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每個朝代、時代就有天災人禍,在幾千年的封建朝代中,“人禍”可以通過施政加以控制休整,但突如其來的天災卻難以應付。

在300多年前,中國大地發生了一場“奇災”,人口瞬間銳減一大半。這場災難是什麼?爲何人口減少如此之多?

300多年前,我國處於明末清初,明朝末年是多事之秋,天災外患、東林黨支、農民處在水深火熱中。民不聊生,爲了生存,農民起義頻繁,但禍不單行,當時遇上了冰河時期的大旱!

冰河時期在開始於15世紀初、結束於20世紀初,它的頂點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很多人對於冰期帶來的災害沒有太深的感觸,我國當時物質匱乏、科技並不發達,冰期不僅僅是寒冷至極,還帶伴隨着大旱!

由於大旱,糧食顆粒無收,人們食不果腹,難以抵禦突如其來的寒冷和飢餓。清朝爆發的一次農民起義也是農民走投無路時做的無奈之舉。當時的政府應對天災經驗不足,沒有深入瞭解到天災對底層人民的迫害,只是象徵性的做了一些“賑災放糧”解燃眉之急的措施,然而冰期長達幾百年,很多人在飢寒交迫中悲慘死去。

明末時期漢族的人口有1億兩千多萬,而到了清初,就只剩下了5000多萬,失去的一大半人口令人非常痛心。造成人口驟減的原因不僅僅有天災,更多的還有當時明清政府應對天災措施的不足。

在相對落後的封建時期,冰期幾乎可以起到滅絕性的傷害,很難想象人們在當時極爲困難的處境是怎麼生存下來的。你覺得冰期對明清時期人口的危害大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