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生活在再组家庭的他实则内心敏感,他想要单车,想要那个属于自己的可完全掌控的事物所带给自己安全感。直到知道无法挽回潇潇他幡然发现,单车已经不能平复他所失去的东西,他被迫经历着青春期阵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为一叠卡片,一根跳绳持续游戏一下午的热情。曾经带给我们无限乐趣的捉迷藏、翻绳也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也许是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虫鸣鸟唱的聒噪夏天,也许就在一个瞬间,我们被一种新的魔力所左右。开始在意裤子上新染的灰尘,开始刻意模仿电视里的角色梳起成熟的发型。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不单局限于校厕的墙上刷写的字。内在有一种新的声音逐渐被放大,我们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孩子。身体在兴奋和不安中极速生长,那个躁动莫名的种子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萌发壮大。

尚且世事不谙的懵懂年纪,但心里有了新的悸动。开始不住猜想班上一个好看的姑娘,猜她最爱的歌,猜她最爱的诗。喜欢她在操场边静静站立的姿势。喜欢惹她生气,喜欢看她在被直视的时候的涨得绯红却又欲说还休欲语又迟的脸。

雨水纷纷扬扬,草木拔节滋长,我们并肩来到了一个叫做青春的地方。

《十七岁的单车》的主线正是一则关于青春期的寓言。两个因为单车遭遇的少年,两幕惶惶不安的的青春纪实。

初到北京的少年小贵找到了一份骑单车送快件的工作,他很满足这样充实又可预期的生活。他骑着公司配发的崭新的山地车疾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所在,内心充盈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小坚是就读于职高的北京孩子,成绩优异的他有个青梅竹马的同级女生潇潇。但生活在再组家庭的他实则内心敏感,他想要单车,想要那个属于自己的可完全掌控的事物所带给自己安全感。

电影镜头下的北京正处于世纪初我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期。彼时正值自行车保有量的巅峰,作为社会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普及前我国的社会生活投影。除了代步它还人们用来搬运各类货物家具。

电影客观记录了浪潮下的社会众生相,角色作为个体生活的节点也见证了社会发展历程。

小贵的老乡“秋生”,言语中对城里人的大房子,漂亮衣服满是艳羡。对偷穿变卖东家衣服被发现的“红琴”面露鄙夷,甚至头口而出”早知道她也是个外地的我就……" 这等轻贱的话。他对幸福地描述是“顿顿吃排骨面”,“天天喝红糖水",他管红琴的雇主叫“主人”,这些符号化的台词表达了揭示他浅薄狭隘陈旧可悲的内心。

周迅饰演的“红琴”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保姆。她趁着东家外出,偷偷画着妆,一套一套的换着小雇主的衣服,端坐在落地窗前幻想着自己作为城里人的生活。她一身红裙,脚踩一双略显宽大的红色高跟鞋慵懒地踱着步过来小卖部换酱油,在小贵和秋生的注视下心满意足地款款而去。如果说十七岁的男孩们在意的是单车,那之于红琴就是那双能满足她幻想的高跟鞋。

电影通过台词和情节似乎刻意对立起来的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其实并没有更广泛意义上的阶级差异。而是角色个体内心所存在的"围城效应"。

小坚的家虽然作为城市家庭,生活也十分拮据。父亲为筹凑继女上重点初中的学费而被迫动用原本答应许久给儿子买单车的钱。弄堂里挤满了人家,“一院十户”场景速写也说明了城里人同样步履维艰的日常。

单车作为小贵的谋生工具,也寄托着他的梦想。他小心翼翼地打理着它,还是不慎失窃,执拗、木讷的他因此开始了寻车之旅。在这座陌生屡次碰壁,遍体鳞伤。单车近乎被他视作高于尊严和人格的存在。

小坚偷拿家里的钱从二手市场淘来小贵的车两个十七岁的男孩因此奇遇。经历种种误会后开始了一人一天分享这辆山地车的日子。单车对于曾经的小坚来说是兴趣,也是彰显体面,融入玩伴的必需品。这辆车也让他有了追求潇潇的自信和勇气。直到知道无法挽回潇潇他幡然发现,单车已经不能平复他所失去的东西,他被迫经历着青春期阵痛。

最终在不甘,茫然与羞辱感促使小坚难以抑制住冲动,与大欢一众人爆发了冲突,势单力寡的小坚被围追厮打。前来领车的小贵也不幸被波及……

一直觉得这是王小帅导演最出色的一部作品,乃至整个第六代导演作品中完成度和社会价值最高的作品。后来的《青红》、《我11》虽然承袭了《十七岁》的风格。但人物塑造背景架构都显得单一扁平,缺乏生动说服力。

电影最后一幕,伤痕累累的小坚艰难爬起。小贵扛着破损的山地车步履蹒跚地走在天色渐暗人来车往的城市,眼里的委屈、愤恨、迷茫慢慢沉淀为麻木。

单车作为隐喻和意象的泛指,是自由也是缺失的青春物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