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有多长,花的渊源就有多远。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之中,花成了一种品性,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梦想的寄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名花,虽然中国历史上鲜有正式的国花册封,但总有鲜花在各朝代担当了这样的角色,成为当朝的宠爱。

国花千年:一朝君子一朝花

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述了一个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郑文公之妾燕姑梦见先人赠她一枝兰,曰:“兰有国香,人之服媚如是。”次日,国君亦送给她一枝兰,作为爱的象征。后来,她生下一子,名之曰“兰”。

公子兰在晋国避难时,晋人欲伐郑国,他婉言劝阻,以赤诚之心感动了晋人。晋人由衷地钦佩他,不仅不伐郑,而且还派使者出使郑国,希望郑文公立兰为太子。郑文公便迎接兰回国,立其为嗣。兰即位后,是为郑穆公。许多年后,郑穆公临终之时,望着身旁枯萎的兰花,悲伤地说:“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言毕,掐下兰花,瞑目而逝。

郑穆公的一生,因兰而生,因兰而死,充满了遐想的空间。而一个人的出生、死亡都归结于兰花,这在史书记载中是惟一的一次。

因郑穆公的影响,兰在春秋时期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兰招魂在郑国成为一种风俗。除此之外,人们与兰还建立了各种的关系: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

两千余年前,孔子坐在粗陋的马车上遍抵诸侯,宣传自已的政治思想。在他漂泊奔波的第14个年头,他从卫国回到鲁国。在经过一个山间隐谷时,忽然闻到了兰花的香气。于是,他顺着这股清香走寻,发现一颗大树下静静地长着一株兰草,这阵阵清香就是从这株盛开的兰花中散发出来的。

孔子和众弟子在此停驻许久,迟迟不愿离开。孔子感叹:“兰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为伍也。”孔子当时周游列国,很希望能有一位强有力的国君采用他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但却始终不为时君所用。幽谷中茂盛的芳兰虽与杂草为伍,但清香犹在,这触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情感。孔子悟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在一片苦闷中,兰被孔子赋予了一种道德意识。而在儒者大行其道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咏叹,为兰花奠定了“君子”的品格。

国花千年:一朝君子一朝花

莲花,又叫荷花。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而赋予莲花更多内涵的,则是佛教的传入。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移传入中国。在佛教中,莲花象征神圣与不灭,神明传说故事中都会出现莲花来陪衬,例如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就会走路,而且脚下步步生莲花。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片秽土污泥,而佛教则让人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的境界,所以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来做比喻,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莲花成为了佛教的供花。

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佛的皇帝。《六朝旧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梁武帝请云光法师在京城(今南京)雨花台讲经,因法师知识渊博,佛法深重,故上天似被其感动而下起雨来,雨中还夹着花片飘坠下来,捡拾起一看,那花片竟是佛之圣花——莲花。成语“天花乱坠”即来源于这个故事。梁武帝从此更加信佛,对莲花更是崇拜益盛。

在一国之君的影响下,南梁信众甚多,莲花也被广泛栽培,无论是在皇家宫闱的庭园间,还是在庙堂寺院的池塘边,甚至在乡村农舍的水田旁,都可见莲花朵朵开的景象。虽然当时并没有正式提出“国花”或“朝花”一说,但莲花无疑具有这样的地位。

南北朝宠爱莲花的风尚,也影响到了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对中国人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齐有个昏君叫萧宝卷,他十分宠爱一个叫潘玉儿的妃子,为讨潘妃开心,他用金条在宫中地上嵌出莲花图案,让潘妃裸足在上面走。潘妃走在金莲上步随花动,腰肢轻盈,萧宝卷从旁称羡说:“这真是步步生莲花啊”,从此,潘妃自称潘金莲。而称女人小脚为“三寸金莲”也始于此。

这里顺便提到的是《水浒》中潘金莲名字的由来。《水浒》中的潘金莲本是清河县张大户家中的丫鬟,张大户买来时因为看中她的美色,就用“潘金莲”来给她取了一个新名字,借指她好似南朝的潘金莲。

国花千年:一朝君子一朝花

讲到大唐王朝,与“盛世”同时浮现在世人脑海中的,恐怕莫过于牡丹。

其实,唐代栽培的花卉种类和品种很多,除牡丹外,芍药、菊花、兰花、茶花、海棠、莲花、月季等应有尽有。在所有的花卉及花卉品种之中,以牡丹最为突出。何以如此?这跟武则天有关。

据载,有一次武则天去西河(今汾阳),西河有一所众香精舍,精舍下牡丹花奇特异常,武则天感叹道,这么好的花为什么在上林苑(皇家花园)中没有呢?于是下令移植。从此以后,京国处处牡丹盛开。相比之下,其他的花卉则开始受到冷落。

唐人爱牡丹,玄宗朝更是达到鼎盛。而牡丹堂而皇之地走近“国色”这个词,恰恰也是在玄宗时。

玄宗李隆基是一位不平凡的皇帝,他喜欢有情趣的生活,对音乐、舞蹈、戏剧都有所涉猎,甚至也能登场表演。花卉园林,是他休闲时去得最多的处所。他的审美观念与其他古代帝王不尽相同,也许和当时综合国力的强盛有内在的关系。他对花卉、对美女,都不选择秀美而倾向壮美,所以,饱满的牡丹和丰腴的杨贵妃便成了他最心爱的鲜花和美女。

有一次,内殿牡丹盛开,玄宗问当时著名的诗画家穆修己:“今京邑盛传牡丹诗,谁为首出?”穆修己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为首出。”这是将牡丹推崇为“国色”的最早诗句。

李正封开牡丹“国色”雅号之先河,后来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韵》又说:“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再次确认了李正封的提法。而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是把牡丹的大名推到了极致。自此,牡丹已成为事实上的唐朝国花。

国花千年:一朝君子一朝花

五代十国时,四川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但在青史留名、被广为传诵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一种花,它名为芙蓉(木芙蓉)。

公元934年(后蜀明德元年),刚当上皇帝不久的孟知祥病故,帝位传给儿子孟昶。这位后蜀皇帝成天无所事事,除作诗词歌赋、舞文弄墨外,便是寻欢作乐,花天酒地。

花蕊夫人是孟昶的妃子,本姓费,以才貌兼备而得宠。她能诗会舞,尤其爱花,所以得了个“花蕊夫人”的美称。长期的后宫生活,使年轻的花蕊夫人有点耐不住了。因此,她常会偷偷出宫游玩。

一年秋天,花蕊夫人为了销心中之愁,带着随从去郊游。在一座农家小院前,她惊奇地发现,在这霜气凋零之际,农院里却有一株株绽放的鲜花,经询问,始知是芙蓉花,便高兴地品赏起来。随从回去后,把花蕊夫人爱芙蓉花之事报给蜀王孟昶,孟昶即命人在城里大种芙蓉花,连寻常百姓也要家家栽种。

广政十三年(公元950年)九月,孟昶的绿化城市工程大功告成,遂携花蕊夫人一同登上城楼,两人相依相偎地观赏红艳数十里的木芙蓉花。秋天芙蓉盛开,沿城40里远近,开得叠锦堆霞,一眼望去,好似红云一般。蜀称“锦城”,至此可谓名副其实了。而此时,在孟昶的大力倡导下,芙蓉花已然成了后蜀的“国花”。

公元965年,宋军攻蜀,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大败,宋军趁势进攻成都,孟昶出降。在这时,沦为阶下囚的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臣民,也不是自己的性命,却是城上那些盛开的芙蓉。他向大宋的将领求情,恳请他们不要伤害了这些植物。至于他自己,在被押解到洛阳7天后,便死在了那里。

国花千年:一朝君子一朝花

南宋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时代,尤其是“靖康之耻”(注:靖康二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北宋灭亡)之后,国势更是急速衰落,这从根本上震撼和改变了整个南宋社会的发展,民众的审美情趣在这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梅花,正以其铁骨铮铮的高尚节操、孤高自洁的浩然正气,成为这个时代高士英豪在苦困中的喻志之花。

一生力主抗金的洪皓,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主战派首领之一。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苟且偷生,引起主战派强烈愤慨。建炎三年(1129年),主和派设下了一个打击异己、“送羊以虎”的阴谋,打发洪皓为“大金通问使”,让他出使金朝,想借金人之手把他除掉。

在出使金国后,洪皓被扣留十余年,他面对威胁利诱,坚定不移,不屈不降,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最后终于返回南宋。洪皓得知自己将返回故里的消息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临行前夕,写下了《江梅引·忆江梅》一词,以梅花的傲霜凌雪来比喻自己的坚贞不屈,并以回忆江南的梅花来寄托自己对南宋的深切怀念之情:“断回肠,思故里。漫谈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

公元1278年(祥兴元年),南宋王朝已摇摇欲坠。这年底,抗元将领文天祥兵败被捕。第二年五月,他被押送燕京,取道广东与江西交界处的梅岭,梅岭自西汉初年便开始种植梅树,以梅花著称于世。而文天祥此时过梅岭正逢44岁的生日,他便作《生朝》二首,其一云:“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廓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时值五月,文天祥虽在囚车之中,可浮现在他心中的梅岭景色却是遍山的梅花、满天的风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