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天嬌是2011年招募的“三支一扶”大學生,2013年期滿考覈評爲優秀等次,2014年12月考取河源市國有紅星林場護林員,2017年8月主動請纓調往更加艱苦偏僻的河源市國有坪山林場工作。在2015年冬天的一次巡山時,劉天嬌發現龍川縣佗城鎮塔西村村民老陳在砍杉木,上前詢問後得知他想拿回家做鋤頭柄,劉天嬌及時制止了他的行爲,但也得罪了老陳。

■劉天嬌在巡山 曾俊霖 攝

每天早上7時,劉天嬌穿好一身迷彩服,背上乾糧水壺,拎上鐮刀木棍,帶上喇叭和一本記錄簿,徒步去巡山,到林區檢查是否有火災隱患,及時發現制止亂砍濫伐等違法行爲。這樣枯燥的日子日復一日地在劉天嬌身上上演,但他不後悔,甘願紮根基層,用青春與青山做伴,做青山綠水的守護者。

劉天嬌是2011年招募的“三支一扶”大學生,2013年期滿考覈評爲優秀等次,2014年12月考取河源市國有紅星林場護林員,2017年8月主動請纓調往更加艱苦偏僻的河源市國有坪山林場工作。去年,他被評爲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今年被評爲2019年廣東省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典型——最美志願者。

“我不怕苦,

要去就去最偏遠的地方”

劉天嬌是龍川縣赤光鎮潭芬村人。“回報家鄉,爲鄉親們實實在在做點事”,是劉天嬌上大學後立下的一個目標。

2011年,劉天嬌成爲一名“三支一扶”大學生,而在此前,他剛剛接到廣州一國企的錄用通知。當時劉天嬌家經濟情況不佳,父母希望他留在大城市工作以緩解家庭壓力,他再三權衡後決定回鄉。“在外打拼畢竟不能很好地爲家鄉人服務,家鄉發展需要大學生,回家鄉工作更有成就感。”劉天嬌說。

當初,劉天嬌被分配到龍川縣車田鎮政府工作。車田鎮地處龍川縣西北部,距離縣城60多公里,條件相對艱苦,但他毫無怨言,反而充滿激情:“我不怕苦,要去就去最偏遠的地方。”

在車田鎮林業站開始接觸林業業務時,讓應用電子專業出身的劉天嬌感到有些喫力,他只好默默學習《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等政策法規,跟隨老林業人進山下村實地學習如何查看山勢和火情、注意農村生產用火,用半個月補足基礎專業知識。當年正好趕上林權改革,劉天嬌從早忙到晚,好幾個月都住在辦公室。“再忙再累不算什麼,我想抓住每一個學習鍛鍊的機會。”劉天嬌說。

“到基層工作,

要學會與羣衆打交道”

森林普法宣傳是林業站的工作重點,劉天嬌發現,直接給村民發傳單效果甚微,久而久之村民還會產生牴觸心理。

“在基層工作,要想辦法融入到羣衆生活中,與他們打好交道。”劉天嬌說。在“三支一扶”服務期,劉天嬌幫村民種番薯、收稻穀、剝花生,進門就擼起袖子幹活,時不時陪留守老人曬太陽、嘮家常,給老人剪指甲,幹活時聊天順便講解森林防火知識,村民就自然地記下了注意事項,熱情的老人還主動幫忙對街坊鄰居進行宣傳。

服務期滿,劉天嬌本想悄悄離去,沒想到有村民得知消息來送別,帶着家裏的臘肉和雞蛋,拽着他的手不放。“看着老鄉們依依不捨的表情,我比拿到考覈優秀和‘先進工作者’還要感到欣慰。”劉天嬌說。

“護林員雖平凡,

但守護青山綠水責任重大”

2014年1月,河源市林業局直屬事業單位國有紅星林場招聘工作人員,劉天嬌參加公開招聘考試,並通過“三支一扶”加分政策,成爲了河源市國有紅星林場下壩工區一名護林員。

在大山裏,手機無服務信號,劉天嬌日復一日地巡山護林,每天至少走10公里至20公里山路,一年走壞五六雙鞋,用壞一兩把鐮刀和幾十根木棍,喫的是自己帶上山的米和腐竹、臘肉、豆豉等乾糧,常見的是深山裏的蟒蛇、黃蜂。

“剛開始不習慣,過一段時間就適應了,護林員雖平凡,但守護青山綠水的責任重大。”劉天嬌說。寂寞清苦的日子裏,劉天嬌苦中作樂,巡山時發現某個小山頭有2格信號,他就每天定點“放風”,去那裏接收單位和家人的信息;守着宿舍一臺老舊電視看動畫片《熊出沒》,從兩隻熱愛森林的大熊身上尋找心靈共鳴……

在2015年冬天的一次巡山時,劉天嬌發現龍川縣佗城鎮塔西村村民老陳在砍杉木,上前詢問後得知他想拿回家做鋤頭柄,劉天嬌及時制止了他的行爲,但也得罪了老陳。爲了化解兩人矛盾,劉天嬌到集市買了幾根鋤頭柄給老陳,並告知他以後不能再到山裏亂砍樹木了。此後,老陳不僅不再砍樹,還跟親戚朋友宣傳護林政策。

2017年8月,劉天嬌主動向河源市國有紅星林場及主管單位河源市林業局請纓,到更爲偏僻的龍川縣黎咀鎮和輋村河源市國有坪山林場工作。相比過去,劉天嬌的工作內容更繁雜,除了每週必要的幾天進行巡山護林外,其餘時間他就在場區負責黨建、文明創建、出納等工作,還承擔起了林場大部分的文字工作。他主動學習求教,拿到華南師範大學的自考本科證書,積極參加培訓學習,考取了無人機操作證,爲實現林區無人機巡航立體監管提供技術保障。

在工作之餘,劉天嬌一直熱心志願服務活動。他帶頭開展防火護林宣傳、植樹造林、道路清掃、垃圾分類、環境保護等志願服務活動,組織開展各項公益活動,積極帶領大家參與扶危濟困、敬老助殘、助人爲樂等各類公益活動。

■本報記者 曾俊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