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發該小區停用快遞櫃的,是豐巢在五一前夕發佈的一則收費公告。至此,豐巢快遞櫃規模增至7.4萬組。

摘要: “兩頭”收費,負債累累的豐巢急了。

天下網商記者 蔣嬋娟

這兩天,在杭州東新園小區派件的快遞員小吳有點煩。

中午12點,上午的快遞包裹還有一小半沒送完。他草草扒了幾口飯,火速投入工作。“感覺像提前過上雙11,長期下去還真有點喫不消。”而放在以往,他可以午休兩三個小時。

原來,東新園小區的快遞櫃從5月6日開始正式停用,小吳需要挨家挨戶上門。引發該小區停用快遞櫃的,是豐巢在五一前夕發佈的一則收費公告。

公告顯示,豐巢將向用戶收費。超過12小時,每12小時收取0.5元,3元封頂。購買會員後,價格會低一些。

這一舉措顯然引起了不滿。

“東新園業委會和物業一直認爲,豐巢快遞櫃的這個行爲損害了全體業主的利益。”東新園一物業工作人員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由於法定年節假日不計費,5月6日,長假結束後的第一天,矛盾全面爆發。

而就在5月5日晚間,豐巢還放出了一則重磅消息,其擬與中郵智遞(中郵速遞易運營主體)進行股權重組。重組後,中郵智遞成爲豐巢全資子公司,兩者合計市佔率將達到69%,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而這,或許也爲豐巢正式推出收費政策增加了底氣。

豐巢想借收費改變連年虧損的狀態,關鍵是,這錢真的好賺嗎?

5毛錢不好賺

4月30日,豐巢出臺了具體的收費標準。

普通用戶:可免費保管用戶包裹12小時,超時後,每12小時收取0.5元,3元封頂。豐巢會員:月卡5元/月,不限保管次數,當月任意收件,每件可享7天長時存放,有效時長30天;季卡12元/3個月,不限保管次數,7天長時存放,90有效。

東新園直接停用豐巢服務,是對這一收費政策最直接也最具代表性的反應。

而暫時沒有停用豐巢服務的小區居民,也都藏了一肚子的火。記者走訪發現,一提起豐巢收費的問題,用戶抱怨不絕。

有人認爲豐巢櫃解決的是快遞最後100米,方便的是快遞員,二次收費不應該:“我出了快遞費,本來就包含了送上門服務。豐巢已經向快遞員收了費,再收一次,我覺得沒道理。”

有人認爲收費要經過同意:“快遞員如果打電話提前告知,經過我的同意再放,那我願意付費。現在是快遞投放了之後才告知我,超時了我還得出錢,既然這樣,讓快遞員都給我送上門吧,我家都有人的。”

有人認爲時間不合理:“12個小時太短了,有些快遞一早投櫃,我晚上下班都還沒回來,時間就過了”,“收費也能理解,但是起碼要24小時才合理”。

對此,快遞小哥也十分無奈。

快遞員小李表示,根據規定,如果投放豐巢櫃,每單要從收入中扣除0.3-0.5元不等的費用。但因爲每天派件量超300個,逐一打電話時間成本過高,逐一送上門難度更大,所以還是願意投放。

現在,豐巢一向用戶收費,用戶不讓投放了。

“晚上我已經接到七八個客戶的電話,要求把快件取出,送到家裏。”小李說。

多個快遞網點的老闆也對記者透露了隱憂:目前快遞單價低,派費空間小,快遞員只能依靠增加單量來提高收入。如果要送貨上門,勢必會影響單量,進而影響收入。接下來或許會有快遞員流失,留下來的快遞員將會承壓更大。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現在政策剛開始,少數客戶送上門還能滿足,後續量越來越大,那纔是真正的困難。”一位網點老闆說。

收割時機成熟?

這並非是豐巢第一次嘗試向用戶收費。

去年,豐巢快遞櫃就曾陷入“誘導用戶消費”的輿論爭議中。不少用戶反映,在豐巢快遞櫃取包裹時,會出現“讚賞”頁面,需要支付1元讚賞才能開櫃取貨。儘管可以“跳過”,但是按鍵設置不起眼,導致部分用戶以爲需要強制讚賞,由此引發了網友關於豐巢是否誘導收費的討論。

豐巢幾版“求打賞”頁面

時隔半年多,豐巢爲何再次推出收費服務?

一則,疫情的到來,“無接觸配送”給包括豐巢在內的智能快遞櫃帶來極大利好,增加了用戶對於快遞櫃的使用習慣和粘性。趁着這股熱乎勁,豐巢推出收費服務,多少有點趁熱打鐵的意思。

二則,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豐巢擁有機櫃18萬個,市場佔有率約44%,速遞易擁有機櫃10萬個,市場佔有率約25%。兩相聯合,讓豐巢底氣更足。

其實,豐巢對於速遞易的收購早有徵兆。從去年年底開始,一系列的股權變動就已展開。

2019年12月,豐巢快遞櫃的前主體公司豐巢科技的註冊資本由原來約24.50億元變更爲約11.67億元,普洛斯等從股東名單中退出;同月,持有中郵智遞10%股權的浙江驛寶股權發生變更,菜鳥退出。今年4月底,亞東北辰從中郵智遞退出,所持股權由明德控股最終接手。

可見,對於此次聯手“收費”,豐巢盤算已久。

收費背後:5年虧損20億

冒着罵名推行收費,是因爲在亮眼的估值下,豐巢套着虧損的緊箍咒。

2015年6月,順豐、申通、中通、韻達、普洛斯中國5家公司聯合宣佈,共同投資豐巢科技,計劃用豐巢智能快遞櫃,來解決快遞最後100米的痛點。

隨後,豐巢在全國範圍內開啓了瘋狂布櫃政策。短短一年,豐巢就完成了2萬組快遞櫃的佈局,2017年9月,其又以8.1億元全資收購了行業對手之一中集e棧。至此,豐巢快遞櫃規模增至7.4萬組。

隨之高漲的是豐巢的估值。2017年1月,豐巢完成A輪融資25億元,估值55億元。一年後,豐巢B輪融資20.7億元,估值高達90億元。對一個成立僅兩年多的公司而言,這無異於坐上了火箭。

可與高身價不符的是,自成立以來,豐巢從未實現盈利。

公開數據顯示,豐巢2016年虧損2.5億,2017年虧損3.85億元,2018年前5個月就虧損了2.49億元,2019年虧損口子進一步擴大,達到7.81億元。今年情況依舊不樂觀,一季度虧損2.45億元。

不到五年,總虧損已超20億元。

究其原因,一是成本高,二是沒有找到盈利模式。

快遞櫃是重資產,設備成本高。豐巢在小區、寫字樓、學校等地方設櫃,還要支出進場費和租金。此外,櫃機還需要持續支出日常維護費用。據瞭解,一臺智能快遞櫃一年的運維成本約爲10萬元。

與高成本相對的是低收入。

豐巢目前仍以向快遞員收取寄存費、爲用戶提供寄件服務爲主。

它也在進行嘗試多元化創收,比如主推微信公衆號取件、出售微信廣告位、開設“豐巢特惠商城”,銷售食品、美妝、傢俱等商品,又比如開展社區洗衣服務、自助購彩服務、向追星女孩們出租櫃機屏幕等,可收效甚微。

豐巢躺贏了嗎?

如今,拿下市場份額的豐巢躺贏了嗎?恐怕沒這麼簡單。

首先,快遞櫃盈利難普遍存在。豐巢併購的中郵智遞同樣燒錢,截至2019年底負債總額26.56億元。兩者合併後,消費者未必願意爲付費買單,虧損仍將存在。

中郵智遞去年及今年一季度主要財務指標

其次,豐巢面臨着極大的市場不確定性。

2018年6月14日,申通、韻達悉數轉讓豐巢股權。受讓方爲深圳瑋榮,深圳瑋榮由深圳明德控股持有,而明德控股持有人爲順豐創始人王衛,王衛持有豐巢科技超過68%股份。

通達系退出了豐巢,意味着他們可能會轉向其他快遞櫃。

據豐巢2016年公佈的數據,在快遞櫃使用量上,中通佔比22%、圓通佔比18%、申通佔比14%、韻達佔比14%、百世佔比10%,作爲目前最大股東的順豐只佔6%。

如果通達系客戶轉向,豐巢將向何處去?

更何況,在快遞櫃這個市場上,巨頭角逐依然激烈。

2018年,中通兔喜誕生,主要業務包括快遞超市和快遞櫃。

2018年,菜鳥推出了快遞櫃業務。在快遞櫃之外,菜鳥驛站佈局也在不斷加深。

目前,菜鳥驛站已在全國100多座城市數萬個社區提供免費保管、丟失包賠等快遞服務,採用自助+多組智能櫃+送貨上門等多種方式組合,爲消費者提供按需包裹服務。

菜鳥驛站相關人士表示,遍佈全國社區的站點將繼續爲消費者提供免費保管服務,不會誘導、強制消費者付費。

豐巢收費,收入或許會有增加,但它將不得不面臨用戶流失、行業競爭加劇以及重組效果不及預期等風險。

前方沒有躺贏,只有險路。

編輯 徐藝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