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詩詞中的意象集錦

1.“青山”意象。

①“青山”在古典詩歌中具有深隱曠達、雄渾沉穩、亙古不變的特色,是文人藉以棲息身心的家園,因而備受文人喜歡。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戴叔倫《題稚川山水》)。

②“青山”是故鄉的象徵,故鄉山脈的輪廓是遊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謝朓《遊東田》),

“他鄉生白髮,舊國見青山”(司空曙《賊平後送人北歸》)。

③“青山”是歷史與永恆的象徵。

“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許渾《金陵懷古》),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楊慎《臨江仙》)。

2.“月”意象。

①對月思親思鄉,引發離愁別緒。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望月思故國,表現亡國之痛。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③抒發盛衰無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石頭城》)。

3.“冰心”“冰雪”意象。

比喻心志忠貞、品格高尚、心性高潔。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4.“水”意象。

①綿綿愁思,離愁別恨。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②時光流逝。

“滾滾長江東逝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關山”意象。

①關塞山河。關,關隘要塞;山,山河。

高適《塞上聽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②歷史存在。“關河夢斷何處”“關山度若飛”“秦時明月漢時關”等。

6.“清風”“白雲”意象。

①望雲思友,見月懷人。

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

②隨遇而安,自由自在,歸隱山林。這種思想常由白雲、青山、蒼天、空山等意象組成悠遠、清靜、平淡的意境來表現。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王維《送別》)。

7.“斜陽”“雲煙”“清霜”意象。

①沉鬱思古幽情。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②惆悵、悽苦、悲涼情緒。

“暮靄沉沉楚天闊”。

8.“梅花”意象。

最先開放,傲霜鬥雪——敢爲人先;不畏權貴——君子。因此梅花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

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淨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

9.“蘭花”意象。

蘭花清雅幽香、姿態優美,蘊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徵君子隱士。

李白《古風》:“孤蘭生幽園,衆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飛霜早淅瀝,綠豔恐休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爲誰發。”

徐渭《蘭》:“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總令摘向韓娘袖,不作人間腦麝風。”

10.“竹子”意象。

竹子本固性直、心空節貞,蘊含着正直謙虛、堅貞高潔的品質,象徵着隱士君子。

張九齡《和黃門盧侍御詠竹》:“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11.“菊花”意象。

菊花臨秋而開,顏色淡雅,凌冰傲霜,蘊含着不畏權貴、淡泊名利、不求聞達的精神,象徵隱士君子。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畫菊》)。

12.“草”意象。

“一年一度春草綠”,草隨時序而變化,易觸動久別的憂思;在空間的分佈上,碧草連天,易將人的思緒引向遠方,遙無涯際。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13.“落花”意象。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把水與時間的流逝結合起來,由落花而感嘆人生的無常,多用在惜春詞中。惜春詞多是一曲曲飄逸着縷縷幽怨的生命悲歌,寫作者從暮春時節殘紅飄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華易逝,青春難再。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

14.“楊柳”“楊花”等意象。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古人取其義表示眷戀不捨,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贈別”的習俗。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5.“松柏”意象。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松柏生長環境惡劣,但它經寒不衰、枝幹堅勁,具有一種凜然正氣。在文人筆下,松柏是堅貞、孤直和高潔的象徵,古人常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己對高風亮節的讚美和追求。

劉禹錫《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後來富貴已零落,歲寒松柏猶依然”。

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16.“梧桐”意象。

中國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結,四季之中,秋天萬物凋零,最易觸發人們的悲涼情緒,而梧桐樹,是典型的落葉喬木,秋天到來,往往梧桐葉先行凋落,即所謂“一葉落而知秋”。

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17.“芭蕉”意象。

代指離情別緒。

李清照《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葛勝仲《點絳脣》“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

18.“蓮”意象。

“蓮”與“憐”音同,古詩常用“蓮”表達愛情。

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切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樂府《子夜歌四十二首》中“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利用諧音雙關,寫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着自己的敏銳感覺。

19.“蟬”意象。

①品行高潔清高。

駱賓王《詠蟬》“無人信高潔”。

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兩首詩都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②孤獨無助,孤苦無告。

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20.“杜鵑”意象。

①孤獨悲苦。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杜鵑啼血猿哀鳴”。

②鄉思鄉愁。

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21.“鴻雁”意象。

也叫“雁書”“雁足”“魚雁”等,是書信、音訊的代稱。

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22.“烏鴉”意象。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衰敗荒涼之意。

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23.“猿啼”意象。

在詩歌中往往表現爲一種悲傷淒涼的情感。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等都是藉助猿啼來表達傷感情緒。

24.“鷓鴣”意象。

①遊子思鄉離愁別緒。

“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李羣玉《九子坡聞鷓鴣》)。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②“鷓鴣”還象徵歷史盛衰滄桑變遷。

“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

25.“燕”意象。

①燕子因常結伴飛行而成爲愛情的象徵。

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寫酒醒後的悽寂惆悵以及濃重的相思之情。

②世事變遷的寄託。

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既暗示了烏衣巷往日的繁華,又透露了詩人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

常見的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之表達方式記敘

說明: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

作用:使意境具體深邃,使形象生動豐滿,爲下文做鋪墊。

二、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感情

1.憂國傷時

(1)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過華清宮》。

(2)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賣炭翁》。

(4)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的《歲暮》。

2.建功報國

(1)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的《龜雖壽》、陸游的《書憤》。

(2)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3)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的《示兒》。

(5)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6)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的《兵車行》。

(7)理想不爲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3.思鄉懷人

(1)羈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思親念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閨中懷人,如王昌齡的《閨怨》。

4.生活雜感

(1)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閒,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揚州慢》、劉禹錫的《烏衣巷》。

(3)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5)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

(6)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5.長亭送別

(1)依依不捨的留念,如柳永的《雨霖鈴》。

(2)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示例:“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賞析: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表達抗金救國的豪情壯志,爲下文寫壯志難酬做鋪墊。

說明: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進行具體描繪和刻畫。

作用:刻畫人物,推動情節,渲染氣氛,深化主題。

示例:“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杜甫《漫成一首》)

賞析: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曲着身子,恬靜地夜宿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說明: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明的觀點。

作用:畫龍點睛,表明觀點,突出主旨。

示例:“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

賞析:這是詩的後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

說明: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受。分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類。

作用:刻畫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氣氛,增強力量。

示例:“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溫庭筠《商山早行》)

賞析:首聯中起句以時間、事件、環境三者相互照應,寫出旅客的辛勞,“客行”與“故鄉”相比較,自然生出一個“悲”字來。

三、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借代形式

1.用事物的部分代事物的整體。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

“鱗”是魚身體表面長的角質或骨質的小薄片,是魚身體的一部分,這裏代指魚。

[譯]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水中游泳。

2.用具體事物代抽象事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過零丁洋》)

這裏是用古代兵器“干戈”來代指戰爭。

[譯](自己)辛苦勤奮地研讀詩書,通過科舉考試,被朝廷選拔入仕做官,(這種仕途生涯)在頻繁的抗元戰爭中已度過四年。

3.用抽象事物代具體事物。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司馬遷《陳涉世家》)

該句借抽象的“堅”和“銳”來代指具體的盔甲和武器。

[譯]將軍您身穿着戰甲,拿着武器親自作戰,討伐無道的君主,誅殺暴虐的秦王。

4.用工具代事物。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這裏的“絲”和“竹”指琴瑟、簫管等樂器,在本句中代指奏樂的聲音。

[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各種)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5.用事物的材料代事物。

同舍生皆被綺繡。(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句中的“綺繡”是用來製造華麗服裝的材料,這裏代指漂亮華貴的衣服。

[譯]同一個屋舍的書生都穿着漂亮華貴的衣服。

6.用事物的範圍代事物。

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

句中的“四海”代指四海之內的國家。

[譯]六國滅亡了,四海之內的國家統一了。

7.用人名代物。

干將發硎,有作其芒。(梁啓超《少年中國說》)

句中的“干將”本來是一個善於鑄劍的工匠的名字,這裏用其代指鋒利的寶劍。

[譯]寶劍在磨刀石上磨出,發着耀眼的光芒。

8.用形象特徵代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句中的“黃髮”和“垂髫”分別爲老人和小孩的形象特徵,這裏分別用它們來代指老人和小孩。

[譯]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9.用衣着特徵代人。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句中的“布衣”本是古代庶人之服,這裏用平民的衣着特徵來代指平民。

[譯]大王曾經聽說過老百姓發怒嗎?

10.用事物代人。

大鐵椎,不知何許人。(魏禧《大鐵椎傳》)

句中的“大鐵椎”是文中主人公使用的武器,這裏以其使用的武器來代指其人。

[譯]大鐵椎,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

11.用官職代人。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句中用官職“江州司馬”代指作者本人。

[譯]滿座中誰流的淚水最多?我的黑色單衣都溼透了。

12.用民族代人。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五)》)

句中的“吐谷渾”是古代少數民族,在今甘肅、青海一帶,這裏用民族名稱來代指吐谷渾族的首領。

[譯]前軍(和敵人)在洮河北夜戰,已經傳來了活捉吐谷渾族的首領的報告。

13.以漢代唐。

這是一種特殊的借代形式,主要出現在唐代。唐代的一些文人爲了躲避文禍,常常喜歡用漢代皇帝來隱指唐代皇帝。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杜甫《兵車行》)

這裏的“武皇”本來指漢武帝,但在此句中是暗指唐玄宗。這就是採用了以漢代唐的方式。

[譯]邊疆將士們血流成海,但唐玄宗用武力擴張領土的想法(還是)沒有停止。

圖文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