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幻作家郝景芳:未來,什麼樣的孩子纔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人工智能帶給我們方便,同時也在取代我們的工作。我們已經看到當下智能技術正在取代越來越多的勞動型工種,未來會蔓延至更多行業。那麼對於孩子而言,20年後他們長大應如何面對這一趨勢,又該如何適應這個時代?

針對這一主題,11月15日上午,知名科幻作家、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在由財視傳媒與未來圖靈聯合主辦的“2018未來發布峯會”上發表演講。

她認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讓孩子像機器人一樣成長,要賦予孩子真正的思考能力及創造精神。

如果孩子只能用標準答案做題,只會遵照老師的要求循規蹈矩,那他就適應不了這個時代,那他就只能被機器人所取代。他必須能夠研究必須能夠創造,必須有好奇精神,必須有探索精神,必須有適應多樣性的能力,必須有靈活接受挑戰的能力,必須有不斷轉化身份的能力。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真正的思考能力以及真正的創造精神。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思考、真正的創造呢?

郝景芳的答案是——“創造力就是理解這個世界最深刻的原理,並且能擁有基於理解力之上的進一步的想象力與探索精神。”

以下郝景芳演講實錄由財視傳媒編輯整理

我自己是一個科幻小說作者,在科幻小說裏面我們想象未來,每個小說代表對未來的想象。我還有兩個身份,一個是經濟研究員,我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畢業之後一直在一個智庫做經濟研究。我們做經濟研究的時候也要預測未來,根據經濟政策對你預測的未來做出反映或者做出規劃,(我)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做教育,我有自己的兒童教育品牌童行學院,做教育就是面向未來,因爲教育要想象孩子長大面向什麼樣的未來,如何讓他們做好準備。教育的本質就是對未來做出預測並且做出回應。

我今天從預測未來的方法開始講。這幾種方法是我們做經濟研究的時候經常用的:“趨勢”、“週期”和“模型”。趨勢和週期是兩種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使用過去的數據讓你觀察,然後用過去的方式對未來做一個推算。大家看右邊這個圖很明顯,中間這個紅線是大家平常用的預測趨勢的曲線,基本上它的原理就是如果過去是怎樣增長,我們相信(它)未來還是這樣增長。

那週期是什麼?也是通過過去的規律推測未來,但是更多是推測短期變化,就是圖中綠色曲線。而且很多時候可以通過其他國家或者其他地方有興衰的上下趨勢進行預測。

那模型是什麼?經濟學用的不多,它從微觀假設開始設想,如果每個微觀課題都是按照這樣的模型去演化,那麼宏觀會是怎樣?這就是基礎假設預測未來。

這幾種方法聽起來非常理論,這是我們做研究的時候經常用的。那如果把這幾種枯燥模型用到人的未來預測,會有什麼結果?

有關人的未來預測,我想分析人的生活方式——人如何生活,人的未來怎樣生活。首先趨勢研究最長久的發展規律,那麼一定要觀察非常長時間尺度的變化。我們研究人一萬年的變化,(原始社會)人只有兩個身份——採集或者狩獵;農業社會人開始定居下來,那個時候有士、農、工、商,但是90%的人都是農民,只是農民的基礎上有一小部分商人和工匠,還有一些在此之上的士人

到了一百多年前進入工業社會,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職業的多樣性,人的多樣性、自由度大大增加了。工業社會區分,是從現在的國家統計局的分類拿過來的,其中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信息、房地產、金融、商務服務等等,最大的特點是基於工業生產,在工業生產的基礎上衍生了很多行業,人身份的多樣性、職業的多樣性和自由度大大增加了。

我們現在處於什麼社會?我覺得我們處在真正信息化社會的邊緣。未來知識化或者信息化成爲我們社會一個最主要的支柱性產業的時候,那時信息產業或者知識產業,就像現在的工業一樣,可能是整個社會里面最支柱的產業,而(此時)我們整個經濟體一定會變得更加多樣性,人一定會有多種職業、多種身份,有非常的自由度。

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這種知識信息社會的邊緣的體現,包括最近這幾年非常流行的各種各樣新的內容生產分發、數據生產量分發、數據技術,與溝通交流相關的例如傳媒行業,與個人相關個人IP的打造例如自媒體。在未來我們會沿着這樣的趨勢不斷深化,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爲一個新的生產主力,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的社會里,人的身份多樣性一定會大大增加,我們一定會有更多樣的選擇。一萬年的發展規律下來,其實人類的社會形態有很多種,但是唯一不變的大趨勢就是人類職業、身份的多樣性一直在逐漸豐富

所以今天可能想象不到當我們的孩子長大,20多年以後社會會有什麼新職業。我們如果讓孩子適應這種大趨勢,最重要的就是告訴他未來是非常多樣的,你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今天想也想不到的新機會。

短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什麼?我們可以看過去走在我們前面的國家,他們都是怎樣經歷短期發展的。我們可以把每個國家的短期發展都看成一段非常快速的建設時期,加上基本工業化完成之後的工業化深化時期,再加上工業化深化已經到科技推動的時期。日本韓國這些國家都在我們之前幾十年經過快速發展到深化發展,現在進入高科技發展階段。英美國家可能一百多年前開始了一個週期的經歷過程。

那麼我們現在在這樣的週期裏,剛剛從貧窮國家到粗糙工業化和基本建設達成的時期,所以我們經歷40年的快速發展,就是因爲基本工業化時期大家的發展速度都是很快的。我們如果沿着這樣的發展週期走下去,到了科技發展時期,我們整個社會的結構會是怎樣的?

這個圖中的紅色是我們中國的就業結構,最左邊是製造業和建築業,我們現在的就業還是最多集中在製造和建築業;藍色是美國的就業結構,(最多的)集中在右邊是高技術含量、高知識含量的服務,其中有各種各樣的科研行業,有教育以及健康服務,還有服務業、金融業、公共部門等等。我們的經濟如果是按照粗糙的工業化到(深度的)工業化的升級,再進入高附加值、高知識密度、高技術含量的階段,那麼我們的就業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

如果我們期待着中國經濟按照這樣的規律走下去,可能孩子長大的時候,跟工業相關的就業比例就沒有那麼多,社會要求他們進入高知識密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行業,其中科研類和創新類以及娛樂行業,都是未來發展的主力。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必須讓孩子對那時的科技創新類的就業做好準備。

從模型的角度怎樣預測人未來的發展?現在心理學裏面最常用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是說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有這些需求。我們必須先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喫飽,達到基本的生理滿足,然後纔能有安全需求,有房子住有安全的環境有醫療保障等等,接下來我們希望能夠結交朋友獲得愛情,組建家庭,然後對自己受到尊重有需求,最高層次的需求是我們每個人心理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希望我們這一生過得有意義,希望我們能夠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等等。

這幾個層次都是同時存在於人的心理,但是隻有滿足最低層次,纔有心力實現更高的發展

80年代的時候是喫飽的需求,90年代我們有了新財富,我們希望每個人都生活的安全感,所以房地產需求是一個最大的需求,現在我們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有房子住了,多時候是在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這其中就看到新的機會,例如短視頻社交知識付費,因爲每個人都想提升自己。那麼以後,如果我們的經濟社會真的往下一步發展得更好的話,我們的孩子長大,他們的底層需求已經滿足了,那麼他們從一開始需要滿足的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我們也會預計到整個經濟體,如果真的能夠圍繞每個人的自我實現需求,讓每個人都成爲閃閃發光的超級個體,那麼這個經濟體本身也會更加有活力,更加吸引人。

所以我們預測到當孩子長大的時候,他們生活領域和他們做出的作品,都會圍繞着多樣性的自我實現需求的。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歐洲國家當下已經進入以創造力爲主導的社會,在美國現在有27%,也就是大概四千萬的工作是在這樣的IP密集型行業。

我們已經習慣資本密集型行業、勞動密集型行業,什麼叫IP密集型行業?就是高的科技投入或者高的文藝方面的投入,以至於產生非常多的知識產業成果這樣的行業。這就是一些智力的產物,美國現在27%的人在這樣工作,歐盟現在有40%。我們20年以後也可能有40%-50%的人在這樣的行業裏工作。

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新的因素影響我們,和今天的AI緊密相關大致是說智能對於很多重複性勞動力的取代,這如今在發達國家已經清晰可見。我們在美國看到重複性的勞動已經大大減少,這個趨勢在未來會繼續上演,我們在中國看到智能技術對於很多勞工的取代,下一步會蔓延到白領工作者的身上。

我們從過去幾個大的趨勢從長期趨勢短期趨勢得到預測,我們未來社會多樣性,人的身份的多樣性和流動性,一個人換十個職業很正常。在未來高級智力會成爲這個社會的主流,那麼這樣的智力產出活動的核心就是研究與創造,每個人都參與到科研或者創造性的活動中,以及音樂藝術和文學。如果本身沒有科學研究和創造的能力,可能在未來就很難獲得很大的發展。如果沒有這種適應變化的能力只是循規蹈矩,在未來可能就完全沒有立足之地。

所以未來的挑戰對於下一代孩子來講,如果這個孩子只會做標準答案的問題,只能像機器人一樣做事,他就適應不了這個時代,他必須能夠研究必須能夠創造,必須有好奇精神,必須有探索精神,必須有適應多樣性的能力,必須有靈活接受挑戰的能力,必須有不斷轉化身份的能力。

所以我們現在做的就是通識教育,爲了讓孩子對未來做好準備。未來如果是多樣性的時代,靈活快速變化的時代,以科研創造以文藝創造爲主的創造性的時代,那麼孩子如何應對這個時代?我們希望給孩子從現在開始建立一些思維框架搭載一些思維模型,這樣他進入每個領域裏能夠重新學習,能夠有靈活的反應和快速的思維習慣。我們覺得這種思考能力纔是在未來多元變化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只會用老師教的東西,那麼孩子無法適應未來多元時代的挑戰,如果沒有核心創造力,也不可能在未來IP密集型行業裏真正獲得成功。

那麼什麼是通識教育?就是真正理解萬事萬物背後的原理。只有你理解了,那麼這個原理在任何新場合的應用,你都能從容應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讓孩子像機器人一樣成長,所以我們要給孩子真正的思考能力以及真正的創造精神,我自己內心中認爲,創造力就是你理解這個世界最深刻的那些原理,並且你有基於理解力之上的進一步的想象力與探索精神。這種理解力加上想象和探索精神的組合,我相信在未來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立於不敗之地的一個核心法寶。我們現在有線上音頻課程,也有線下創造力的課程,我們希望讓現在的孩子對未來做好準備。

我相信不管是長期趨勢還是短期趨勢,我們現在正走到時代轉換的節點,那就是人的主體性爆發出來。整個社會會進入以知識經濟、以信息經濟爲主的時代,每個人有更多元的身份,整個時代的發展會更快,更加流動更加多元,不管是大人還是小朋友,我們(都應該)對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以知識經濟爲主導的時代做好準備,增強我們內心的創造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