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有多長,花的淵源就有多遠。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之中,花成了一種品性,一種文化,一種氣質,一種夢想的寄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名花,雖然中國歷史上鮮有正式的國花冊封,但總有鮮花在各朝代擔當了這樣的角色,成爲當朝的寵愛。

國花千年:一朝君子一朝花

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在《左傳·宣公三年》中記述了一個頗帶傳奇色彩的故事。鄭文公之妾燕姑夢見先人贈她一枝蘭,曰:“蘭有國香,人之服媚如是。”次日,國君亦送給她一枝蘭,作爲愛的象徵。後來,她生下一子,名之曰“蘭”。

公子蘭在晉國避難時,晉人慾伐鄭國,他婉言勸阻,以赤誠之心感動了晉人。晉人由衷地欽佩他,不僅不伐鄭,而且還派使者出使鄭國,希望鄭文公立蘭爲太子。鄭文公便迎接蘭回國,立其爲嗣。蘭即位後,是爲鄭穆公。許多年後,鄭穆公臨終之時,望着身旁枯萎的蘭花,悲傷地說:“蘭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言畢,掐下蘭花,瞑目而逝。

鄭穆公的一生,因蘭而生,因蘭而死,充滿了遐想的空間。而一個人的出生、死亡都歸結於蘭花,這在史書記載中是惟一的一次。

因鄭穆公的影響,蘭在春秋時期對早期貴族和民間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以蘭招魂在鄭國成爲一種風俗。除此之外,人們與蘭還建立了各種的關係:贈蘭傳情、沐蘭致祭、執蘭迎祥、紉蘭上朝、燃蘭溢香……

兩千餘年前,孔子坐在粗陋的馬車上遍抵諸侯,宣傳自已的政治思想。在他漂泊奔波的第14個年頭,他從衛國回到魯國。在經過一個山間隱谷時,忽然聞到了蘭花的香氣。於是,他順着這股清香走尋,發現一顆大樹下靜靜地長着一株蘭草,這陣陣清香就是從這株盛開的蘭花中散發出來的。

孔子和衆弟子在此停駐許久,遲遲不願離開。孔子感嘆:“蘭爲王者香,今乃與衆草爲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爲伍也。”孔子當時周遊列國,很希望能有一位強有力的國君採用他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但卻始終不爲時君所用。幽谷中茂盛的芳蘭雖與雜草爲伍,但清香猶在,這觸發了他懷才不遇的情感。孔子悟到:“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爲困窮而改節。”在一片苦悶中,蘭被孔子賦予了一種道德意識。而在儒者大行其道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詠歎,爲蘭花奠定了“君子”的品格。

國花千年:一朝君子一朝花

蓮花,又叫荷花。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喜愛這種植物,認爲它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徵,因此,詩人有“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之贊。而賦予蓮花更多內涵的,則是佛教的傳入。

東漢明帝時,佛教東移傳入中國。在佛教中,蓮花象徵神聖與不滅,神明傳說故事中都會出現蓮花來陪襯,例如釋迦牟尼佛出生時就會走路,而且腳下步步生蓮花。佛教認爲,現實世界是一片穢土污泥,而佛教則讓人不受污染,超凡脫俗,達到清淨的境界,所以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來做比喻,可以說“蓮”就是“佛”的象徵,蓮花成爲了佛教的供花。

南朝梁武帝蕭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信佛的皇帝。《六朝舊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梁武帝請雲光法師在京城(今南京)雨花臺講經,因法師知識淵博,佛法深重,故上天似被其感動而下起雨來,雨中還夾着花片飄墜下來,撿拾起一看,那花片竟是佛之聖花——蓮花。成語“天花亂墜”即來源於這個故事。梁武帝從此更加信佛,對蓮花更是崇拜益盛。

在一國之君的影響下,南梁信衆甚多,蓮花也被廣泛栽培,無論是在皇家宮闈的庭園間,還是在廟堂寺院的池塘邊,甚至在鄉村農舍的水田旁,都可見蓮花朵朵開的景象。雖然當時並沒有正式提出“國花”或“朝花”一說,但蓮花無疑具有這樣的地位。

南北朝寵愛蓮花的風尚,也影響到了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對中國人的審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南齊有個昏君叫蕭寶卷,他十分寵愛一個叫潘玉兒的妃子,爲討潘妃開心,他用金條在宮中地上嵌出蓮花圖案,讓潘妃裸足在上面走。潘妃走在金蓮上步隨花動,腰肢輕盈,蕭寶卷從旁稱羨說:“這真是步步生蓮花啊”,從此,潘妃自稱潘金蓮。而稱女人小腳爲“三寸金蓮”也始於此。

這裏順便提到的是《水滸》中潘金蓮名字的由來。《水滸》中的潘金蓮本是清河縣張大戶家中的丫鬟,張大戶買來時因爲看中她的美色,就用“潘金蓮”來給她取了一個新名字,借指她好似南朝的潘金蓮。

國花千年:一朝君子一朝花

講到大唐王朝,與“盛世”同時浮現在世人腦海中的,恐怕莫過於牡丹。

其實,唐代栽培的花卉種類和品種很多,除牡丹外,芍藥、菊花、蘭花、茶花、海棠、蓮花、月季等應有盡有。在所有的花卉及花卉品種之中,以牡丹最爲突出。何以如此?這跟武則天有關。

據載,有一次武則天去西河(今汾陽),西河有一所衆香精舍,精舍下牡丹花奇特異常,武則天感嘆道,這麼好的花爲什麼在上林苑(皇家花園)中沒有呢?於是下令移植。從此以後,京國處處牡丹盛開。相比之下,其他的花卉則開始受到冷落。

唐人愛牡丹,玄宗朝更是達到鼎盛。而牡丹堂而皇之地走近“國色”這個詞,恰恰也是在玄宗時。

玄宗李隆基是一位不平凡的皇帝,他喜歡有情趣的生活,對音樂、舞蹈、戲劇都有所涉獵,甚至也能登場表演。花卉園林,是他休閒時去得最多的處所。他的審美觀念與其他古代帝王不盡相同,也許和當時綜合國力的強盛有內在的關係。他對花卉、對美女,都不選擇秀美而傾向壯美,所以,飽滿的牡丹和豐腴的楊貴妃便成了他最心愛的鮮花和美女。

有一次,內殿牡丹盛開,玄宗問當時著名的詩畫家穆修己:“今京邑盛傳牡丹詩,誰爲首出?”穆修己對曰:“中書舍人李正封詩曰:‘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爲首出。”這是將牡丹推崇爲“國色”的最早詩句。

李正封開牡丹“國色”雅號之先河,後來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韻》又說:“此時逢國色,何處覓天香。”再次確認了李正封的提法。而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更是把牡丹的大名推到了極致。自此,牡丹已成爲事實上的唐朝國花。

國花千年:一朝君子一朝花

五代十國時,四川先後建立了前蜀、後蜀,但在青史留名、被廣爲傳誦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將,而是一種花,它名爲芙蓉(木芙蓉)。

公元934年(後蜀明德元年),剛當上皇帝不久的孟知祥病故,帝位傳給兒子孟昶。這位後蜀皇帝成天無所事事,除作詩詞歌賦、舞文弄墨外,便是尋歡作樂,花天酒地。

花蕊夫人是孟昶的妃子,本姓費,以才貌兼備而得寵。她能詩會舞,尤其愛花,所以得了個“花蕊夫人”的美稱。長期的後宮生活,使年輕的花蕊夫人有點耐不住了。因此,她常會偷偷出宮遊玩。

一年秋天,花蕊夫人爲了銷心中之愁,帶着隨從去郊遊。在一座農家小院前,她驚奇地發現,在這霜氣凋零之際,農院裏卻有一株株綻放的鮮花,經詢問,始知是芙蓉花,便高興地品賞起來。隨從回去後,把花蕊夫人愛芙蓉花之事報給蜀王孟昶,孟昶即命人在城裏大種芙蓉花,連尋常百姓也要家家栽種。

廣政十三年(公元950年)九月,孟昶的綠化城市工程大功告成,遂攜花蕊夫人一同登上城樓,兩人相依相偎地觀賞紅豔數十里的木芙蓉花。秋天芙蓉盛開,沿城40裏遠近,開得疊錦堆霞,一眼望去,好似紅雲一般。蜀稱“錦城”,至此可謂名副其實了。而此時,在孟昶的大力倡導下,芙蓉花已然成了後蜀的“國花”。

公元965年,宋軍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趁勢進攻成都,孟昶出降。在這時,淪爲階下囚的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臣民,也不是自己的性命,卻是城上那些盛開的芙蓉。他向大宋的將領求情,懇請他們不要傷害了這些植物。至於他自己,在被押解到洛陽7天后,便死在了那裏。

國花千年:一朝君子一朝花

南宋通常被認爲是一個“積貧積弱”、被動挨打的時代,尤其是“靖康之恥”(注:靖康二年,金軍攻破北宋都城開封,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後北撤,北宋滅亡)之後,國勢更是急速衰落,這從根本上震撼和改變了整個南宋社會的發展,民衆的審美情趣在這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梅花,正以其鐵骨錚錚的高尚節操、孤高自潔的浩然正氣,成爲這個時代高士英豪在苦困中的喻志之花。

一生力主抗金的洪皓,是南宋時期著名的主戰派首領之一。以宋高宗趙構爲首的主和派苟且偷生,引起主戰派強烈憤慨。建炎三年(1129年),主和派設下了一個打擊異己、“送羊以虎”的陰謀,打發洪皓爲“大金通問使”,讓他出使金朝,想借金人之手把他除掉。

在出使金國後,洪皓被扣留十餘年,他面對威脅利誘,堅定不移,不屈不降,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氣節,最後終於返回南宋。洪皓得知自己將返回故里的消息後,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臨行前夕,寫下了《江梅引·憶江梅》一詞,以梅花的傲霜凌雪來比喻自己的堅貞不屈,並以回憶江南的梅花來寄託自己對南宋的深切懷念之情:“斷迴腸,思故里。漫談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

公元1278年(祥興元年),南宋王朝已搖搖欲墜。這年底,抗元將領文天祥兵敗被捕。第二年五月,他被押送燕京,取道廣東與江西交界處的梅嶺,梅嶺自西漢初年便開始種植梅樹,以梅花著稱於世。而文天祥此時過梅嶺正逢44歲的生日,他便作《生朝》二首,其一雲:“梅花南北路,風雨溼征衣。出嶺誰同出,歸鄉如不歸!山河千古在,城廓一時非。飢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時值五月,文天祥雖在囚車之中,可浮現在他心中的梅嶺景色卻是遍山的梅花、滿天的風雨。

相關文章