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莘畈乡家家户户都会做灰汁糕,而苏桂女做的灰汁糕,在这一众好手中品质更胜一筹。莘畈乡家家户户都会做灰汁糕,而苏桂女做的灰汁糕,在这一众好手中品质更胜一筹。

在婺城乡间,有这样一种美食一直备受百姓的喜爱。在以往,每到年末时节,父辈们不论家境是否充裕,都要制作它,祈祷新的一年收成越来越好,日子也能更上一层楼。这家喻户晓的美食,就是千层糕。而说到千层糕,脑海中就浮现了莘畈乡的家常美食灰汁糕。

唇齿留香的记忆

灰汁糕,也称“千层糕”。它的起源,如今已难以考证。据传,千层糕始于明初。明朝皇帝朱元璋微服私访时,见百姓为喜庆丰收,磨新米蒸糕,便与知县一起帮助百姓糕浆。待蒸糕出炉,朱元璋尝过之后,发现此糕香糯可口,唇齿留香,于是龙颜大悦,赐名“千层糕”,寓意年年丰衣足食,百姓安乐。从此,千层糕闻名于世。

千层糕很多地方都有,做法也简单,莘畈千层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灰汁”了。西晋周处编撰的《风土记》中便有“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其烂熟”的记载。书中说的灰汁,指的是烧过的草木灰经溶解、沉淀、澄清后得到的液体,是一种天然碱水。经过灰汤浸泡后的米粒味道碱香适中,口感异常软糯。

普通的米糕吃多了不容易消化,可加了灰汤的灰汁糕不同,不仅不胀胃,还有帮助消化的功效。村里一位老人回忆:“以前过节的时候,如果吃得太饱了,我的母亲就会让我服用灰汤,一碗下去,胃就舒服了。”

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也有不同吃法。据莘畈乡村民苏桂女介绍,中元之日——也就是俗称的“七月半”,是传统的秋收之时,每当这个时候,村里人都会蒸制灰汁糕来祭祀、缅怀先人。民谣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发展到今天,婺城人并非只在七月半才吃灰汁糕,灰汁糕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美食。

暖心眷恋的味道

凌晨1点,莘畈乡祝村静悄悄的。村里的老人都早早地睡下了,此时该是睡得最熟的时候。一阵急促的闹铃声叫醒了沉睡中的苏桂女。她从温暖的被褥中爬起来,开始了今天的工作——制作灰汁糕。

莘畈乡家家户户都会做灰汁糕,而苏桂女做的灰汁糕,在这一众好手中品质更胜一筹。“小时候我们是看着长辈做灰汁糕长大的,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你别看工序很简单,要做得好吃也很有研究。”苏桂女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加水将浸好的米磨浆。

灰汁糕的精髓在于“灰汁”。这灰汁可十分讲究,得用一捆晒干的早稻稻草——必须是双季稻的早稻,晚稻不行,麦草也不行。据了解,在如今,许多地方灰汁的原料已经不再用稻草灰了,而是用山上采来的一些阔叶树枝烧成灰,冲入开水再过滤,这样烧出来的灰汁,不仅口感不好,食入还可能有风险。选好的稻草去掉烂叶,整理干净,团成一个草团备用。然后点火,直到草团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然后,准备一大锅水,烧热后,再把已经焦黑的还闪着火光的稻草团浸到热水中,“嘶啦”一声,看到整锅水变成一锅黑黑的灰汁水,再熬制片刻。过滤之后,这锅“黑汤”会呈现金黄色,色若琥珀,散发出一种草木的清香,灰汁,就完成了。

用灰汁浸米,大米要浸泡五个小时以上才能入味。放入磨浆机中,磨好的米浆像牛奶一样雪白丝滑,白糖和红糖渗进米浆里,将米浆变成浅浅的咖啡色。接下来就是上锅蒸了,村里蒸灰汁糕都用大灶,在大锅中放上大的蒸屉,盖上纱布,然后浇上一层米浆,盖上锅盖,待基本熟了以后,再打开锅盖,再浇上一层米浆,如此反复。一般人家也就四五层,莘畈的灰汁糕达十一层,寄托着村人“层层高升,年年丰收”的美好寓意。

早上八九点钟,糕做好了。苏桂女会将多下来的灰汁糕与邻居们一同分享。刚出炉的灰汁糕看起来细腻光洁,拿在手里还热乎着,一口咬下去,爽口弹牙,软而不黏,带着点韧劲,嚼久了,才慢慢泛出一丝甜味。嚼碎咽下,舌尖和唇齿间仍然留着一口清香。苏桂女笑着说:“这灰汁糕,还不是刚出炉的最好吃,要放一会儿,等它凉了,口感要更好。”

“莘e家”助力农户增收

灰汁糕的美名一直从山里传到了市区,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就为了带上几盒灰汁糕回去。村里的老人有心出售,但奈何年岁已大,又路途不便。得知了村里老百姓的需求后,莘畈乡的干部们马上想到:“乡政府能不能搭建一个平台,把乡里的农特产品销售出去,为大家增收致富?”

抱着这样的想法,莘畈乡进行了积极探索。今年4月,婺城首家乡镇级“三服务”平台“莘e家”红盟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为农户和企业搭建的集采收、运输、售卖为一体的服务平台,设立农产品展示销售点。同时,莘畈乡党员干部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立“三服务”志愿车队,利用上下班时间把农户的产品送达订货的企业手中,使村民和企业都实现了足不出户销售、购买农产品。

“有‘莘e家’这个平台以后,不仅能让城里人也吃到我做的灰汁糕,还能增加不少收入,政府是真的在为我们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提起“莘e家”这个平台,苏桂女由衷地称赞道。

眼下,越来越多的人能品尝到灰汁糕的香甜,莘畈乡人也在这腾腾热气中慢慢踏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透过苏桂女忙忙碌碌的身影,莘畈乡老百姓们真切的喜悦与美好的期盼都寄托在了这块小小的灰汁糕中,也正印证了它的含义“百事百利,层层高升”,在未来的一年里,莘畈人民的日子,也会像千层糕一样,一年比一年高。

融媒体记者/ 戴嘉明 胡展翔

融媒体编辑/林玉洁#千层糕#米浆#灰汤

普通的米糕吃多了不容易消化,可加了灰汤的灰汁糕不同,不仅不胀胃,还有帮助消化的功效。村里一位老人回忆:“以前过节的时候,如果吃得太饱了,我的母亲就会让我服用灰汤,一碗下去,胃就舒服了。”

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也有不同吃法。据莘畈乡村民苏桂女介绍,中元之日——也就是俗称的“七月半”,是传统的秋收之时,每当这个时候,村里人都会蒸制灰汁糕来祭祀、缅怀先人。民谣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发展到今天,婺城人并非只在七月半才吃灰汁糕,灰汁糕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美食。

暖心眷恋的味道

凌晨1点,莘畈乡祝村静悄悄的。村里的老人都早早地睡下了,此时该是睡得最熟的时候。一阵急促的闹铃声叫醒了沉睡中的苏桂女。她从温暖的被褥中爬起来,开始了今天的工作——制作灰汁糕。

莘畈乡家家户户都会做灰汁糕,而苏桂女做的灰汁糕,在这一众好手中品质更胜一筹。“小时候我们是看着长辈做灰汁糕长大的,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你别看工序很简单,要做得好吃也很有研究。”苏桂女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加水将浸好的米磨浆。

灰汁糕的精髓在于“灰汁”。这灰汁可十分讲究,得用一捆晒干的早稻稻草——必须是双季稻的早稻,晚稻不行,麦草也不行。据了解,在如今,许多地方灰汁的原料已经不再用稻草灰了,而是用山上采来的一些阔叶树枝烧成灰,冲入开水再过滤,这样烧出来的灰汁,不仅口感不好,食入还可能有风险。选好的稻草去掉烂叶,整理干净,团成一个草团备用。然后点火,直到草团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然后,准备一大锅水,烧热后,再把已经焦黑的还闪着火光的稻草团浸到热水中,“嘶啦”一声,看到整锅水变成一锅黑黑的灰汁水,再熬制片刻。过滤之后,这锅“黑汤”会呈现金黄色,色若琥珀,散发出一种草木的清香,灰汁,就完成了。

用灰汁浸米,大米要浸泡五个小时以上才能入味。放入磨浆机中,磨好的米浆像牛奶一样雪白丝滑,白糖和红糖渗进米浆里,将米浆变成浅浅的咖啡色。接下来就是上锅蒸了,村里蒸灰汁糕都用大灶,在大锅中放上大的蒸屉,盖上纱布,然后浇上一层米浆,盖上锅盖,待基本熟了以后,再打开锅盖,再浇上一层米浆,如此反复。一般人家也就四五层,莘畈的灰汁糕达十一层,寄托着村人“层层高升,年年丰收”的美好寓意。

早上八九点钟,糕做好了。苏桂女会将多下来的灰汁糕与邻居们一同分享。刚出炉的灰汁糕看起来细腻光洁,拿在手里还热乎着,一口咬下去,爽口弹牙,软而不黏,带着点韧劲,嚼久了,才慢慢泛出一丝甜味。嚼碎咽下,舌尖和唇齿间仍然留着一口清香。苏桂女笑着说:“这灰汁糕,还不是刚出炉的最好吃,要放一会儿,等它凉了,口感要更好。”

“莘e家”助力农户增收

灰汁糕的美名一直从山里传到了市区,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就为了带上几盒灰汁糕回去。村里的老人有心出售,但奈何年岁已大,又路途不便。得知了村里老百姓的需求后,莘畈乡的干部们马上想到:“乡政府能不能搭建一个平台,把乡里的农特产品销售出去,为大家增收致富?”

抱着这样的想法,莘畈乡进行了积极探索。今年4月,婺城首家乡镇级“三服务”平台“莘e家”红盟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为农户和企业搭建的集采收、运输、售卖为一体的服务平台,设立农产品展示销售点。同时,莘畈乡党员干部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立“三服务”志愿车队,利用上下班时间把农户的产品送达订货的企业手中,使村民和企业都实现了足不出户销售、购买农产品。

“有‘莘e家’这个平台以后,不仅能让城里人也吃到我做的灰汁糕,还能增加不少收入,政府是真的在为我们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提起“莘e家”这个平台,苏桂女由衷地称赞道。

眼下,越来越多的人能品尝到灰汁糕的香甜,莘畈乡人也在这腾腾热气中慢慢踏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透过苏桂女忙忙碌碌的身影,莘畈乡老百姓们真切的喜悦与美好的期盼都寄托在了这块小小的灰汁糕中,也正印证了它的含义“百事百利,层层高升”,在未来的一年里,莘畈人民的日子,也会像千层糕一样,一年比一年高。

融媒体记者/ 戴嘉明 胡展翔

融媒体编辑/林玉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