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中華瑰寶、鑑 民間珍藏《觀鑑欄目組》本期將帶領大家探索唐代拍鼓樂器文化。

特別邀請河南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著名收藏家、地產大亨崔建國、大河報收藏主任趙志江。〈原本〉藝術空間場地支持,感謝民間藏友藏品支持

兩邊口徑造型不同,一頭口腔碩大,一頭口腔直沿短小,據考證小頭口徑向下,立於地面,用於拍打,可稱此爲拍鼓。此鼓銅鎏金材質,全身滿工纂刻。

拍鼓、腰鼓和花鼓的叫法多樣。其中一種名爲拍鼓,是就其動作而言,以雙手拍擊鼓皮;又一種名爲腰鼓,是就其鼓的形狀而言,爲兩端大,中腰細,呈束腰形狀;或就其使用時置放於腰間而言;另一種名爲花鼓,是就其釉色而言,因在黑色地釉上露出月白、灰白、或藍白色等斑點而得名。以上列舉數件拍鼓文物的質地、窯口和釉色皆不相同,但身前所置鼓形與故宮博物院藏花釉瓷鼓形狀如出一轍,其雙手拍擊鼓的姿態動作又如此相似逼真,可以互證俗稱拍鼓、腰鼓或者花鼓都是唐代同一品種樂器,只不過是三種名稱,人的叫法不同而已。

揚州出土唐代兒童陶瓷玩具頗多,但所見拍鼓玩具極少,更顯突出,這是唐代玩具類一個品種題材。從這些拍鼓玩具,結合對比存世的花釉鼓實用器,到揚州出土的陶小腰鼓明器,使我們更加形象生動地瞭解到唐代陶瓷鼓的形狀、紋飾、置放部位和擊拍姿態、動作。拍鼓玩具都趨於寫實如真,見之一目瞭然。別具外來風格的腰鼓,已成爲唐人一種娛樂樂器。青釉褐彩胡人拍鼓像和三彩老人拍鼓像形體美與紋飾美和諧統一,相得益彰,也反映出唐人培養兒童熟習生活,熱愛音樂的理念。此類品種文物雖不起眼,但爲研究我國古代腰鼓提供了珍貴而豐富的實物資料。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爲通天的,主要是作爲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爲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羣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爲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着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髮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爲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有觀點認爲,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來,出土的陶鼓證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陶鼓的製造。陶鼓又稱土鼓,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國以瓦爲框製造陶鼓的傳統,沿襲了很久。鼗鼓(即“撥浪鼓”)是從西北邊遠地區傳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傳入我國,在唐代廣爲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質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爲鼓材的。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如今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4500年的歷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爲例)。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着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 鼓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投稿、建議、合作、更多內容,請關注《藝界公衆》

———————我是分割線———————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藝界公衆》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