和李淳風肩上,李旦給了袁天罡一枚麻錢,給李淳風一苗針。袁天罡先出發尋找最好的風水寶地,他走過九州十八縣,遍訪名山大川,到了蒲城地界,一眼就看見了豐山。此山正峯勢險,封頂開平,東西向曲峯起伏,狀如臥龍,向南有萬畝湖面,是建陵的好地方。於是,他勘察了方位,把麻錢埋好後回朝交旨。李淳風等袁天罡回朝交旨後,出發勘察,沒費什麼事,選準位置,以針定位,回朝交旨。李旦聽了袁、李二位彙報,暗差心腹太監前去驗看,太監按照二人所提供的地貌、山行前往,發現銀針恰巧插在錢孔正中,而橋陵的墓址就確定在這依山傍水的豐山。所謂的水便指的是滷陽湖。

滷陽湖原屬古三門湖的一部分,由於地殼運動及黃河、渭河穿道而過,滷陽湖分離,獨立成內陸湖。隨着渭河河道進一步北移和周邊水土流失淤積,至周秦時已成灘湖混成的景象;唐宋時,湖面達到數萬畝,自古相傳“滷陽湖,岸口寬,一天一夜渡一船,南來北往多半天”,道出了一望無際,煙波浩渺的滷陽湖昔日水深而廣的景象;由於人類的過度墾荒加上明朝大地震影響,水面縮小至6000餘畝。近代人類墾荒和鹽硝工業活動的加劇,尤其是上世紀後期的大量圍湖造田,湖區溼地大面積消失,本世紀初天然水域溼地僅剩千餘畝。

滷陽湖區域內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爲541.7毫米,而蒸發量達1000-3000毫米,相差2-5倍之多。降水量少,地表水補給嚴重不足,大量湖水被蒸發,導致蓄水減少,日漸乾枯。再也看不到滷陽湖昔日航船繁忙,車水馬龍繁榮景象,滷陽湖成了一個“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的鹽鹼灘。

古時東爲陽、西爲陰,這樣一則湖水含鹽滷,二則又屬陽,即取其名爲“滷陽湖”。不知在什麼時候,湖水退去,航船停泊靠岸,故人們又取其“滷”(滷水)、“泊”(航船停泊)、“灘”(湖變爲灘地)之義爲“滷泊灘”,一直延續至今。(此稿依據網絡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